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蘘荷的結果 展開
- 芭蕉目姜科植物
- 姜科姜屬植物
蘘荷
芭蕉目姜科植物
蘘荷(學名:Zingiber mioga (Thunb.) Rosc.)是姜科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5米;根莖白色,微有芳香味。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葉背被極疏柔毛至無毛;葉舌,膜質,總花梗長,花序近卵形,苞片紅色,寬卵形或橢圓形,花萼膜質;花冠管白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白色或稍帶黃色,唇瓣倒卵形,淺紫色,花絲極短,花藥室披針形,蒴果內果皮紅色;種子黑色,7-9月開花;9-11月結果。
陽荷分佈四川、貴州、廣西、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生於林蔭下、溪邊,海拔300-1900米。
陽荷是野生蔬菜、經受惡劣的環境磨鍊、生命極強,基本上無病蟲害,根本無須使用農藥。陽荷含有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豐富的纖維素,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蘘荷
穗狀花序自根莖生出,有柄,長6~9厘米,鱗片覆瓦狀排列,卵狀橢圓形,外部苞片橢圓形,內部披針形,膜質;花大,淡黃色或白色;花萼管狀,長2.5~3厘米,篦形分裂;花冠管狀,裂片披針形,唇瓣倒卵形,基部左右各有1小裂片;雄蕊1,葯室向外伸延成一長喙;退化雄蕊2;子房下位。蒴果卵形,成熟時開裂,果皮內面鮮紅色。種子黑色或暗褐色,被有白色或灰褐色假種皮。花期夏季。本植物的葉(蘘草)、花穗(山麻雀)、果實(蘘荷子)亦供藥用,各項專條。
生於山谷中蔭濕處。海拔:100-1500米,山谷陰濕地, 山坡灌叢, 山坡林中, 溪谷林中濕地。
分佈在陝西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日本亦有分佈。
藥用價值
根莖性溫,味辛。溫中理氣,祛風止痛,消腫,活血,散淤。治腹痛氣滯,癰疽腫毒,跌打損傷,頸淋巴結核,大葉性肺炎,指頭炎,腰痛,蕁麻症,並解草烏中毒。嫩花序、嫩葉可當蔬菜。花序可治咳嗽,配生香榧治小兒百日咳有顯效。
【化學成分】根莖含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
【性味】辛,溫。
①《別錄》:"微溫。"
②《藥性論》:"味辛,有小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淡,無毒。"
【功用主治】活血調經,鎮咳祛痰,消腫解毒。治婦女月經不調,老年咳嗽,瘡腫,瘰癧,目赤,喉痹。
①《別錄》:"主瘧。"
②陶弘景:"主諸溪毒、沙虱輩,亦云辟蛇。"
蘘荷
④《本草圖經》:"干末水服,主喉痹。"
⑤《綱目》:"赤眼澀痛,搗汁點之。"
⑥《貴州民間方葯集》:"通經活血,又可鎮咳祛痰。外用可拔毒,消瘡腫。"
⑦《四川中藥志》:"治老年咳嗽,氣喘(鹽吼),虛性白濁,婦人血寒經冷及月經不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研末或鮮者搗汁。外用:搗汁含漱、點眼或搗敷。
【採收儲藏】宜於夏、秋季採收,洗凈,颳去粗皮,鮮用或曬乾用。
【宜忌】《本經逢原》:"忌鐵。"
常用選方:
① 治指頭炎:蘘荷鮮根莖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 治頸淋巴結結核:鮮蘘荷根莖二兩,鮮射干根莖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 治喉口中及舌生瘡爛:酒漬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肘後方》)
④ 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搗蘘荷根,酒和,絞,飲其汁。(《補缺肘後方》)
⑤ 治雜物眯目不出:白蘘荷根,搗,絞取汁,注目中。(《聖惠方》)
⑥ 治傷寒及時氣、溫病,及頭痛、壯熱、脈大,始得一日:生蘘荷根、葉合搗,絞取汁,服三、四升。(《補缺肘後方》)
⑦ 治大葉性肺炎:蘘荷根莖三錢,魚腥草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 治月信滯:蘘荷根,細切,煎取二升,空心酒調服。(《經驗方》)
⑨ 治跌打損傷:蘘荷根莖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或曬乾研粉,用黃酒沖服,每次三至五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 治吐血,痔血:蘘荷根一把,搗汁三升服之。(《肘後方》)
⑾ 治婦女產後吃鹽過多的鹽吼咳累:陽藿,裝入豬大腸內,燉服。(《四川中藥志》)
⑿治療蠱毒。餘外婦姊夫蔣士,有佣客,得疾,下血;醫以中蠱,乃密以蘘荷根布席下,不使知,乃狂言曰:“食我蟲者,乃張小小也。”乃呼“小小亡”雲,今世攻蠱,多用蘘荷根,往往驗。蘘荷,或謂嘉草。《搜神記》
驗方:
1、醇酒蘘荷葉:蘘荷60g,搗爛絞汁,兌入等量黃酒,和勻。少少服之。源於《肘後方》。本方取蘘荷散風寒,開聲音,黃酒可增強其辛散作用。用於外感風寒、卒然失音,或咽喉不利。
2、蘘荷紫蘇橘皮湯:蘘荷15g,橘皮、紫蘇各10g。加水煎湯服。本方以橘皮配蘘荷祛痰止咳、平喘;紫蘇配蘘荷散風寒。用於外感風寒所引起的咳嗽氣喘,微惡風寒等。
3、蘘荷通經湯:蘘荷30~60g,煎湯取汁,兌入適量米酒服。源於《經驗方》。本方有活血通經的功效。用於婦女血滯經閉或月經後期。此外,亦可用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1、形態特徵:又名野薑、陽荷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0.5~1米,根狀莖圓柱狀,淡黃色。葉片披針狀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0~37厘米,寬4~6厘米.葉面無毛,葉背無毛或被疏長柔毛,頂端尾尖,葉柄長5~17毫米,葉舌膜質,長3~12毫米;總花梗長17厘米以下,被圓形鱗片狀鞘,穗狀花序橢圓形,長5~7厘米;苞片覆瓦狀排列,橢圓形,紅綠色,具紫脈;花萼長2.5~3厘米;花冠管較花萼長,裂片披針形,長2.7~3厘米,淡黃色;唇瓣卵形,3裂,中裂片中部黃色,邊緣白色。果倒卵形,熟時裂成3瓣,果皮內鮮紅色。種子黑色,假種皮白色。花期8~10月。
2、生長習性:在我國分佈於貴州、廣西、海南、廣東、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日本也有,生於山谷陰濕處。喜溫暖、陰濕的環境和微酸性、肥沃的砂質壤土。較耐寒,冬季能耐0℃低溫。
3、繁殖栽培:用播種和分根繁殖。種子秋季採收后沙藏至次年春播。分根繁殖時,可在春季挖取帶芽的根莖,栽植於適合其生長的蔭棚下或較潮濕的園邊地角。栽培過程中,在生長季節要注意提供足夠的水分並定期施肥。
4、用途:蘘荷由於株形較小,花色較為美麗,可用於園林綠化或用於室內盆栽觀賞。其根莖可入葯,有祛風止痛、活血散瘀、消腫的效用,能治腹痛氣滯、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嫩葉可做蔬菜,花序可治咳嗽。
採取苗樁栽培的,於春季3月份抽生苗達10厘米左右時,結合施肥進行1次中耕清溝;採取當年育苗移栽的,於采后10-15天成活後進行第1次中耕施肥,以後視雜草生長情況或結合施肥中耕除草並培土3-4次。留作種苗或留樁栽培的,於11-12月份地上部分枯萎后,結合施冬季基肥進行1次中耕培土,以利安全越冬和培育壯芽。
加強肥水管理,是蘘荷獲得高產的重要保證。根據蘘荷生長對養分的需求規律,原則上一年要施3-4次肥。當留樁苗長10厘米左右時,結合中耕用欄糞肥1000-1500千克/667平方米,或人糞尿1500-2000千克/667平方米,或沼渣2000千克/667平方米,或商品有機肥300-350千克/667溝或穴施1次壯芽肥;栽后10-15天成活后,用人糞尿500-750千克/667平方米,或沼液1000千克/667平方米穴施髭苗肥15月中、下旬葉鞘完全展開時,用商品有機肥100-125千克/667平方米,或腐熟肥欄糞肥750-100千克/667平方米加硫酸鉀10千克/667平方米,或草木灰500千克/667平方米結合中耕培土施肥1次,6月中旬結合中耕除草,每667平方米,用2次的肥料用量進行第3次追肥,以促進花苔多抽壯長;留樁越冬的當地上部分枯萎后,於11-12月份結合清園用欄糞肥1000-1500千克/667平方米,或商品有機肥300千克/667平方米加草木灰500千克/667平方米,或食用菌廢棄菌棒2500-3000千克/667平方米施肥培土1次,以利安全越冬,為翌年高產和育苗健壯樁苗奠定基礎。
蘘荷喜潮潤的土壤環境,遭受乾旱或浸漬為害,不僅影響產量,而且對產品品質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應根據種植地的地理位置和天氣狀況,及時做好抗旱護苗和排水防漬工作,保持土壤潮潤,以利於植株健壯生長而獲取高產。
為提高早春溫度,可通過地膜覆蓋、搭建拱棚覆膜保溫栽培措施,促其早生快發,以延長生長期限或提早採收。蘘荷較耐陰,喜涼爽氣候,在夏秋高溫季節,尤其是栽種在光照充足地的,應搭建蔭棚,覆蓋遮陽網或草簾、樹木枝葉,以起到遮陰降溫作用,儘可能地為其創造適合的生長環境。
蘘荷繁殖方法主要有分蔸繁殖、種子繁殖、組織培養3種方式。組織培養因設備、技術要求高,難以推廣應用種子繁殖因種子發芽率低、苗期長,只有在地下莖分蔸繁殖不能滿足生產時才被應用,一般情況下,大都以分蔸繁殖方式進行種苗繁殖。可根據種苗來源與生產規模合理選擇搭配種苗繁育方式,以滿足生產需求。
每年11月份地上部分開始枯萎后,結合清除地上部枯葉、雜草,覆蓋約3厘米厚的腐熟欄糞肥、草木灰與泥土按4:1:5比例混勻過冬。每年3月地下莖開始萌芽抽生時,挖起地下莖,將其分割成每蔸帶有2-3個芽苞的苗蔸進行栽種。
每年10-11月份,待果球內的種子呈現黑色成熟后,將果球採收帶回室內,曬乾置乾燥處儲藏備用。到翌年3月中旬播種時,提前曬種1-2天,用清水浸種1天後待播。播種時選擇排灌、管理方便,或地塊較濕潤但不積水、肥力較好、土層較深、結構疏鬆的旱坡地或稻田壤質土做床苗。播種前3-5天結合深翻施腐熟欄糞肥1500千克/667平方米作基肥,敲碎土垡,整成連溝1.3-1.4米寬的微弓型苗床后,用腐熟人糞尿400-500千克/667平方米或沼液600-700千克/667平方米適量兌水澆濕苗床,待露干后,將用細泥(砂)拌勻的種子均勻地撒播於苗床,之後覆以用精細欄糞肥、草木灰與細泥按3:2:5比例混勻的細肥土約1.5厘米,也可在苗床上開溝距、溝幅約為8-10厘米的橫溝進行條播。播后應根據天氣情況,做好抗旱防漬工作;因蘘荷種子播種苗期較長,需適時做好除草工作;當苗長至3-4厘米時進行1次間苗,間苗后可用5%的稀薄人糞尿或10%的沼液水澆施1次,待苗高長至6-10厘米時即可起苗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