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黃賢村的結果 展開
- 黃賢村
-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裘村鎮
黃賢村
黃賢村
黃賢村位於奉化區 東南濱海地區,在裘村鎮西南6公里處。東西北面青山挺立,西北大脈嶴溪和東北嶺西溪於此相匯成黃賢溪,往南2公里注入象山港。村前公路西經河泊所村接奉化(城區)-桐照線,東北經應家棚村、楊村接奉化(城區)-湖頭渡線,距奉化城區50公里。
1950年屬楊村鄉。1992年5月改屬裘村鎮。轄徠黃賢、大脈嶴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黃賢。有387戶,1150人。姓氏20餘個,其中林姓佔總人口1/3;次為陳姓,佔1/5。並有外來做工人員800餘人。耕地926畝,山林4918畝,海面300畝,海塗500畝。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兼有茶葉、林果生產及海帶養殖。工業以服裝、機電為主。
黃賢村近幾年著重建設的黃賢森林公園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的海岸沿線山水風光型景區。相傳秦末漢初商山四皓之一夏黃公曾在此隱居,村名由此而來。人稱“梅妻鶴子”的北宋詩人林逋出生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整個森林公園區主要有紅岩飛瀑、廟山亭、清和門、蟠龍寺、東祠廟、張鐵嶴農家樂、黃賢湖、黃公墓、向陽海岸等28個景點。
2020年3月,黃賢村入選浙江第二批省級農村引領型社區名單。
2020年3月,黃賢村被浙江省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2019年度浙江省善治示範村。
徠五代時已有林姓定居。宋《(寶慶)四明志》已載黃賢村名,相傳以村西黃公里(漢四皓之一夏黃公曾居於此)得名。自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屬忠義鄉,民國初屬東忠義區二十一都。
黃賢村為宋代著名隱逸 詩人林逋故里。據《黃賢林氏宗譜》載:先祖從福建遷來定居,初居大脈嶴,后移黃賢,故稱初居處為上林,清康熙前有香火院祀祖。林逋為黃賢林姓第二代。
林逋,字君復,宋乾德五年(967)出生於黃賢,少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及長,漫遊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植梅養鶴,以湖山為伴,與高僧詩友往還,20餘年足不及城市。詩自寫胸臆,多奇句,風格澄澈淡遠。《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被譽為詠梅千古絕唱。其《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詩,抒發思念故鄉之情。其作詩隨就隨棄,後人輯成《林和靖詩集》傳世。還擅繪畫、書法。天聖六年(1028)卒。宋仁宗賜謚號“和靖”。
林逋侄林彰官至朝散大夫,侄林彬官至盈州令,林逋卒時皆赴杭州治喪。至本世紀50年代初,黃賢林氏族人還赴杭州祭掃林逋墓。現村前商山橋(古石拱橋)下拋珠潭,相傳為林逋少時與縣官拋珠吟聯之處。清代村人重修清鶴橋,1984年建梅鶴劇院,均有緬懷先人林逋之意。
黃賢村
黃賢村有山林近5000畝。1956年強颱風登陸和1958年的“大辦鋼鐵”,使山林嚴重損毀。至70年代初,多數已衰敗為薪炭林和荒山。1972年始重視封山育林。80年代,黨支部結合本村實際,除一部分柴山分給社員承包外,余由大隊統一規劃育林,制訂了一系列封山育林的措施、規定,並組成一支由16人組成的專 職山林管理隊伍,由一名黨支部委員直接分管。此後,荒山逐年栽上松樹苗。同時,又陸續發展經濟特產林850畝,其中茶山370餘畝、桑樹80畝、桔林120畝、桃林151畝及青梅、李子、楊梅林等。1986年,經濟特產林產值9.6萬元,利潤5.5萬元,次年產值增至13.4萬元,利潤7.5萬元。至1992年底,荒山全部綠化,其中有松林750餘畝,株高在3-10米之間,香樟、木荷、櫧樹等闊葉林300餘畝,竹林100餘畝,余為薪炭林。當年經濟特產林利潤15萬元。
全村926畝耕地中,一半為黃泥土高田,經常受旱,另一半為海塘圍墾田,經常受澇。經十幾年封山育林,生態環境和農田耕作條件得到改善,促進糧食種植業發展。1992年,種糧800畝,總產46.7萬公斤,自給外,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1.5萬公斤。是年農業產值200餘萬元,其中種植業82.7萬元。
1972年,修築至楊村機耕路一條。1985年,村投資2萬元築桐照-楊村公路。1988年,投資8.5萬元建自來水站。1981-1992年,投入資金約45萬元,改造村內道路、橋樑。1991年,投資4.4萬元,整改照明、工業用電線路。同年裝直撥電話一門。1992年有村電話總機1台,分機50部。
黃賢村
1983年,投資32萬元建梅鶴劇院,次年建成,座位1160個,配專職電影放映員,每月上映電影10-12場。1984年,投資2.5萬元建電視差轉檯,並自辦錄像放映節目。
1984年實行小學免費教育,對小學優秀學生及考入初中以上各類學校者分別授獎學金(每學期初中50元,高中100元,中專200元,大學500元),對教師月人均補助45-65元(後為65-85元)。1986年考上大學3人,中專1人,高中3人。1990年建新校舍,建築面積840平方米。1992年村校教師8人,學生150人。在大中專院校就讀或已畢業者10餘人。1981年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奉化縣(市)、寧波市先進支部。黃賢村為奉化區、寧波市文明村。
黃賢村
在發展工農業生產同時,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凈化優化人類生存資源。村裡又投放資金40萬元,建造大型沼氣工程,利用豬場、雞場糞源和農田稻草秸稈生產沼氣供應全村農戶廉價使用。沼氣工程建成和科學化、現代化養豬養雞,不僅改變了村民祖祖輩輩家庭飼養畜禽和燒草秸的生活習慣,為群眾帶來了方便;更使村區臟、亂、臭的衛生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觀。加上這些年,村裡有規劃地逐年在村莊周圍、河邊、路旁、宅邊,種上1300餘株水杉、香樟等常年綠葉樹,主要通道建起花壇,種上各種花卉。在通往農田的機耕路和大田埂上種水杉7600多株。在12畝漁塘邊種上蘋果、葡萄。這樣,綠化覆蓋面積達到20%以上。當人們踏進黃賢村區就會感到心情舒暢、空氣清新、花木蔥翠。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和村民收入的增加,村裡按規劃對舊村進行改造。戶戶住新房,收入高的住進三層樓房。三條“工”字形河道,兩旁砌好塊石。改建一座農民文化宮,建造燈光廣場一個,供村民納涼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3座,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一個,使農民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晨曦初現,一批太極拳、香功、舞劍愛好者,迎著朝霞在河邊、球場上鍛煉。夜晚,華燈初上,農民文化宮迎來了一批球迷、書迷、棋迷,各顯身手。重視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是黃賢村黨支部工作的優良傳統。1991年2月,浙江省村落文化研討會在此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對黃賢村各方面工作都給予高度評價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以工業發展聞名附近的黃賢村,如今卻選擇了一條不同於以往的發展道路:以村為單位開發省級森林公園,這在浙江尚屬首例。
三十年,“種”出森林公園
黃賢村
規劃中的黃賢森林公園,面積達10200畝,共分3個景區28個景點,預計總投資超3億元。公園建設顧問韓仁建透露,村裡的旅遊公司正在報批中,預計今年10月份,森林公園將正式對外開放。
不少參觀者自然而然地認為,黃賢之所以成為今日的黃賢,其天賜稟賦是最重要的原因。這個只有500戶人家的海邊小村,坐擁萬畝山林,南瀕海岸線,東西北三面都是群山環繞。密林、麗湖、茶莊、果園、海岸、灘塗、新農村、古典建築,村裡一應俱全。但對於“黃賢是天然森林公園”的說法,78歲的老村長林仲蓀並不認同。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山洪暴發、村莊被淹,上了年紀的村民,都還記憶猶新。天災人禍,使得上世紀70年代初的黃賢山林,多數衰敗為薪炭林和荒山。生態破壞和經濟窘迫,交織成村莊發展的困境。有幾句形容村集體經濟的打油詩這樣說道:“欠債三萬八千,年終不能兌現,只能向山要錢。” 30多年前環村的禿頭山,是怎樣被村民“種”成森林公園的?
不分山林,但“分樹到戶”
用“種樹”、“養山”代替“砍樹”和“毀林”,得益於黃賢人一個持之以恆的舉措。從1972年村裡決定全面封山護林之後,30多年來,黃賢的萬畝山林,除了1000多畝經濟林由村民承包外,其餘都歸“集體養護”,統籌發展和利用。
合理使用”相配套的山林管理措施,還包括“科學種植”和“集體養護”。
黃賢村
從那時開始,每年一過正月十五,黃賢村就會出現持續半個月的“集體種樹”場面。村裡、生產隊、乃至每家每戶都會相應領到種樹數量的“硬指標”。除了面積較大的南山運用“播籽法”外,其他山林的“山下五里路、山上五里路”,都是村民用人工一棵棵種出來的。
與周邊村落不同的是,即使是在“分山到戶”流行一時時,黃賢村也頂住壓力,堅持“集體護林”制。事實證明,附近一些自然條件並不遜色於黃賢的村莊,在分林之後,幾天內就把林木砍得精光。村裡的治安調解員林偉表,對村裡“分樹到戶”的舉措印象頗深。上世紀70年代末造進村公路時,村兩委決定在路旁栽種水杉樹,卻屢屢沒有成功:樹苗不是被放牛娃隨手用柴刀破壞了,就是被在路兩邊稻田裡勞作的村民貪方便踩壞了。經商議,村裡開始實行“分樹到戶”:四人以下的家庭一人一株,四人以上家庭每戶5株,掛上“責任牌”,每戶保證自家樹木“必須要成活”。稚嫩小苗終於鬱郁成林,林偉表至今仍能在千棵大樹中指認出,哪些是“自家”的水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