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 (Citizen Journalism)產生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美國,伴隨著今天Web2.0時代的到來而興盛。對公民新聞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公民(非專業新聞傳播者)通過大眾媒體、個人通訊工具,向社會發布自己在特殊時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發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稱之為“來自業餘新聞工作者的第一手新聞報道”。還有的學者認為,公民新聞是指公民通過大眾媒介和個人攝錄、通訊工具(諸如行動電話、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計算機網路等)為廣大受眾選擇、撰寫、分析和傳播新聞信息的行為和現象,後者的定義可謂更加具體與易於理解。例如當你將突發事故現場的見聞發到微博上的時候,你正在扮演一個公民記者的角色,而你所發布的微博就是公民新聞。

概念


簡單地說, “公民新聞”,指從新聞的採訪,寫作,到最後的編輯發布,都不假手於專業記者或編輯,完全由“讀者”自己采寫的新聞,而這些讀者則被稱為公民記者。全世界第一位citizen jounalist當屬1998年在其個人博客中對柯林頓Zip Gate(拉鏈門)性醜聞曝光的美國人德拉吉
公民新聞是對傳統新聞傳播的一種顛覆,它代表了‘新聞媒體3.0’( 1.0是指傳統媒體或說舊媒體(old media),2.0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媒體(new media)或者叫跨媒體,而3.0就是以博客為趨勢的(we media)的個人媒體或者叫自媒體。

興起原因


1、個人傳播技術的進步與普及。隨著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網路博客、行動電話、簡訊等傳播科技進入尋常百姓家,為公民提供和發布新聞給予了技術上的支持,使人們可以隨時將自己在突發事件現場所獲取的新聞傳播出去。這樣就打破了只有新聞專業人員才能進行新聞傳播的傳統格局和壟斷局面,並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地傳播姿態參與到數字時代和媒介社會中。
例如,2001年美國9·11事件讓博客第一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發源地,上百個報道9·11事件的個人博客發布了無數照片、錄像和現場錄音,還有目擊者的親筆描述,提供給受眾一個在傳統媒體新聞看不到的、更深度的新聞事件的報道。
2、受眾主動參與新聞傳播的需求日趨高漲。近年來,儘管媒體數量的飛速增長,報紙版面的急劇擴張,廣播電視時間的不斷加長,但是,受眾們獲得的新聞信息,常常不是所需求的。新聞同質化,信息表象化,知識匱乏化,宣傳虛假化,迫使受眾主動地去尋找新聞,追逐信息,並積極地參與到新聞交流中去,促使了公民或受眾積極、主動地向媒體提供新聞或通過網際網路發布新聞。
2005年8月8日下午5點多鐘,颱風麥莎剛過,家住青島沙子口附近漁村家的段廣珠是一位DV愛好者。他從他家陽台上拍到了驚心動魄一幕---十幾米高的巨浪一排接著一排,呼嘯著撲向岸邊,撞擊著海岸,農民工魏青剛三次跳進大海救人的英雄壯舉。這段錄像很快送到青島電視台,並在生活在線中播出,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這個三進三出急浪中救人的小夥子,成了青島市家喻戶曉的救人英雄。為此,魏青剛被中央電視台評為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事實說明,公民新聞學正是因為滿足了受眾這種現實需求,這對於新聞傳播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場革命。促使傳統媒體不得不拓寬資源取向,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採集新聞,包括鼓勵公民提供新聞和向公民購買新聞。
3、網路傳播是關鍵。它涵蓋了包括“博客(blogs)”“維客(wikis)”“播客podcasting)”以及公民網等多種網路新媒體形式。從發展趨勢看, 網際網路已成為“公民新聞”最主要的發布陣地,而博客則是主要發布形式之一,博客是網路日誌之一,指使用網路進行日常記錄的人。
網路傳播使公民成為記者變成可能,而且人們更趨主動地尋找正在發生的新聞,有時候還通過相互合作完成新聞報道。公民新聞學正是建立在這個意義上,對傳統新聞傳播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雖然主流媒體不會因為公民新聞的出現被擠垮,但是權威性已經受到挑戰,一些博客開始監督專業記者的工作,糾正他們報道中的錯誤和偏見。
公民新聞學的興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它通過網際網路呈現給人們的事實,讓人們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

特點

1、草根性—非專業性
2、開放性(互動性)
3、個性化
4、體驗性

意義


相對於傳統新聞、主流媒體而言
公民新聞相較於傳統新聞的優點在於可以更容易地在第一時間在現場進行實時報道。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它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促使傳統主流媒體對公眾議程設置的重新思考。“議題設置”理論提出“媒介報道什麼,公眾便注意什麼;媒介越重視什麼,公眾也就越關心什麼”,那麼公民新聞的出現,表明受眾已經不太願意被動地去接收新聞,他們更傾向於自己能夠選擇新聞。而這也為主流媒體應該怎樣選擇新聞開拓了新的思路。
相對於“記者”的內涵而言
公民記者生活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是“深入第一現場”的最有發言權的“記者”。"記者"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他們有條件接觸到豐富的第一手的新聞素材,並有機會成為某些突發性事件的現場親歷者或目擊者。無論從地域性,或者行業性來說,都將極大地擴展“記者”的內涵與外延。
相對於受眾而言
公民新聞的誕生,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傳統界限,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眾群體在傳播中的地位,傳播者和受眾群體不僅完全處於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義上可以互換,實現了傳播主體的位移。建立在雙向傳播基礎上的公民新聞促進了民間話語體系的崛起,顛覆了“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民主化的媒體形式。新聞將不再是幾家媒體的發言,而是全社會共同的聲音。也因為有了大眾的聲音,政府的工作才能更加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因為有了大眾的參與和影響,主流媒體的報道將會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理性,公民新聞勢必會帶來新聞業的一場革命。
相對於整個社會而言
公民新聞,一定程度改變了輿論監督權由新聞媒體承擔和完成的狀況,變成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監督。公民新聞監督了政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和透明。在華南虎事件中,對於網民來說,野生華南虎生存狀態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其實是無足輕重的,他們更關注事件中的政府誠信與官員操守。《人民日報》2007年11月21日發表“人民時評”《“華南虎事件”讓誰蒙羞》,直言不諱地批評地方官員的“誠信缺失”和“急功近利”。同年12月20日, 《人民日報》再接再厲,發表《峰迴路轉的不只是“虎照事件”》,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 2007年12月9日,國家林業局要求陝西省林業廳委託國家專業鑒定機構對周正龍所拍攝的華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進行鑒定,並如實公布鑒定結果。在事件中,地方政府從掩飾抵賴到信息開放,公開認錯,順應民意,不得不說公眾輿論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而公民新聞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沒的。
1.公民新聞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謝爾頓。岡納特拉尼從不同來源為公民新聞提出了若干定義,他認為公民新聞是紙質媒體和廣播媒體記者的一種努力。他們在報道中將更積極地聆聽公眾對問題的表達和解決辦法,通過自覺地給公民更多的聲音來創造出更積極更多的受眾參與,以此來豐富報紙和廣播的報道。“公民新聞是對社會責任論呼籲滿足組成大共同體的各種不同團體的需要的直接反應,延續著美國媒介對社會責任理論的承諾”公民新聞不僅要承擔傳統的媒介社會責任,並且對媒介及新聞工作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責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促進了社會責任論的發展和實現。
2.以人為本,提高媒介監測能力。公民新聞是一種公眾參與的新聞,追求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把公眾利益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其職責不僅停留在監督和報道的層面,而是致力於提高公眾對於信息的接受和處理能力,關注公眾之間觀點的交流和對話質量,建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提高公眾對公共事務的批判意識和解決能力。
3.民主參與,培養受眾責任意識。媒介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公眾去解決公共問題及培養公眾思考公共問題的能力,樹立公眾的自我意識,引起公眾對周圍事件的關注,並挖掘出事件的真實原因,培養公眾個體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的培養,使社會責任所倡導的自由和義務下放到以普通大眾為主的草根階層,平衡地分佈社會權利和義務,創造一個和諧的話語交流環境
4.公民新聞的目的在於邀請公民大眾參與從事新聞報道的協同生產,共同針對公共議題或社區議題進行研討協商,重建受眾與社會、社會與媒體、媒體與受眾三者的互動聯繫,喚醒居民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眾對公共事務的關懷,促使其成為公共生活的主體。
5.只要媒介試圖對社會產生影響,責任的問題不可避免。而公民新聞時代的到來,對社會責任理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使媒介的報道內容深入到普通大眾的層面,感受大眾疾苦,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同時作為受者的大眾也開始參與新聞的製作與傳播,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話語權和傳播權。這種全民參與製作新聞的方式不僅強化了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更培養了普通大眾對國家事務和所處社會環境的思考和解決能力,在這樣的氛圍下,必然會創造出一個有責任的和諧的社會。

評價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事情都有兩面性,公民新聞也不例外,公民新聞也有雜亂、失實、新聞價值觀有偏差等缺點。正是出於此,公民新聞在發展中難免產生誤差,使得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難以得到保證。甚至有些公民記者,為了吸引大眾的眼球,故意作出一些危言聳聽的新聞。而寫作方面,公民記者缺少專業鍛煉,其報道也會顯得雜亂不規範。網路是公民新聞的“原發地”,公眾最先是通過網路來實現信息的傳遞和意見的表達。於是,一些傳統媒體不僅將自辦的內容延伸到網路之上,創建網路版,還建立了自己的公民新聞網站。瀏覽者在網路上發表的對報紙的評論,可能“見諸報端”;同時這些評論可以作為某一事件的引子,而對於該事件的報道又再次“見諸網路”之上,並且鼓勵人們繼續參與評論。這些都是一些極其寶貴的嘗試。從中也可以預見公民新聞的未來應該是在大眾傳媒的並存、交融和協調中謀求發展,在互動合作中一起共享著信息時代的資源。
據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公民新聞網“Chinfest“董事長兼CEO郭濤指出。“時至今日,傳統新聞機構日益受到“公民新聞”(即社會大眾參與製作新聞報道)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報紙讀者或電視觀眾藉助網際網路、可拍照手機、攝像機及其他科技工具參與新聞製作,傳媒與受眾的互動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公民新聞”為主流媒體“增添了聲音,而且是不經加工的真實聲音”。

代表


中國公民新聞網宣揚每個公民都是記者
金羊網公民新聞包括微博、問政、報料、博客、論壇、視頻。
公民新聞的設立是為了話語權的擴大,讓公民參與到新聞的發現、討論、關注中來,尤其是對民生戚戚相關的事件,公民可以表述自己的想法,與決策者、學者、執法部門進行互動溝通,真正讓新聞服務大眾,積極有效地傳播。
金羊微博:聚焦身邊的發生髮現發展,關注百姓的生活生存生命。讓一句話新聞傳播得更快更廣。
金羊問政:問政廣東省、廣州市的各級部門,與政府網路發言人進行溝通。話題涵蓋民生民計、諮詢求助等話題。
金羊報料:人人做記者,隨時隨地發新聞。通過網際網路或者手機第一時間將網民身邊的新鮮事、突發事呈現在網路上,曝光不平事,挖掘新鮮事。廣泛地影響網民。
金羊博客:關注社會民生,獨樹草根+精英文化,自由人的博客。
金羊論壇:展現南國新貌,關注焦點話題,點評南粵時政;傳達方針政策,反映群眾心聲,關注民生民情。為中國富強和廣東發展出謀劃策。
金羊視頻:新聞熱點、社會聚焦、搞笑視頻,用影音來闡述生活。

判斷標準


1、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2、不能侵權
3、製造內容的目的比起報道的慾望來說更重要的是滿足受眾的需要
4、可以最有效的利用媒體平台的優勢來傳播新聞
5、信息可以被他人分享
6、信息可供討論
7、力圖對“真實世界”產生影響
8、對事件的發展要有積極的影響,避免只是簡單的批判或者消極地看待
9、鼓勵信息貢獻者給所使用平台創造價值
10、依靠責任感、可信任、有影響、可持續為原則,發展出一個有益的模式來處理此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