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聖寺

福建省閩侯縣寺廟

福建閩侯崇聖寺坐落在雪峰鳳凰山南麓,創建於唐朝咸通十一年(870年),它的開山祖師是唐代高僧義存禪師。崇聖寺是禪宗雲徠門、法眼二派的發源地,為江南五山十剎之一,素有“江南第一叢林”之稱。1983年,雪峰崇聖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已修葺一新,成為閩侯縣的著名名勝古剎。

歷史沿革


寺名溯源

崇聖寺
崇聖寺
據《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六等記載,義存(822一908年),俗姓曾,泉州南安人。9歲請出家未准,12歲從父游莆田玉澗寺出家,拜慶玄律師為師,17歲落髮,謁福州芙蓉寺靈訓禪師。28歲往幽州寶剎寺受具足戒,後到武陵德山(今湖南常德)參拜宣鑒法師,承其法系。咸通十一年(870年)到雪峰,當地紳士蘭文卿許他在大枯樹下結庵修行,稱枯木庵。唐僖宗賜號“真覺大師”,並賜紫袈裟。義存的弟於有文偃、師備等56人。文偃(?一949年)稟承宗風,往韶州雲門山創立了禪宗新派別——雲門宗。師備(837-908年)到福州玄沙院弘法,其再傳弟於文住金陵清涼寺,從者雲集,創立禪宗另一派別——法眼宗。因此,後人把崇聖寺視為雲門、法眼宗的發源地。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賜名雪峰崇聖禪寺,一直沿用至今。

初建

崇聖寺坐落在雪峰鳳凰山南麓,創建於唐朝咸通十一年(870年)

修繕重建

該寺勝進法師於1938年到馬來西亞弘法,在怡保建“東蓮小築”,
作為雪峰下院,並時時撥款回寺修建。抗戰期間,寺遭炮轟,天王殿也被颱風吹毀。1980年後,陸續進行重建。
明永樂二年(1404年)和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崇聖寺住持法庵和達本禪師兩次主持重興。1928年,圓瑛法師住持崇聖寺,又加以修葺。抗日戰爭時期,大維寶殿毀於日軍炮火,天王殿也被颱風所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寺廟幾成廢墟。1979年起,政府批准崇聖寺作為佛活動場所重新修復開放。在海內外僧眾和信徒的資助下,天王殿、大雄寶殿得以重建,山門、法堂、齋堂、鼓樓、鐘樓也得到修復。殿堂內,佛像莊嚴,雕塑精湛。整座寺廟煥然一新.莊嚴宏偉。殿前的對聯為:
開東土有二宗,法眼雲門五派靈源通性海;
稱南方第一寺,垂檉枯木千秋勝跡鎮名山。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崇聖寺
崇聖寺
“里人蘭文卿舍田七千餘畝,屋五百間,諸物充足,遂為南方叢林第一”。此寺初稱應天廣福禪院,或稱應天雪峰禪院,四方僧人云集,義存法師的門徒有1500人。

主要建築

寺主要建築有內外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留香堂、祖堂、紀念 堂、雲水堂、學戒堂、尊客堂、念佛堂、枯木庵、方丈室與凱淼塔院等。

主要景觀


著名景點

崇聖寺
崇聖寺
雪峰崇聖禪寺除殿堂樓宇外,還有山、林、田、泉、池、塔、林等,錯落有致、蔚為壯觀。著名景點舊有二十四處,前人有詩總其名曰:
徠雪峰(山)寶所(亭)近蘭田(庄),
枯木(庵)三毯(堂)一洞天(岩)。
半嶺(亭)化城(亭)無字石(碑),
萬松(關)雪嶠(路)有龍眠(坊)。
文殊(台)古鏡(台)金鰲橋(橋),
羅漢(岩)梯雲(嶺)象骨巔(峰)。
香石(磨)放生(池)池蘸月(池),
望州(亭)卓錫(泉)應潮泉(泉)。

主要文物

寺中文物以建於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的義存祖師塔(亦稱“難提塔”)與枯木庵唐代樹腹題刻最為馳名。雪峰寺還有許多珍貴的經典和文物,如《磧砂藏經》、印度梵文《財經》、《頻迦藏》全部(8000卷),還有明代木雕觀音坐像、善才龍女立像和達摩祖師像等等,皆稀世之寶。

寺內古迹

枯木庵
枯木庵
雪峰現存古迹有:義存禪師和閩王王審知各植檉樹一株,清達本和尚種植的檉樹2株,法堂旁有義存禪師塔及應潮泉、梯雲嶺、蓖月池等24處景觀,其中最著名的是枯木庵。
枯木庵在崇聖寺東南,距寺僅數百米,這裡相繼是開山祖師義存最初棲止念禪之地。庵內有株枯木,上端的枝梢已經折斷,只余木干,高3.2米,闊7.3米。枯木內心是空的,上面露天,象揭開蓋子的大飯甑。其表皮完全剝光,露出的膚廓非常堅韌,厚約10公分。枯木南向的正中開二竇如門,高2米多,寬約1米,門額如半圓形,似一天然岩洞,裡面可容10多人。枯木內外有唐、宋、元、明的名人題刻20多處。其中有“維唐天佑乙丑歲造庵子及作水池”等題記,這是唐天佑二年(905年)閩王王審知捐款造庵和修築水池的歷史記載。這些樹碑刻筆法遒鍵,被稱為“樹腹碑”,是福建省雕刻的三大奇物之一,也是中國罕見的唐代木碑。
唐代所植的兩棵樹至今已逾千載,樹大十圍,古干垂枝,風吹之時,猶如掃地。傳說義存圓寂時說:“雙檉掃地,石卵開花,我會再來”。石卵是指義存祖師塔座上的石頭,現有裂紋,如開花狀。雙檉掃地,石卵開花都成為崇聖寺的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