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遠

天高皇帝遠

天高皇帝遠,漢語詞語,讀音是ti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現泛指機構離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釋義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現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出處


明·黃溥《閑中今古錄》:“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典故


意謂地處偏遠,國家政令達不到,權力管不著。語出明.黃溥《閑中今古錄》:“台、溫處之民樹旗村落曰:‘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謀叛者各起。”《醒世姻緣傳》一二回:“因臨清是碼頭所在,有那班油光水滑的光棍,真是天高皇帝遠,曉得怕些什麼?奸盜豪橫,無日無天。”《何典》九回:“這裡鄉村底頭,天高皇帝遠的,他又有財有勢,就使告到當官,少不得官則為官,吏則為吏,也打不出什麼興官司來。”《慈禧太后演義》一二回:“都門裡面尚守著西太后的密諭,不敢聲揚,一出都便是天高皇帝遠,由他作福作威。”

舉例


● 西征則在邊陲用兵,天高皇帝遠,不至於朝夕關懷。——高陽《胡雪岩全傳·紅頂商人》
● 要論這個省分,又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怕什麼呢。——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二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無法無天。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賓語、分句;指偏僻的地方。

例句

要論這個省分,又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怕什麼呢。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二。

英文翻譯


(1)[the emperor is far away as the sky]∶舊指王法所難以顧及的邊遠地域
(2)[one may do whatever he pleases without fear of the interference]∶比喻不聽管束、無法無天
法語翻譯
loin du pouvoir central,il est difficile de se faire rendre justice

解釋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現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元順帝


亡國的元順帝
亡國的元順帝
“天高皇帝遠”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口語,出自明朝人黃溥編纂的《閑中今古錄》,原文為“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這是一次在元朝暴政下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爭。那麼,“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
有學者認為,其中的“皇帝”並非針對某一個皇帝,而是對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稱。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單純從語法角度上來看,“天高皇帝遠”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組極其工整的對偶句。句中,“天”對“民”“皇帝”對“相公”,絲毫不亂。其中,“民”是指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稱,兩個詞語對應的分別是兩類群體;而“天”是對蒼天的專稱,所以按照對偶規則,“皇帝”也應該是專指某一個皇帝,而不是多個皇帝。
元朝統一中國后,將其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個等次,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並規定這四等人在做官、科舉和打官司等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逐步加劇。
到了元順帝的時候,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將士墮落,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雖然元順帝曾以脫脫為相,以圖刷新政治,帝國中興,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由來已久,積重難返。
脫脫遭饞退位后,國事日非,元順帝本人卻“怠於政事,荒於游宴”,一味地沉湎於享樂和女色,紀綱廢弛,官吏貪蠹,財政窘迫,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元順帝寧可專心致志地學“行房中運氣之術”,也不處理朝政;寧可別出心裁地設計船舶、製造宮漏,也不關心國計民生。1368 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后,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勢已去,元順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間,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順帝讓使者給朱元璋帶去了一首詩: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台。
在這首《答明主》中,元順帝承認元朝氣數已盡,但卻婉轉地表達了自己禪讓的誠意。本來是自己走投無路、倉皇北顧,反倒被他說成皇恩浩蕩、完璧歸趙,從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元順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洪武二年六月,元順帝逃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背城一戰,而是選擇了逃竄漠北,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故稱其為“順帝”。曾經橫掃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國,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聲討中土崩瓦解,沉寂為短命王朝;而這位名叫脫歡貼睦爾的烏哈圖可汗,則在“天高皇帝遠,不反待如何”的吶喊中狼狽逃竄,淪落為亡國之君。朱元璋把他稱作“順帝”,不能不說是對他的莫大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