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夫祠

陸秀夫祠

陸秀夫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間與文天祥、謝枋德、胡三省同年進士。陸秀夫祠,現位於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解放路鹽城電信公司旁。

景點介紹


陸秀夫祠
陸秀夫祠
陸秀夫在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間與文天祥、謝枋德、胡三省同年進士。李庭芝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趙昰為帝,定年號景炎”重建宋廷,陸秀夫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廟號端宗,得年僅10歲。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與張世傑共同擁立宋端宗的親弟弟7歲廣王趙昺為皇帝,定年號“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楊太后垂簾聽政,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范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趙昺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在宋元交替之際,當南宋的帝后輔臣們向元朝屈膝投降、忍辱求生的時候,在東南沿海怒火燃燒的土地上,卻站起了大批鐵骨錚錚、力挽狂瀾的忠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首首壯麗的史歌。受命於危難之際的陸秀夫,便是這個拚死抗爭的群體中的一員代表,因此陸秀夫是為華夏興亡而犧牲的民族先烈。
陸秀夫是《陸氏宗譜龍岡支譜》中的第55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