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體系
拿破崙帝國崩潰后歐洲建立的均勢體系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
①恢復波旁王朝對法國、西班牙、兩西西里王國的統治,布拉干薩王朝對葡萄牙的統治以及奧蘭治-拿騷王朝對荷蘭的統治。
②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地區成立波蘭王國,由俄國沙皇兼任國王。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組成克拉科夫自由市,由俄、奧、普共管,確認俄國對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的佔有。
③奧地利收復加里西亞、蒂羅爾及伊斯特里亞等地,原奧屬尼德蘭划給荷蘭,而以義大利的倫巴第和威尼斯作為補償。
⑥繼續保持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分裂狀態,在德意志成立由普魯士、奧地利等34個君主國及 4個自由市組成的德意志邦聯,設立由奧地利任主席的邦聯議會,義大利的托斯卡納、摩德納、帕爾馬等公國劃歸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宗室的領地,熱那亞、薩瓦和尼斯併入撒丁王國。
⑦奧屬尼德蘭併入荷蘭,稱尼德蘭王國,挪威併入瑞典,組成瑞典 -挪威聯盟,丹麥取得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普魯士的勞恩堡。
⑧根據《第一次巴黎和約》及1815年11月20日的《第二次巴黎條約》,法國保持其1790年的國界,並向反法聯盟國家支付戰爭賠款 7億法郎,聯盟國家在法國駐軍3~5年。
⑨確認會議期間所簽署的17項條約、專約、宣言、規章及其他文件,如《各國關於取締販賣黑奴的宣言》、《關於河流自由航行的規章》、《關於外交人員位次的規則》等,同本議定書具有同等效力和約束力。
⑩邀請出席維也納會議各國加入本議定書。此外,1815年11月20日,奧、法、英、普、俄五國在巴黎簽署了《關於承認和保證瑞士永久中立及其領土不受侵犯的宣言》。
維護維也納體系的組織為神聖同盟。該同盟由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起,得到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贊同。而在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實際上是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目的是為了鎮壓奧地利境內多民族國家的起義,並抑制沙皇俄國西進的躁動,因而1815~1848年的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梅特涅時代。組成神聖同盟的俄普奧三國為什麼要相互救援?為了鎮壓法國大革命;他們所謂的保衛宗教、和平和正義又指的是什麼?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後來英國也參加了同盟,神聖同盟演變為四國同盟,目標是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國也參加了同盟,顯然同盟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而是為了鎮壓歐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維也納體系恢復歐洲的封建統治,並且把拿破崙統治下已經解放的民族重新置於戰勝國的民族壓迫之下,這是一種歷史的逆流、歷史的反動。
①建立在英、俄、普、奧四國均勢基礎之上。
②違背歷史潮流,維護封建統治。
③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國家基礎上形成的統治秩序,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
④具有掠奪性和歷史的倒退性。
⑤保持德意分裂
歷史的逆流是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步伐的。維也納體系自身的內部矛盾也使該體系日益走向瓦解。體系內部存在著哪些矛盾呢?主要是民族矛盾、大國矛盾和階級矛盾。
維也納體系的瓦解已成必然。神聖同盟的破裂使體系開始瓦解;19世紀早期的以法國七月革命為代表的革命、獨立和改革標誌著體系名存實亡。歐洲1848年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維也納體系也徹底瓦解。但是落後的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需要一場規模更廣、範圍更大、程度更深的革命才能去除,從而去適應新的上層建築,於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應運而生,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障礙。
維也納體系存在於工業革命已經向歐美擴展的蒸汽時代,它的瓦解是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出現了,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新的矛盾。於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終於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從而改變了國際關係格局。
《維也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有關條約、宣言和文件構成了維也納體系。它以均勢原則、正統主義和補償原則等為指導思想,在拿破崙帝國瓦解后的歐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勢,並暫時維持了歐洲列強間的和平與協調。為了確保維也納體系的完整,防止革命再度發生,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於1815年 9月26日聯合奧、普兩國締結神聖同盟,並邀請各國參加。為防止法國再起,英、俄、奧、普四國於同年11月20日又締結了四國同盟條約,四國將以武力維護維也納會議決議的實施。經過20年代的西班牙和義大利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希臘獨立運動,30年代的法國七月革命、比利時革命、波蘭十一月起義以及1848年歐洲革命的接連衝擊,神聖同盟終於解體。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后,維也納體系徹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