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是普魯士國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統治期間曾領導普魯士王國參加歐洲反法同盟,並於1813年3月10日,在反抗拿破崙一世的戰爭中,創立了未來德國榮譽的象徵鐵十字勳章這一傳統。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生活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與黑森-達姆施塔特公主弗里德里克·路易絲的長子,1770年8月3日生於波茨坦。在他幼年時,他父親正與情婦威廉敏妮·馮·利希特瑙(Wilhelmine Enke, Gräfin von Lichtenau)打的火熱,將小腓特烈·威廉交給家庭教師撫養。他常在腓特烈二世時代的老兵漢斯·馮·布倫蒙塔爾伯爵(Hans Graf von Blumenthal)的領地帕雷茨生活,與漢斯的兒子一起長大。腓特烈·威廉在帕雷茨的生活非常開心,以至他長大后買下了這塊領地。腓特烈·威廉是個憂鬱的人,個性優柔寡斷,虔誠忠實。
腓特烈·威廉青年時代加入了普魯士軍隊,1784年成為中尉,1790年晉陞上校。他參加了1792年至94年的反法戰爭。
179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去世,他繼位成為普魯士國王。

參戰情況

反法戰爭和拿破崙戰爭
保持中立
亞歷山大一世、弗朗茨二世、腓特烈威廉三世
亞歷山大一世、弗朗茨二世、腓特烈威廉三世
成為國王后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保持中立,普魯士在歐洲的威望下降。1803年,普魯士的中立立場使她得到了希爾德斯海姆和帕德博恩教區、明斯特教區的一部分、庫爾美因茨的艾希斯菲爾德、愛爾福特等地。1805年8月24日,腓特烈·威廉三世與法國皇帝拿破崙簽定條約,法國將漢諾威讓給普魯士,普魯士保持在未來戰爭中的中立態度。俄羅斯曾誘勸普魯士加入反法同盟,但腓特烈·威廉三世由於對拿破崙的恐懼和漢諾威的誘惑沒有出兵。奧斯特里茨戰役后,神聖羅馬帝國瓦解,拿破崙建立了依附於法國的萊茵聯邦,這威脅到了普魯士的利益,引起了普魯士的不安。
由於拿破崙在與英國和談中表示出將漢諾威歸還英國的想法,普魯士宮廷感覺受到了欺騙,反法情緒高漲。1806年7月25日,普魯士與俄羅斯簽訂條約,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在1806年10月的耶拿-奧厄施塔特戰役中,普魯士軍隊由於武器落後、戰術保守、動作遲緩,幾乎全軍覆沒,連普軍總司令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也光榮犧牲。10月27日,拿破崙進駐柏林,普魯士王室逃亡東普魯士,受到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保護。
弗里德蘭戰役后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
1807年6月弗里德蘭戰役后,法軍佔領整個普魯士領土。7月9日普法簽訂提爾西特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普魯士王國只剩下了“舊普魯士”、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四個省。易北河以西的領土被拿破崙整合為威斯特法倫王國,他的弟弟熱羅姆成為國王;普屬波蘭成為華沙公國。
1812年,普魯士出兵2萬助法國入侵俄羅斯。同年底,法國在俄羅斯慘敗,普俄簽署停戰協議,次年3月普魯士對法開戰。俄羅斯、普魯士、英國、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結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普魯士將軍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在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萊比錫戰役聯軍勝利后,普軍直指巴黎,在受到幾次挫敗后1814年3月31日聯軍進駐巴黎。在次年拿破崙百日復辟后,各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布呂歇爾與英軍統帥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滑鐵盧戰役中將拿破崙徹底打敗。
使普魯士重新得到拿破崙戰爭失去的領土,但在瓜分薩克森時,與其他列強發生分歧,幾乎與英、法、奧發生戰爭,後來達成了妥協。普魯士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薩克森領土和萊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將波蘭讓給俄羅斯。普魯士王國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佔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為政舉措


政治改革

1806年普魯士在耶拿和奧厄施塔特慘敗后,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
施泰因在拿破崙的壓力下被解職后,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侯爵(Karl August Fürst von Hardenberg)於1810年繼承了他的改革事業。他宣布工商業自由、取消行會特權等。另外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設立了國防部和總參謀部,併發布了《普遍兵役制》。

教育改革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
威廉·馮·洪堡對普魯士的教育進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魯士引以為傲的義務教育制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並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學,又陸續建立了布累斯勞大學、波恩大學。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對從拿破崙佔領下的哈勒大學逃出來的教授們講到:“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正是因為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國王甚至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大學是科學工作者無所不包的廣闊天地,科學無禁區,科學無權威,科學自由!”
教育改革為普魯士遲到的工業化飛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學技術人才基礎,成為普魯士重新崛起的動力。

晚期統治


拿破崙戰爭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統治變得保守,奧地利外交部長克萊門斯·梅特涅對他有一定影響。他不僅沒有實現給普魯士一部憲法的諾言,還強烈制止立憲運動。作為神聖同盟的一員,普魯士出兵鎮壓了西班牙、義大利、波蘭等地的革命。他在位的最後25年裡,普魯士國勢漸弱。
腓特烈·威廉三世於1840年6月7日在柏林去世,終年69歲。

家庭成員


親筆簽名
親筆簽名
腓特烈·威廉三世在1793年12月24日與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郡主路易絲(1776年~1810年)結婚,有五子四女:
長子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1795年10月15日~1861年1月2日),繼位成為普魯士國王。 1823年與巴伐利亞王國的伊麗莎白公主結婚,無嗣。享年65歲。
次子威廉·路德維希(Wilhelm Ludwig)(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1829年與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公國的奧古斯塔郡主結婚,1861年成為普魯士國王,1871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有一子一女,享年91歲。
長女弗里德里克·路易絲·夏洛特·威廉敏娜(Friederike Luise Charlotte Wilhelmine)(1798年7月13日~1860年11月1日),1817年與俄羅斯大公尼古拉·巴甫洛維奇(未來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結婚,改信東正教並改名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Александра Фёдоровна)。享年62歲。
次女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卡洛琳·阿瑪莉(Friederike Auguste Karoline Amalie)(1799年~1800年)
三子腓特烈·查理·亞歷山大(大將軍腓特烈·卡爾的父親) (Friedrich Karl Alexander)(1801年6月29日~1883年1月21日),1827年與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卡爾·弗里德里希的女兒瑪莉·路易絲結婚,有一子二女, 81歲時去世。她的妹妹奧古斯塔後來嫁給了卡爾的次兄威廉·路德維希。
三女弗里德里克·威廉敏娜·亞歷珊德琳·瑪莉·海倫(Friederike Wilhelmine Alexandrine Marie Helene)(1803年2月23日~1892年4月21日),1822年嫁給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保羅·弗里德里希,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二世之母。
四子斐迪南·弗里德里希·尤利烏斯·利奧波德(Ferdinand Friedrich Julius Leopold)(1804年~1806年)
四女路易絲·奧古斯特·威廉敏娜·阿瑪莉(Luise Auguste Wilhelmine Amalie)(1808年2月1日~1870年12月6日),1825年嫁給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小兒子腓特烈。
五子腓特烈·亨利·阿爾布雷希特(Friedrich Heinrich Albrecht)(1809年10月4日~1872年10月14日),1830年與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女兒瑪麗安妮結婚,1849年離婚,有一子三女。
腓特烈·威廉三世在1824年續娶了奧古斯塔·馮·哈拉赫女伯爵(Auguste Gräfin von Harrach)為第二任妻子,並封她為利格尼茨女親王(Fürstin von Liegnitz),二人沒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