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敩

雷敩

雷 敩,南朝·宋時著名藥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論合葯分劑料理法則》等。

人物簡介


南北朝劉宋時人。生平里居未詳,其名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雷氏對藥物炮製多有研究,撰《雷公炮炙論》(一作《炮炙方》)三卷,原書已佚,其中大量內容被收入《證類本草》,今有多種輯佚本刊世。

著作


《雷公炮炙論》三卷。

學術內容


《雷公炮炙論》中藥物加工炮製的內容十分豐富,可分為藥物加工與藥物炮製兩大部分。對藥物的加工,首先是要去除雜質,除將藥材上所帶泥土、雜質等去凈外,也包括去掉連在藥物上的一些非藥用部分與有毒部分,如植物葯若根部藥用,則當除去莖、葉,若所用為地上部分,則須去根,其餘還有去節、去蒂、去皮、去尖、去子、去瓤等,對動物葯,則常見有去頭足,去爪腸等。加工的第二步則是要粉碎加工,包括手掰、刀切、用銼子銼、用槌子槌、用刀刮成粉、在臼中舂等多種方法。第三步則須洗凈或乾燥,洗凈包括水洗、醋洗及溫藥水浴等,乾燥則有陰乾、風乾、日光曬乾或曝乾等。
藥物炮製,則是比單純的清潔、粉碎更加進一步的加工,可以改變藥性而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大致可以分為水制、火制或水火共制等不同的過程。水制主要是把藥材浸泡在液體中,包括水浸、酒浸、甘草水浸、米泔水浸、蜜浸、牛乳浸、童便浸、豬脂浸等。火制則是用各種加熱的方法來加工藥材,包括煎、煉、炒、乾熬、炮、炙、焙、煅等。而水火共制則主要是對藥材進行蒸或煮,其中的液體則除用水外,還可用酒、醋、鹽湯、蜜、漿水、麻油、生羊血等,也可使用其它的葯汁。
《雷公炮炙論》中所述的藥物炮製方法,有很多內容是非常科學的,如炮製劇毒藥巴豆時,“敲碎,以麻油並酒可煮巴豆子,研膏後用”,經此法炮製,則巴豆所含毒性蛋白質因受熱而變性破壞,而其有效成分巴豆油則溶解於麻油當中,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又如大黃,要求銼蒸后曬乾,這種加熱處理可以破壞酶的活性,防止大黃有效成分蒽醌甙被其共存的酶所分解,延長貯存時間。此外,書中還指出一些炮製的禁忌,如蒿類藥材“勿令犯火”,可減少其中揮髮油成分的揮發;而含有鞣質的藥物如芍藥、沒食子等不可用鐵器處理。這些經驗歷經上千年的考驗,直至今天仍在應用。

臨床應用


《雷公炮炙論》三卷,書中稱製藥為修事、修治、修合等,記述凈選、粉碎、切制、乾燥、水制、火制、加輔料制等法,對凈選藥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詳細論述,如當歸分頭、身、尾;遠志麥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製藥業所採用。此書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製劑學專著常以“雷公”二字冠於書名之首,反映出人們對雷氏製藥法的重視與尊奉。《雷公炮炙論》原書已佚,其佚文多存於《證類本草》中,據統計多達240餘條。明代多種本草書中均附入此書佚文,以雷公炮製冠於書名之首,如《雷公炮製藥性解》、《新刊雷公炮製便覽》等,但此類書均非《雷公炮炙論》輯佚本,僅收部分佚文而已。清末張驥所輯《雷公炮炙論》為此書最早輯佚本,收錄佚文180餘條。現代中醫文獻學家尚志鈞所輯《雷公炮炙論》,計收載原書藥物288種,校注詳盡,書後附研究論文數篇,代表了當代《雷公炮炙論》輯佚、研究的最高水平。

軼事典故


《雷公炮炙論》的作者名雷公。關於本書的問世時間及雷公其人,雖有多種不同意見,但一般均傾向於其是南北朝時宋人雷敩,而雷敩也因此書而被譽為我國製劑學的始祖。

人物評價


《雷公炮炙論》三卷,劉宋雷敩約撰於公元五世紀。古代漢族醫學經典著作。此書為我國最早的中藥炮製學專著,原載藥物300種,每葯先述藥材性狀及與易混品種區別要點,別其真偽優劣,是中藥鑒定學之重要文獻。

後世影響


《雷公炮炙論》成書於南北朝時期,全面總結了南北朝劉宋時期以前的中藥炮製技術和經驗,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藥炮製技術的第一次大總結,是一部製藥專著。初部奠定了炮製學基礎,使中藥炮製成為一門學科。

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雷公炮炙論》序
若夫世人使葯,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寧分相制。只如毛(今鹽草也)沾溺,立銷班腫之毒;象膽揮粘,乃知葯有情異。魚插樹,立便乾枯;用狗塗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也),卻當榮盛。無名(無名異形似玉柳石,又如鍛石,味別)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頭止血,尾破血);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弊淡鹵(常使者甑中,能淡鹽味),如酒沾交(今蜜枳繳枝,又雲交加枝)。鐵遇神砂,如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見橘,花似髓。斷弦折劍,遇鸞血而如初(以鸞血煉作膠,粘折處,鐵物永不斷);海竭江枯,投游波燕子是也。而立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