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髮際瘡的結果 展開

髮際瘡

髮際瘡

病名。癰疽瘡癤之發於項后髮際部位者。見《外科證治準繩》卷三。多因濕熱內蘊,復受風火外襲而發。其證初起形若粟米,漸大若黍豆,質硬而突起,頂部或見白點而根部微紅赤,痛癢明顯,破潰後有少許黃膿,一瘡將愈其旁一瘡再起,往往纏綿難愈。治宜清熱解毒,祛風化濕。內服可選五味消毒飲,外用則宜黃連膏。若痛癢甚者可外搽三黃丹。相當於項部多發性毛囊炎。指頭皮上靠近頭髮邊緣的小瘡。多發於頭后髮際。因平素內郁濕熱,復受風邪外侵所致。起初只一、二個,如未及時調治,破口出膿水后易向周圍蔓延。

疾病描述


癰疽瘡癤之發於項后髮際部位者。見《外科證治準繩》卷三。多因濕熱內蘊,復受風火外襲而發。其證初起形若粟米,漸大若黍豆,質硬而突起,頂部或見白點而根部微紅赤,痛癢明顯,破潰後有少許黃膿,一瘡將愈其旁一瘡再起,往往纏綿難愈。治宜清熱解毒,祛風化濕。內服可選五味消毒飲,外用則宜黃連膏。若痛癢甚者可外搽三黃丹。相當於項部多發性毛囊炎。
臨床表現
初起項后髮際處起丘疹,形如黍粟,或如豆粒,色紅堅實,其頂有膿點,癢痛相兼,約經數日,白色膿頭乾涸結成黃色膿痂或搔破流津水或膿液,結痂后痂脫而愈。自覺疼癢,灼熱,可有發熱不適等全身癥狀,初起時為一個或多個皮損,逐漸增多,時破時斂,或此愈彼起,反覆發作,日久難愈。如膿液向興處或周圍發展,即可演變成癤病

臨床表現


初起項后髮際處起丘疹,形如黍粟,或如豆粒,色紅堅實,其頂有膿點,癢痛相兼,約經數日,白色膿頭乾涸結成黃色膿痂或搔破流津水或膿液,結痂后痂脫而愈。自覺疼癢,灼熱,可有發熱不適等全身癥狀,初起時為一個或多個皮損,逐漸增多,時破時斂,或此愈彼起,反覆發作,日久難愈。如膿液向興處或周圍發展,即可演變成癤病。

診斷要點


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性。皮疹發生於枕骨下和後頸部發緣之間。皮疹初起為針頭大小的毛囊丘疹,疏散分佈。以後損害不斷發生,密集成群,並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的硬結性小塊,常排列成帶片狀與發緣平行;觸之硬實,壓之常有膿液溢出,其上有時可見數根頭髮成簇地從一處皮膚穿出。患部有瘢痕形成處頭髮稀少脫落。自覺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瘙癢。一般無全身癥狀。病程經過十分緩慢,常可遷延數年或十餘年。如不治療,很難自愈。

中醫治療


1.內治法:初期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若患者體表出現散在淡紅色丘疹及小膿皰,自覺刺癢疼痛,舌質紅,苔厚膩等濕熱盛表現者,宜清熱解毒利濕,方用金薏湯;若患者素體虛弱,病程遷延,出現面色萎黃,食少納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氣陰兩虛表現者,治宜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方選藍芪湯。

辨證分析


髮際瘡多因濕熱內蘊,兼以外感風熱之邪,阻於經絡,上壅於項部,郁久化毒而成。日久則每兼血瘀,或氣血虛,或腎陰虛。本病主要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利濕;病久者根據辨證,分別予以活血化瘀、補益氣血或滋腎養陰,並宜配合外治法。

診斷依據


1、發於後項髮際處,以成年人多見。
2、皮損以毛囊為中心,初起為炎性丘疹,迅速形成膿皰,皰破結痂愈后,可成批出現,此愈彼起,纏綿難愈。
3、膿皰向深處及周圍發展,可演變為癤。
4、自覺癥狀:先癢后痛或痛癢相兼。一般無全身癥狀。若患有“消渴病”,則有與之相應的臨床癥狀。

辨證論治


參照毛囊炎的辨證論治施藥。

外治方法


初起用三黃洗劑外搽或雙柏散水調外搽,也可用紫金錠磨水外搽。皮疹密集或融合成硬塊者,用雙柏散、金黃散或髮際散,水蜜調敷。分泌物多者用馬齒莧適量煎水濕敷,或用九里明三椏苦虎杖苦參、金銀花葉、野菊花各30克,煎水濕敷。

護理預防


1、節制飲食,避免攝食辛辣厚味,過於肥甘食物,防止體胖。
2、積極治療慢性疾病,如消渴病、失眠症、消化不良等。
3、衣著應柔軟、透氣、吸汗,頭脂旺者,應適當洗濯,去除油垢,同時配合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