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渡漢江的結果 展開

渡漢江

元稹詩

《渡漢江》是中唐時期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元稹。此詩極寫漢江西來奔流到海的浩蕩氣勢。首聯寫漢江的源遠流長,開頭用《尚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意。同時作者說明自己一年來的行蹤正是順漢江而下。

作品原文


渡漢江
去年春,奉使東川,經嶓冢山下。
嶓冢去年導漾水①,襄陽今日渡江濆。
山遙遠樹才成點,浦靜沉碑欲辨文②。
萬里朝宗誠可羨③,百川流入渺難分。
鯢鯨歸穴東溟溢,又作波濤隨伍員④。

作品註釋


①“嶓冢”句:漢水源出陝西寧強縣東北嶓冢山,初出山時為漾水,通過疏導,東北流經陝西沔縣西南合沔水,又東經褒城,以下才叫漢水。《尚書·禹貢》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語。
②“山遙”二句:遠看山上,樹木只有很小一點:近看江水,清澈見底,連沉入水中的碑上的文字,好像都能辨認清楚。沉碑:指杜預沉碑事。
③朝宗:朝拜宗祖,指漢水歸海。
鯨鯢:即鯨,古時常以鯨鯢為兇惡的人。“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東溟:即東海。伍員:即伍子胥。兩句是說:漢水東流,就像鯨鯢歸穴,使東海溢漫,波濤洶湧;又像伍員帶領的隊伍、浩蕩不止。

作品賞析


江濆,即江岸。頷聯寫江上所見,遠樹成點,近碑辨文,由遠及近,富於層次感。頸聯寫漢江歸海的氣勢,一個“渺”字,形象地表現出漢江東流浩瀚遼闊的壯觀場面。尾聯運用鯨鯢的比喻與伍子胥的典故進一步表現漢江波濤洶湧、浩蕩不止的氣勢。

作者介紹


元稹塑像
元稹塑像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德宗貞元(785—805)中明經及第,復書判拔萃科,授校書郎。憲宗元和(806—820)初授左拾遺,升為監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貶江陵士曹參軍,轉通州司馬,調虢州長史。穆宗長慶(821—824)初任膳部員外郎,轉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為相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為尚書左丞,出為武昌節度使,卒於任所。與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所作樂府詩不及白氏樂府之尖銳深刻與通俗流暢,但在當時頗有影響,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