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紅棕象甲的結果 展開

紅棕象甲

竹象科棕櫚象屬動物

紅棕象甲(學名: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是竹象科、棕櫚象屬動物,其幼蟲體長40-45毫米,黃白色,頭暗紅褐色,體肥胖,紡錘形,胸足退化。成蟲體長30-35毫米,寬12毫米左右,身體紅褐色,光亮或暗。頭部前端延伸成喙,前胸前緣細小,向後緣逐漸寬大,略呈橢圓形;背上有6個小黑斑排列兩行。鞘翅較腹部短,腹末外露。身體腹面黑紅相間,各足基節和轉節黑色,各足腿節末端和脛節末端黑色,各足跗節黑褐色。觸角柄節和索節黑褐色,棒節紅褐色。蟲卵乳白色。

在熱帶地區紅棕象甲1年發生3代,亞熱帶地區多數發生2-3代,世代重疊。

簡介


紅棕象甲
紅棕象甲
紅棕象甲,又名銹色棕象,屬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種外來高危性檢疫害蟲,在東南亞地區嚴重危害椰子、油棕棕櫚科植物。以幼蟲蛀食莖幹內部及生長點取食柔軟組織,造成隧道,導致受害組織壞死腐爛,併產生特殊氣味,嚴重時造成莖幹中空,遇風很易折斷。

形態特徵


1.成蟲體色紅褐,體壁堅硬,體長30毫米至34毫米,頭部延長成管狀,咀嚼式口器,口器著生於頭管先端;觸角膝狀,端部數節膨大,著生於頭管前部側端。卵長圓形,頭端暗紅色。
2.幼蟲體肥胖彎曲,無足,老熟幼蟲體長50毫米至60毫米,蛹為離蛹。
雌蟲每次產卵百粒。幼蟲期為14天至28天,剛羽化成蟲先在蛹內停留8天至14天後才會鑽出取食,並繁殖下一代。每年4月至10月為蟲害盛期,幼蟲孵出后即從傷口或生長點侵入,成蟲具有遷飛性、群居性、假死性,常在晨間或傍晚出來活動。

生活習性


紅棕象甲
紅棕象甲
在熱帶地區紅棕象甲1年發生3代,亞熱帶地區多數發生2-3代,世代重疊;若有越冬,以老熟幼蟲、蛹和成蟲在寄主植物組織內越冬;其第1代發育時間最短,約100天左右,第3代發育時間最長,比第1代長1個月左右。中國學者余德松發現在中國浙江麗水年發生1-2代,翌年3月下旬成蟲開始活動,第1代卵4月上旬和第2代8月上旬出現,3-11月為危害期,12月上旬始以成蟲、幼蟲、蛹在植株內部結繭越冬;在中國廈門地區,年發生2-3代,第1次發生高峰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2次高峰期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紅棕象甲成蟲具有短途飛翔、群居、假死的特性;喜夜間活動,白天常藏匿於葉腋下、夾縫間,在取食與交配時才短距離遷移。

分佈範圍


紅棕象甲原產於南亞印度。該蟲主要分佈或已入侵中東、東亞、南亞、太平洋諸島及地中海沿岸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海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上海、雲南、西藏(墨脫)、台灣、香港、澳門等地,面積覆蓋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繁殖方式


雄蟲體形普遍較雌蟲小,但比雌蟲活躍,發育歷期比雌蟲短,可能是由於生殖關係無需攝入過多營養物質。幼蟲9齡,成蟲個體間壽命差異較大。成蟲羽化后即性成熟並可多次進行交尾,少數需要補充營養。雌蟲喜好選擇幼嫩組織或生長點產卵,利用其長且銳利的產卵器插入植株組織、葉柄的裂縫或機械傷口部位併產下卵。卵單產,單雌產卵量可高達300粒左右,產卵期持續1-2個月。

物種危害


● 危害植物
紅棕象甲重點危害棕櫚類植物。主要包括:椰子、油棕、王棕、檳榔、魚尾葵加那利海棗刺葵、銀海棗、傘桿頂棕櫚、越南蒲葵、糖棕酒瓶椰、傘桿頂棕櫚等,對10年以下樹齡的幼年棕櫚類植物(尤其是椰子)危害最大,一般較少危害30年以上樹齡的老樹。
● 危害方式
紅棕象甲一般有三種入侵方式,最常見的是以成蟲在植物樹榦或葉柄基部的傷痕、裂口、裂縫裡產卵孵化,以幼蟲鑽蛀植物的葉柄基部幼嫩組織、在樹榦內鑽蛀為害。受害植物在初期表現為樹皮或葉柄略有裂縫,植株四周外圍葉片黃萎,后擴展至中部葉片枯黃,如不是專業人士仔細觀察,很難及時發現。受害後期植物心葉乾枯,組織內纖維破碎呈腐殖狀,部分棕櫚類植物(如迦納利海棗等)可見到由蛀孔排出纖維屑或褐色粘稠液(俗稱樹膠)流出,一旦發現,受害植株多無法挽救,常造成植株整個折斷或直接枯死。第二種是從位於地表的根部入侵樹體,受害的植株表面看上去完好無損,除葉子減少,部分枝葉枯黃或倒披下垂外,其他與正常植株無異,但樹桿內部組織則全部被破壞。第三種是從樹冠部侵入,心葉將全部枯死,這種危害最大,因為生長點很快就會壞死。不管是哪種入侵方式,紅棕象甲一旦鑽入樹體,通常在5-6個月內就能造成植物死亡。
● 危害事例
紅棕象甲入侵中國的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證,大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廣東中山首次發現該蟲,隨後其迅速擴散,直到90年代中後期,該蟲爆發過幾次較大的危害后,才引起相關部門和有識之士的重視。1998年以來,海南文昌、瓊山等地椰子樹曾多次受嚴重危害,累計死亡近2萬株。廣西的蟲害同樣非常嚴重,2002年,南寧市在廣東引進的加那利海棗上首次發現紅棕象甲;2005年,北海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在北海外沙島100棵剛剛引進種下的椰子樹上再次發現紅棕象甲;2005年,在柳州市某園藝場種植的棕桐科植物中發現大量紅棕象甲,危害面積約0.533平方千米,造成多株迦納利海棗和華盛頓棕櫚死亡;2014年,桂林西二環路、萬福路等剛完成園林綠化提升的城市路段上,新種植的迦納列海棗、銀海棗等棕櫚科植物大規模爆發紅棕象甲蟲害,受損嚴重,約1/3的植株死亡。,主要危害椰子、海棗等多種棕櫚科植物。在海南、香港、澳門、廣東珠三角、廣西南部等熱帶或亞熱帶南部地區,該蟲1年發生2-3代,世代重疊。成蟲在1年中有2個明顯出現的時期,即6月和11月。中國南方各地如海南、深圳、中山、珠海等一直保持著紅棕象甲危害高髮狀態,防治情況不容樂觀。

危害癥狀


受害株初期表現為樹冠周圍葉片黃萎,后擴展至中部葉片枯黃。植株受害,輕則樹勢衰弱;重則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列入有害生物名錄

紅棕象甲因繁殖能力強、寄生植物廣、防治難度大、致死率較高、易集中爆發等特點,常對植物造成不可逆的危害。該蟲是國家林業局國家林業局2003年公布的233種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之一,也是2005年3月1日開始實施新發布的19種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之一,被列入中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和農業、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

防治難點

隱蔽性較高:紅棕象甲大多從生長點侵入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導致被害組織很快壞死腐爛。而不少棕櫚科植物在葉片發黃前很難發現被危害,一旦發現心葉發黃枯死,生長點及附近的莖幹已壞死或腐爛,絕大部分已無法挽救,只有少量受損較輕的植物在徹底防治后3-5年才緩慢恢復長勢。
施藥難度大:有不少棕櫚科植物長得比較高大,而紅棕象甲的危害點多、廣、高,危害部位集中在植物的中上部或根部,噴葯時操作難度大,灌藥防治難度更大。
防治時間長:紅棕象甲的成蟲抗藥性較強,對於普通的化學農藥不敏感,防治難度較大,相對而言,幼蟲的防治容易得多。因此,滅殺紅棕象甲的最佳時段為每年的4-5月和9-10月,為保證滅殺效果,不管有沒有發現危害,通常每年都要堅持施藥1-2次,部分園林和植保工作者沒有掌握這一規律,常半途而廢,做無用功。
危害範圍廣:中國南方各地的城市園林建設大量採用棕櫚科植物,而紅棕象甲的幼蟲、成蟲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鑽蛀在棕櫚科植物枝條、葉柄、莖的內部隱藏,極易傳帶,植物調運過程一旦檢測環節不嚴,紅棕象甲將會隨之進入引種地,並會相互轉染,繁衍生息,為害一方。

防治

紅棕象甲
紅棕象甲
人工捕捉:利用紅棕象甲假死性,於晨間或傍晚時分,敲擊受害植物莖幹,振落並捕殺出來活動的成蟲。
引誘器誘捕:中國國內已有商家研發出了紅棕象甲誘捕器,主要是通過仔細觀察紅棕象甲的取食、產卵習慣後設計製作的。通過散發一種有效的聚集素來吸引棕櫚科植物的紅棕象甲成蟲,從而達到捕獲的目的,紅棕象甲誘捕器能有效降低紅棕象甲種群密度,逐步在各地普及使用。
生物防治:經研究表明,紅棕象甲的血淋巴中可以分離出一種酵母,這種酵母達到一定的劑量,可導致其的死亡。另外發現,斯氏線蟲、小卷峨斯氏線蟲和異小桿線蟲等3種病原線蟲對紅棕象甲的成蟲和幼蟲有較強的致病能力,可以對其有效殺滅。但這3種線蟲在成蟲體上繁殖得較快,在幼蟲上卻繁殖緩慢。截至2018年,該生物防治法還停留在試驗研究階段,尚未普及。
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殺滅紅棕象甲的常用方式,因其幼蟲和成蟲均在樹榦內蛀道取食為害,常規的噴霧施藥防治效果並不佳,目前多是採用樹榦注射殺蟲劑的方法,這是當前殺滅紅棕象甲最有效、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作法是在受害部位(排泄孔)上方鑽一向下傾斜45°角的洞,然後用注射器把藥液(40%氧化樂果與80%敵敵畏原液按1:1混合液,也可以用其他專用滅殺劑)注入洞內,再用泥漿封口,薄膜包紮。此外,還可配以藥物根灌、澆桿、懸掛藥包等方式輔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