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皰性口炎
水皰性口炎
水皰性口炎(Vesicular stomatitis)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人畜共患傳染病。
水皰性口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得傳染性疾病,主要表現在口腔黏膜、間或在蹄冠部和趾間皮膚上發生水皰,出現泡沫一樣的東西。患病動物主要是這種病的傳染源。患病動物初期表現為動物體溫升高,隨後在口腔和蹄部出現水皰,水皰破裂后傷口不容易癒合。本病屬於傳染病,發生疫情時要立即上報,並封鎖疫區。隔離患病動物
除豬以外,牛、馬和其它一些動物及人均能感染,綿羊、山羊、犬、兔一般不易得病,豚鼠、田鼠、小白鼠、大白鼠、雞易於發病。病初體溫升高,食慾減退,口腔粘膜和蹄部皮膚長出水皰,出現磨牙、流口水等癥狀。水皰約在24小時破潰,形成潰瘍。水皰破潰后,體溫下降,食慾仍不振,但想喝水,幾天後方可恢復食慾。
本病的病原是水皰性口炎病毒,屬彈狀病毒科,水皰性病毒屬。病毒粒子呈子彈狀或圓柱狀,有囊膜,含單股RNA,對脂溶劑敏感。應用中和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可將水皰性口炎病毒分為兩個血清型,兩者不能交互免疫。病毒對環境因素不穩定。2%氫氧化鈉或1%福爾馬林能在數分鐘內殺死病毒,在4~6℃溫度下於含50%甘油的磷酸鹽緩衝液中(pH7.5)可活存4~6個月。
本病能侵害多種動物,牛、馬、豬和猴較易感,野生動物中野羊、鹿、野豬、浣熊及刺蝟等亦可感染。綿羊、山羊、犬和兔一般不易感染。人與病畜接觸也易感染本病。病畜和患病的野生動物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從病畜的水皰液和唾液排出,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而感染;也可通過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還可通過雙翅目的昆蟲為媒介由叮咬而感染。
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於夏季及秋初。本病雖可暴發但並不廣泛流行,由於本病與口蹄疫癥狀相似,因而成為一種需進行區別診斷的重要傳染病。又因人偶可感染而使其具有一定的公共衛生意義。
自然感染潛伏期約為3~5d。
牛:病初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鬱,食慾減退,進而在舌、唇黏膜上出現米粒大的小水皰,逐漸融合成大水皰,內含透明黃色液體,經1~2d后,水皰破裂,遺留淺而邊緣不齊的鮮紅色爛斑,與此同時病牛大量流出清亮的黏稠唾液,呈引縷狀,併發生咂唇音,採食困難,喜飲水。有時病畜在乳頭及蹄部也可能發生水皰。病程為1~2周,轉歸良好,極少死亡。
馬:癥狀與牛相似,但較緩和。舌及口腔黏膜發生水皰,主要見於舌背部,於1~2d內破裂,留下鮮紅裸露的糜爛面,不久癒合。病馬經常在食槽沿或其他物體上磨擦其唇部,表現癢感。馬體的其他部分不常見有次發性病變。
水皰性口炎
發生本病時,應及時隔離病畜及可疑病畜,嚴格封鎖疫區,一切用具和環境必須消毒。為預防本病的發生,可用當地病畜的組織臟器和血毒製備的結晶紫甘油疫苗或雞胚結晶紫甘油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本病轉歸良好,只要加強護理即可治癒,蹄部病變可行對症治療
處方3:肥皂水清洗乳房后,塗抹氧化鋅魚肝油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