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西山》是北宋詩人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詩人謫居黃岡,遊歷武昌西山時所感。詩中運用借景抒情、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表達了對朋友鄧公聖求的深切懷念。語言樸素感人,飽含深情,歷來廣為傳頌。
【
武昌官柳】即
武昌柳。宋蘇軾《武昌西山》詩:“春江淥漲
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誰栽?”宋
周邦彥《如夢令·思情》詞:“初暖綺羅輕,腰勝武昌官柳。”參見“武昌柳”。
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作於汴京。此詩前半篇追憶當年春日遊覽武昌西山情景,後半篇寫自己與鄧聖求在翰林院會宿。前後鉤連,情文相生。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
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
黃庭堅並稱“蘇黃”。與
辛棄疾並稱“
蘇辛”。與
歐陽修並稱“
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
進士及第,累官至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
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
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
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
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
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
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
紹聖年間因新黨的
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
儋州(
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
常州(今
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
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
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
東坡七集》《
東坡易傳》《
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