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科大學學報
北京醫科大學學報
《北京醫科大學學報》創建於1912年。是以提高為主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
《北京醫科大學學報》是以提高為主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並具一定特色,版面利用充分,編排緊湊合理,欄目豐富活躍。欄目設置有:論著、學術論壇、新課題初報、綜述、講座、技術方法、臨床病理討論、病例報告、論著摘要、研究簡報、醫學科學家等10多種欄目。為充實版面,吸引更多的優秀文稿,近兩年來,又增設了專論、博士后論文及獲獎工作等欄目。其中“醫學科學家傳記”欄目是根據衛生部有關領導的建議和各屆主編的創意,在改革開放後設立的,使學報不僅傳播物質文明,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也起到應有的作用。學報對這些老一輩醫學家的介紹,不僅在於他們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卓越的貢獻,同時還介紹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是後來人學習的榜樣,此欄目的設立,在德育方面有其深遠意義。
北京醫科大學創建於1912年,初創時名稱為“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1923年改稱“國立北京醫科大學校”,1927年,與北京大學等八校合併為“京師大學校”,此後校名幾經更迭。自30年代初期開始,在各個不同時期學校陸續創辦了各種醫學刊物,以報道和反映師生們在學術上的成就,先後創辦有《北京大學醫學院半月刊》、《唯生醫學》、《醫學年刊》、《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雜誌》和《醫光》等,但持續時間均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全國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建院,改稱“北京醫學院”。
自1955年後,學校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此後科研成果日益增多,遂於1959年初創辦了《北京醫學院學報》,為季刊。后因文革開始,於1966年第2期起停刊。此期間,為使我校科研成果得以及時報道,70年代初期,學校曾出版了不定期綜合性刊物《北醫通訊》,進行內部交流,先後陸續報道了一些創新研究,如“針刺鎮痛原理研究”、“抗生素臨床藥理研究”、“成功搶救重度燒傷工人王世芬”及“干板照相診斷乳腺癌”等科研工作予以系列報道。
1973年底,當時的國務院科教組(現教育部)決定9所重點高校(北大、清華、復旦、北師大、北醫等)首先復刊學報,我校學報經原學報編輯人員的積極籌辦,於1974年第一季度率先復刊,仍為季刊。復刊后的最初數年中,由於受極左思潮的束縛和禁錮,學報辦刊方向也要求提高與普及兼顧,使學報的學術質量曾受到一定影響,直至國家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后,才給學報帶來了蓬勃生機。
1979年始,學報在副校長馮傳漢主編的主持下,堅持了以提高為主的辦刊宗旨,強調內容的學術性,將創造性和嚴格嚴謹的學風融於辦刊過程中,為保證學報質量對一些重點文章,他均親自進行審改。不斷豐富充實欄目類別,為增強時效性,增設了一些信息類欄目,如研究簡報、新課題初報等。規範編排格式並與國際接軌,使學報逐步體現出它應有的辦刊方針和宗旨。此階段是學報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高校學報的大發展時期,其對學報的改革思路和措施,為學報工作此後的正確發展奠定了基礎,學報發行量曾達萬餘冊。
1980年開始經國際書店向國外發行,自1981年起增設了英文摘要。此後,為便於對外交流,並為出版“英文版”積累經驗做準備,對有創新意義的論文直接以英文稿的形式刊載,另附中文摘要,每期編排1~2篇。
1985年9月,學報隨學校更名,改稱《北京醫科大學學報》,為使大量的醫教研成果得以及時報道,1987年9月,學報改為雙月刊,並每年出版1~2期綜合性或專題性“增刊”,已出版有放射醫學、心肺內分泌、大黃研究等增刊。
學報創刊后,科研處處長何美一教授兼任第一任學報編輯部主任,她很重視學報的地位和作用,辦刊伊始,她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就貫穿在編輯出版工作的各個環節,她事必躬親,對文稿全面審查,嚴格把關,以保證學報的學術水平。為充分利用版面,加大信息量,她主張將我校醫教研人員在校外權威期刊上發表的有創新內容的論文,再以摘要的形式在學報上予以刊載,以使學報能全面反映我校的科研成果。學報在她的主持下,很快步入正規期刊的行列,在醫學高校中首先被主管部門批准向全國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