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
熏蒸療法
熏蒸療法是中醫學的內病外治療法,不僅用於治療局部病變,而且廣泛用於全身性疾病。一方面藥力可達病處發揮治療作用,還可使藥性循環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葯蒸汽療根據蒸汽葯導葯,“健康豐足桶”蒸汽發生器裝置,將中藥藥液蒸汽霧化,通過蒸汽導管把蒸汽輸入浴足桶,桶內的出汽球裝置和腳踏凳上散汽網裝置,疏導中藥蒸汽熏蒸雙足和小腿部位。
皮膚具吸收觸化質,溶、脂溶及溶媒溶葯均皮膚吸收,溶。皮膚吸收葯雖服靜脈注射直接、迅速和大量給葯。但具有持續、和緩、副作用小、不引起胃腸道反應的優點,因此特別適合養生保健和治療慢性疾病。
葯皮膚吸收,除葯化質影響,皮膚透密切系,皮膚角質層是影響透皮吸收的主要障礙。藥物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的主要途徑有:(1)通過毛細血管通道;經過角質層轉運和皮膚深層轉運而吸收入血,阻隨血液循環到達人體各部位;(2)水合作用:角質層經水合作用后,可膨化呈多孔狀態,有利於藥物滲透;(3)熱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有利於藥物的穿透彌散和吸收。
蒸汽有良好的熱效應功能。德國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15名因呼吸道炎症引起發燒的患兒,在43攝氏度左右的熱水中浸泡足部約30分鐘,患兒會輕度出汗而欲睡,體溫隨即下降,法國科學家還發現43攝氏度熱蒸汽能抑制感冒病毒,他們製造了“鼻熱器”醫療儀器,每隔三小時用它讓患者呼吸30分鐘蒸汽,連續三次,12小時后病情應好轉。蒸汽熱力能治病這是因為病毒在39攝氏度以上溫度時,會降低致病能力。熱力治療還能治癌。美國科學家對21例分別患有肺癌、結腸癌、胃癌的患者進行熱療,結果患者腫瘤縮小,存活期明顯延長。
“人之有足,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人的雙足離心臟最遠,血流迴流緩慢,供血相對較少,足的皮下脂肪層較薄,保溫能力差,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足的皮膚濕度較低。另一方面,足部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神經聯繫,足部一旦受涼,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弱,抵抗力顯著下降。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就趁虛而入,並大量繁殖起來,引起感冒或誘發支氣管炎等疾病。俗話說:“寒從腳起”,雙腳表面溫度降到22攝氏度以下時,就容易引發感冒。
足與經絡緊密相連,經絡是人體的重要醫療保健系統,由於經絡的存在,人體便具有了自我調節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疾病發生時經絡具有自我醫療的功能(稱作人體潛能)。
現代人與古人相比,人體潛能大多被閑置,更多的人在生病時習慣於依賴醫生和藥物,導致經絡系統的功能受到抑制,主動地刺激和激發經絡的自我醫療功能,可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
足部存在著與臟腑組織器官相對應的各種反射區,反射區既是疾病的反映部位,也是治療的刺激部位。中藥蒸汽足療法令足部反射區受到熱力、藥力等強烈刺激,使足部血液循環加快,反射區相應的組織器官功能得到改善。
利用蒸汽沐足療法,能提高組織織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激活經絡,對醫療、養生、保健、美容、抗衰老有極佳效果。
中藥熏蒸是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尤在民間較多應用。中藥熏蒸療法又稱中藥蒸煮療法或中藥汽浴療法,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亦有稱之為"烘雅"療法的。中藥熏蒸屬自然療法的範疇,有綠色療法之美譽,是中醫諸多外治法中的一棵奇葩,-塊瑰寶,源遠流長。
中藥熏蒸具有顯著、強大、持久的生理、藥理效應。產生這兩個效應是熏蒸的熱能與對症使用的藥物。治療過程中,熱與葯這一對治療因子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於機體從而產生協同和增效作用。
熱是一種物理因子,熱療屬物理療法的範疇。熏蒸過程的熱效應是由源源不斷的熱葯蒸汽以對流和傳導的方式直接作用於人體的。而葯療效應或是由熏蒸藥物中逸出的中藥粒子作用於體表直接產生殺蟲、殺菌、消炎、止癢、治痛等作用;或是經透皮吸收入體通過激動組織細胞的受體或參與調節新陳代謝水平等生化過程發揮葯療作用。中藥熏蒸過程中,豐富熱能和對症藥物持續作用於人體,便出現一系列生理、藥理效應。
周身體表毛細血管網被充分擴張、開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導致體內儲血重新分佈,進而引發全身血液大循環。這種因熱能因子疏通腠理及產生的舒張血管、通達血脈、引發血液大循環的結果可促進當歸、紅花、川芎、丹參、益母草等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隨著活血化瘀藥物的吸收併發揮藥效,又使因熱效應產生的活血化瘀作用更加突出,更加持久。
低密度、流速快、熱卡高、傳導效果好的熱葯蒸汽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發汗"效應。發汗為中醫治病基本手法之一,具有解表去邪,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排泄體內有毒有害物質的功能,可有效清潔機體內環境、維護機體健康。由於發汗可有效調節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泄,而機體組織的水份又高達65%,所以,發汗手段的靈活、辨證運用,其生理效應和對體液的調節作用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人體皮膚分佈著無數神經感受器和腧穴,這些感受器和腧穴分別通過神經纖維和十二經絡組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網路,時刻保持著皮膚-內臟-大腦間頻繁的信息傳遞與調節過程。臨床上常發現內臟病變時,某一區域皮膚痛覺變得敏感起來,還有可能發生牽涉痛或反射性肌痙攣。這種聯繫反映在解剖上的關係是:外周傳入感覺神經在脊髓段與內臟傳入神經發生了交織與聯繫,從而使傳導的信號相互影響。因此,中藥熏蒸的熱藥效應絕不僅僅是產生皮膚的溫熱刺激或葯療作用,而是導致一系列如情緒輕鬆、肌肉鬆弛、睡眠改善、身心舒暢等生理、心理變化;反應在內部臟器上,就使偏勝偏衰的臟器功能受到有益調節、趨於協調、平衡;這就是神經與經絡調節的結果。同時施用養血補氣安神中藥可促進和強化上述調節過程。
痛覺感受對人的身心與健康是一種不良刺激。痛覺較重時,會對人的情緒、血壓、飲食、睡眠乃至學習和工作造成嚴重干擾。熏蒸治療因子作用於感受神經,可降低其興奮性,使主觀上的痛覺感受減輕。這主要是因為感覺神經受到刺激產生的信號作為一種與痛覺信號同時傳入脊髓神經再傳至大腦中樞時,在傳遞的通路上對痛覺信號產生干擾,從而減弱其傳至大腦中樞時的強度,使痛覺減輕。再就是熏蒸熱環境加劇了體內神經傳遞介質或其它相關分子、離子的無序運動,從而在分子或離子水平上阻礙或干擾了痛覺信號的傳導過程,起了治痛作用。還有就是治療過程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加快清除疼痛部位代謝廢物、炎性滲出物及致痛物質減輕腫脹、緩解或消除關節、肌肉拘攣等,這些均可使疼痛得以緩解。另外,熏蒸中藥雷公藤、馬錢子、延胡索、川、草烏等亦可發揮直接治痛或強化上述治痛過程的作用,所以治痛作用突出。
中藥熏蒸的藥物治療作用直接與皮膚相關,皮膚不但有保護機體免受外邪侵襲的屏障作用,而且具有分泌、排泄、呼吸、滲透和吸收的功能,所以亦是與外界進行交換的器官。對皮膚體表的癰疽瘡瘍及各種皮膚病,熏蒸藥物的有效成份可直接在接觸的肌膚部位產生藥效或在向體內轉運的透皮吸收過程即發揮其抑菌消炎、殺蟲止癢、消腫止痛等作用。對這些皮膚外表或淺表部位的病症,內服藥鞭長難及,局部血葯濃度難以令人滿意。而熏蒸施藥卻直達病所,起效迅捷,故歷來受到醫家的重視和患者的歡迎。對關節、肌腱、筋膜及軟組織的炎性改變等症,藥物必須有效進入體內才能發揮更佳治療作用。大量臨床觀察和研究分析證明:對全身熏蒸而言,藥物透皮吸收主要是通過(1)遍布全身體表數以百萬計的汗孔、毛囊、皮脂腺,這些組織對熏蒸中的芳香性、揮發性成份有很好的親和性,在溫熱狀態下,十分有利於中藥粒子的通過和進入;(2)角質層水合轉運。皮膚角質層在熏蒸狀態溫熱、水汽、藥物的共同作用下被充分水合,水合后的角質層具有很好的親水性和輸運功能,因而是中藥粒子進入體內的主要與便捷通道(3)生物膜的跨膜擴散。生物體細胞的膜結構對於一定分子量的物質而言,進進出出的交換渠道是始終進行的,這是許多藥物粒子進入體內發揮葯療作用的又一通道。(4)人體的九竅,其中尤以鼻粘膜和肺泡組織對藥物的吸收效果為好,這對治療呼吸系統的病症尤有意義(5)細胞、組織的間隙滲透。微觀狀態下的細胞與細胞間並非是天衣無縫的,這些似乎不為人們注意的孔隙對於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並作高速運動的中藥粒子而言,也是進入體內的方便之路。
透皮促進劑或透皮增效劑的使用。湯藥內服常用藥引,顧名思義,是引導諸葯上行或下行以獲得更佳療效的嚮導或促進劑。外用藥亦有藥引,尤其是熏蒸療法。中藥熏蒸傳統的促進劑為酒和醋;前者具有通血脈、引藥性、助藥力、行葯勢的作用。因其具有較好的水、脂兼溶性,又可擴張、通達血脈,故為熏蒸療法最常用的透皮促進劑,最宜在治療風、寒、濕引致的痹症或跌打損傷急性期后的化瘀消腫、活血止痛時運用。醋,性酸、溫,具有消癰腫、散水汽、殺邪毒之功效,在治療皮膚的癰疽瘡瘍和頸、腰、足跟等骨質增生致痛時常用之,亦有很好發散藥性、增加藥效之功。除了上述傳統的透皮促進劑外,近幾年問世的氮酮透皮促進作用更為顯著,1%的用量即可使某些藥物的透皮吸收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