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皇后

后蜀孟知祥皇后

瓊華公主李氏(873-932),沙陀族,山西應縣人,本為朱邪氏。李克用與寵妾貞簡皇后曹氏長女,後唐庄宗李存勖同母姐姐,同光三年十一月封瓊華長公主。天成三年,后唐明宗改封瓊華公主為福慶長公主。長興三年正月去世,四年,追冊為晉國雍順長公主(墓誌未記載追封),瓊華公主下嫁后蜀高祖孟知祥。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載:"及知祥壯,晉王以其弟克讓女妻之。"《資治通鑒》乾化二年(912年)三月條:"知祥,遷之弟子,李克讓之婿也。"《蜀禱杌》與《十國春秋》也均說孟知祥之妻是李克用之弟李克讓的女兒。而墓誌載:"福慶長公主李氏,即後唐太祖武皇帝之長女,光聖神閔孝皇帝廟號庄宗之長姊,母曰貞簡皇后。"據《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傳》載:"太祖正室劉氏,代北人也,其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晉王,……曹氏封晉國夫人,後生子,是為庄宗。……庄宗即位,冊尊曹氏為太后,而以嫡母劉氏為皇太妃。……同光三年五月,太妃薨;七月,太后薨,謚曰貞簡,葬於坤陵,而太妃無謚,葬魏縣。"《舊五代史》的記載也同。由此可見,貞簡皇后曹氏乃李克用之妻,李存勖之生母。李存勖與福慶長公主為同母所生。所謂孟知祥之妻是李克讓之女的說法,顯系史書之誤。

人物關係


史料記載


《舊五代史。卷三十三(唐書).庄宗紀七》
己卯,以臘辰狩於白沙,皇后、皇子、宮人畢從。庚辰,次伊闕。辛巳,次潭泊。壬午,次龕澗。癸未,還宮。是時大雪苦寒,吏士有凍踣於路者。伊、汝之民,飢乏尤甚,衛兵所至,責其供餉,既不能給,因壞其什器,撤其廬舍而焚之,甚於剽劫。縣吏畏恐,竄避于山谷間。甲申,出御札示中書門下,以今歲水災異常,所在人戶流徙,以避征賦,關市之徵,抽納繁碎,宜令宰臣商量條奏。丙戌,第三姑宋氏封義寧大長公主,長姊孟氏封瓊華長公主,第十一妹張氏封瑤英長公主。
《舊五代史。卷四十九(唐書).列傳一》
李皇后[后蜀孟知祥皇后]
李皇后[后蜀孟知祥皇后]
史臣曰:昔三代之興亡,雖由於帝王,亦繫於妃后。故夏之興也以塗山,及其亡也以妹嬉;商之興也以簡狄,及其亡民以妲己;周之興也以文母,及其亡也以褒姒。觀夫貞簡之為人也,雖未偕於前代,亦無虧於懿範。而劉后以牝雞之晨,皇業斯墜,則與夫三代之興亡同矣。余無進賢輔佐之德,又何足以道哉!(案:《五代史》無《外戚傳》。據《五代會要》,武皇長女瓊華長公主,降孟知祥,同光三年十二月封。第二女瑤英長公主,降張延釗,同光三年十二月封。明宗長女永寧公主,降晉高祖。第十三女興平公主,降趙延壽,天成三年四月封,至長興四年九月改封齊國公主,至清泰三年二月進封燕國長公主。第十四女壽安公主,長興四年六月封。第十五女永樂公主,長興四年六月封。今考《會要》所載,亦多舛互,如瓊華公主,《十國春秋》諸書作太祖弟克讓之女,《會要》以為武皇長女,此傳聞之異辭也。庄宗女義寧公主,降宋廷浩。廷浩仕至房州刺史,晉初為汜水關使,張從賓之叛,戰死。見《東都事略》及《宋史》。又,王禹偁小畜集》有《宋渥神道碑》云:母義寧公主,天福中,晉祖以嘗事庄宗,有舊君之禮,每貴主入見,聽其不拜。時兵戎方熾,經費不充,惟公主之家,賜予甚厚,盡而復取,亦無倦色。一日,晉祖從容謂貴主曰:“朕於主家無所愛惜,但朝廷多事,府庫甚虛,主所知矣。今輦轂之下,桂玉為憂,可命渥分司西京,以豐就養。”因厚遣之,且敕留司具晨昏伏臘之用,至於醯醢,率有備焉。《會要》不載庄宗女幾人,是其闕略也。惟明宗諸女記之,稍詳,然考薛史《趙延壽傳》,其娶明宗小女為繼室。《歐陽史》亦云有耶律德光為延壽娶從益妹,是為永安公主。而《五代會要》不載,則其闕漏者亦多矣。)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僣偽列傳三》
孟知祥,字保裔,邢州龍岡人也。祖察,父道,世為郡校。伯父方立,終於邢洺節度使,從父遷,位至澤潞節度使。知祥在後唐庄宗同光三年,授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天成中,安重誨專權用事,以知祥庄宗舊識,方據大藩,慮久而難制,潛欲圖之。是時,客省使李嚴以嘗使於蜀,洞知其利柄,因獻謀於重誨,請以己為西川監軍,庶效方略,以制知祥,朝廷可之。及嚴至蜀,知祥延接甚至,徐謂嚴曰:“都監前因奉使,請兵伐蜀,遂使東、西兩川俱至破滅,川中之人,其怨已深。今既復來,人情大駭,固奉為不暇也。”(案:此句疑有舛誤。)即遣人拽下階,斬於階前。(《歐陽史》云:李嚴至境上,遣人持書候知祥,知祥盛兵見之,冀嚴懼而不來,嚴聞之自若。天成二年正月,嚴至成都,知祥置酒召嚴,因責嚴曰:“今諸方鎮已罷監軍,公何得來?”《鑒戒錄》云:李嚴於天成初復來臨護,孟祖加之禮分,從容數其五罪,命劍斬之。)其後朝廷每除劍南牧守,皆令提兵而往,或千或百,分守郡城。時董璋作鎮東川已數年矣,亦有雄據之意。會朝廷以夏魯奇鎮遂州,李仁矩鎮閬州,皆領兵數千人赴鎮,復授以密旨,令制御兩川。董璋覺之,乃與知祥通好,結為婚家,以固輔車之勢。知祥慮唐軍驟至,與遂、閬兵合,則勢不可支吾,遂與璋協謀,令璋以本部軍先取閬州,知祥遣大將軍李仁罕、趙廷隱率軍圍遂州。長興元年冬,唐軍伐蜀,至劍門。二年,以遂、閬既陷,又糧運不接,乃班師。三年,知祥又破董璋,乃自領東、西兩川節度使。應順元年,以劍南東兩川節度使、王稱我帝於蜀,改元明德。七月卒,年六十一。(案:《孟知祥傳》,《永樂大典》原闕,今采《冊府元龜》僣偽部以存梗概。)
昶,知祥之第三子也。(《宋朝事實》云:昶,初名仁贊。《揮麈余話》云:昶,字保元。)母李氏,本庄宗之嬪御,以賜知祥。唐天祐十六年,歲在己卯,十一月十四日,生昶於太原。及知祥鎮蜀,昶與其母從知祥妻 瓊華長公主同入於蜀。知祥僣號,偽冊為皇太子。知祥卒,遂襲其偽位,時年十六,尚稱明德元年。及偽明德四年冬,偽詔改明年為廣政元年,是歲即晉天福三年也。偽廣政十三年,偽上尊號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皇朝乾德三年春,王師平蜀,詔昶舉族赴闕,賜甲第於京師,迨其臣下賜齎甚厚,尋冊封楚王。是歲秋,卒於東京,時年四十七,事具皇家日曆。自知祥同光二年丙戌歲入蜀,父子相繼,凡四十年而亡。(《五代史補》:孟知祥之入蜀,視其險固,陰有割據之志。抵成都,值晚,且憩於郊外。有推小車子過者,其物皆以袋盛,知祥見,問曰:“汝車所勝幾袋?”答曰:“儘力不過兩袋。”知祥惡之,其後果兩世而國滅。孟知祥與董璋有隙,舉兵討之。璋素勇悍,聞知祥之來也,以為送死。諸將兩端,李鎬為知祥判官,深憂之。及將戰,知祥欲示閑暇,自寫一書以遺董璋。無何,舉筆輒誤書“董”為“重”字,不悅久之。鎬在側大喜,且引諸將賀於馬前,知祥不測,曰:“事未可測,何賀耶!”鎬曰:“其‘董’字‘艹’下施‘重’。今大王去‘艹’書‘重’是‘董’已無頭,此必勝之兆也。”於是三軍欣然,一戰而董璋敗。)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后蜀世家第四》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人也。其叔父遷,當唐之末,據邢、洺、磁三州,為晉所虜。晉王以遷守澤潞,梁兵攻晉,遷以澤潞降梁。知祥父道,獨留事晉而不顯。及知祥壯,晉王以其弟克讓女妻之(此處為史書誤記根據《福慶長公主墓誌銘》孟知祥妻為李克用之女),以為左教練使。庄宗為晉王,以知祥為中門使。前此為中門使者多以罪誅,知祥懼,求他職,庄宗命知祥薦可代己者,知祥因薦郭崇韜自代,崇韜德之,知祥遷馬步軍都虞候。庄宗建號,以太原為北京,以知祥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魏王繼岌代蜀,郭崇韜為招討使,崇韜臨訣,白曰:“即臣等平蜀,陛下擇帥以守西川,無如孟知祥者。”已而唐兵破蜀,庄宗遂以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祥馳至京師,庄宗戒有司盛供帳,多出內府珍奇諸物以宴勞之。酒酣,語及平昔,以為笑樂,嘆曰:“繼岌前日乳臭兒爾,乃能為吾平定兩川,吾徒老矣,孺子可喜,然益令人悲爾!吾憶先帝棄世時,疆土侵削,僅保一隅,豈知今日奄有天下,九州四海,珍奇異產,充牣吾府!”因指以示知祥,曰:“吾聞蜀土之富,無異於此,以卿親賢,故以相付。”
同光四年正月戊辰,知祥至成都,而崇韜已死。魏王繼岌引軍東歸,先鋒康延孝反,攻破漢州。知祥遣大將李仁罕會任圜、董璋等兵擊破延孝,知祥得其將李肇、侯弘實及其兵數千以歸。而庄宗崩,魏王繼岌死,明宗入立。知祥乃訓練兵甲,陰有王蜀之志。益置義勝、定遠、驍銳、義寧、飛棹等軍七萬餘人,命李仁罕、趙廷隱、張業等分將之。
初,魏王之班師也,知祥率成都富人及王氏故臣家,得錢六百萬緡以犒軍,其餘者猶二百萬。任圜自蜀入為相,兼判三司,素知蜀所余錢。是冬,知祥拜侍中,乃以太僕卿趙季良齎官告賜之,因以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軍余錢送京師,且制置兩川征賦。知祥怒,不奉詔。然知祥與季良有舊,遂留之。
樞密使安重誨頗疑知祥有異志,思有以制之。初,知祥鎮蜀,庄宗以宦者焦彥賓為監軍,明宗入立,悉誅宦者,罷諸道監軍。彥賓已罷,重誨復以客省使李嚴為監軍。嚴前使蜀,既歸而獻策伐蜀,蜀人皆惡之,而知祥亦怒曰:“焦彥賓以例罷,而諸道皆廢監軍,獨吾軍置之,是嚴欲以蜀再為功也。”掌書記母昭裔及諸將吏皆請止嚴而無內,知祥曰:“吾將有以待其來!”嚴至境上,遣人持書候知祥,知祥盛兵見之,冀嚴懼而不來,嚴聞之自若。天成二年正月,嚴至成都,知祥置酒召嚴。是時,焦彥賓雖罷,猶在蜀,嚴於懷中出詔示知祥以誅彥賓,知祥不聽,因責嚴曰:“今諸方鎮已罷監軍,公何得來此?”目客將王彥銖執嚴下,斬之。明宗不能詰。
初,知祥鎮蜀,遣人迎其家屬於太原,行至鳳翔,鳳翔節度使李從嚴聞知祥殺李嚴,以為知祥反矣,遂留之。明宗既不能詰,而欲以恩信懷之,乃遣客省使李仁矩慰諭知祥,並送 瓊華公主及其子昶等歸之。
知祥因請趙季良為節度副使,事無大小,皆與參決。三年,唐徙季良為果州團練使,以何瓚為節度副使。知祥得制書匿之,表留季良,不許。乃遣其將雷廷魯至京師論請,明宗不得已而從之。是時,瓚行至綿谷,懼不敢進,知祥乃奏瓚為行軍司馬。
是歲,唐師伐荊南,詔知祥以兵下峽,知祥遣毛重威率兵三千戍夔州。已而荊南高季興死,其子從誨請命,知祥請罷戍兵,不許。知祥諷重威以兵鼓噪,潰而歸,唐以詔書劾重威,知祥奏請無劾,由是唐大臣益以知祥為必反。
四年,明宗將有事於南郊,遣李仁矩責知祥助禮錢一百萬緡。知祥覺唐謀欲困己,辭不肯出。久之,請獻五十萬而已。初,魏王繼岌東歸,留精兵五千戍蜀。自安重誨疑知祥有異志,聽言事者,用己所親信分守兩川管內諸州,每除守將,則以精兵為其牙隊,多者二三千,少者不下五百人,以備緩急。是歲,以夏魯奇為武信軍節度使;分東川之閬州為保寧軍,以李仁矩為節度使;又以武虔裕為綿州刺史。仁矩與東川董璋有隙,而虔裕重誨表兄,由是璋與知祥皆懼,以謂唐將致討。自璋鎮東川,未嘗與知祥通問,於是璋始遣人求婚以自結。而知祥心恨璋,欲不許,以問趙季良,季良以為宜合從以拒唐,知祥乃許。於是連表請罷還唐所遣節度使、刺史等。明宗優詔慰諭之。
長興元年二月,明宗有事於南郊,加拜知祥中書令。初,知祥與璋俱有異志,而重誨信言事者,以璋盡忠於國,獨知祥可疑,重誨猶欲倚璋以圖知祥。是歲九月,董璋先反,攻破閬州,擒李仁矩殺之。是月應聖節,知祥開宴,東北望再拜,俯伏嗚咽,泣下沾襟,士卒皆為之歔欷,明日遂舉兵反。
是秋,明宗 改封瓊華公主為福慶長公主,有司言前世公主受封,皆未出降,無遣使就藩冊命之儀。詔有司草具新儀,乃遣秘書監劉岳為冊使。岳行至鳳翔,聞知祥反,乃旋。明宗下詔削奪知祥官爵,命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為都招討使,夏魯奇為副。知祥遣李仁罕、張業、趙廷隱將兵三萬人會璋攻遂州,別遣侯弘實將四千人助璋守東川,又遣張武下峽取渝州。唐師攻劍門,殺璋守兵三千人,遂入劍門。璋來告急,知祥大駭,遣廷隱分兵萬人以東,已而聞唐軍止劍州不進,喜曰:“使唐軍急趨東川,則遂州解圍,吾勢沮而兩川搖矣。今其不進,吾知易與爾。”十二月,敬瑭及廷隱戰於劍門,唐師大敗。張武已取渝州,武病卒,其副將袁彥超代將其軍,又取黔州。二年正月,李仁罕克遂州,夏魯奇死之,知祥以仁罕為武信軍留後,遣人馳魯奇首示敬瑭軍,敬瑭乃班師。利州李彥珂聞唐軍敗東歸,乃棄城走,知祥以趙廷隱為昭武軍留後。李仁罕進攻夔州,刺史安崇阮棄城走,以趙季良為留後。
是時,唐軍涉險,以餉道為艱,自潼關以西,民苦轉饋,每費一石不能致一斗,道路嗟怨,而敬瑭軍亦旋,所在守將又皆棄城走。明宗憂之,以責安重誨。重誨懼,遽自請行。而重誨亦以被讒得罪死。明宗謂致知祥等反,由重誨失策,及重誨死,乃遣西川進奏官蘇願、進奉軍將杜紹本西歸招諭知祥,具言知祥家屬在京師者皆無恙。
知祥聞重誨誅死,而唐厚待其家屬,乃邀璋欲同謝罪,璋曰:“孟公家屬皆存,而我子孫獨見殺,我何謝為!”知祥三遣使往見璋,璋不聽,乃遣觀察判官李昊說璋,璋益疑知祥賣己,因發怒,以語侵昊。昊乃勸知祥攻之。而璋先襲破知祥漢州,知祥遣趙廷隱率兵三萬,自將擊之,陣雞距橋。知祥得璋降卒,衣以錦袍,使持書招降璋,璋曰:“事已及此,不可悔也!”璋軍士皆噪曰:“徒曝我於日中,何不速戰?”璋即麾軍以戰。兵始交,璋偏將張守進來降,知祥乘之,璋遂大敗,走。過金雁橋,麾其子光嗣使降,以保家族,光嗣哭曰:“自古豈有殺父以求生者乎,寧俱就死!”因與璋俱走。知祥遣趙廷隱追之,不及,璋走至梓州見殺,光嗣自縊死,知祥遂並有東川。然自璋死,知祥卒不遣使謝唐。
唐樞密使范延光曰:“知祥雖已破璋,必借朝廷之勢,以為兩川之重,自非屈意招之,彼亦不能自歸也。”明宗曰:“知祥,吾故人也,本因間諜致此危疑,撫吾故人,何屈意之有?”先是,克寧妻孟氏,知祥妹也。庄宗已殺克寧,孟氏歸於知祥,其子瑰,留事唐為供奉官。明宗即遣瑰歸省其母,因賜知祥詔書招慰之。知祥兼據兩川,以趙季良為武泰軍留後、李仁罕武信軍留後、趙廷隱保寧軍留後、張業寧江軍留後、李肇昭武軍留後。季良等因請知祥稱王,以墨制行事,議未決而瑰至蜀。知祥見瑰倨慢。九月,瑰自蜀還,得知祥表,請除趙季良等為五鎮節度,其餘刺史已下,得自除授。又請封蜀王,且言福慶公主已卒。明宗為之發哀,遣閣門使劉政恩為宣諭使。政恩復命,知祥始遣其將朱滉來朝。
四年二月癸亥,制以知祥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遣工部尚書盧文紀冊封知祥為蜀王,而趙季良等五人皆拜節度使。唐兵先在蜀者數萬人,知祥皆厚給其衣食,因請送其家屬,明宗詔諭不許。十一月,明宗崩。明年閏正月,知祥乃即皇帝位,國號蜀。以趙季良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門使王處回為樞密使,李昊為翰林學士。
三月,唐潞王舉兵於鳳翔,愍帝遣王思同等討之,思同兵潰,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皆以其地附於蜀。四月,知祥改元曰明德。六月,虔釗等至成都,知祥宴勞之,虔釗奉觴起為壽,知祥手緩不能舉觴,遂病,以其子昶為皇太子監國。知祥卒,謚為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陵曰和陵。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西蜀孟昶,初名仁贊,及僣位改焉。其先邢州龍岡人。父知祥,事後唐武皇,武皇以弟(此為誤記瓊華公主是後唐武皇李克用之女)之子妻之,是為 瓊華長公主。同光初,知祥為太原尹、知留守事。三年,平蜀。四年,以知祥為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明宗即位,命知祥討平東川,知祥自領兩川節度,明宗即以授之。長興四年,封蜀王,許行墨制。五年,閔帝立,乃稱帝於蜀,改元明德,時清泰元年也。事具《五代史》。昶母李氏,本庄宗嬪御,以賜知祥,天祐十六年己卯十一月,生昶於太原。初,知祥鎮西川,不及以族行。天成元年,奏遣衙校迎家太原,明宗因令部送長公主及昶與所生母至蜀。公主以長興三年卒。
《冊府元龜。卷三百。外戚部·總序選尚》:
“後唐孟知祥自幼溫厚知書樂善武皇深器之以其弟克讓之女(此為史書誤記,應為李克用之女)妻之明宗即位封 瓊華公主。”

公主墓誌


墓誌簡介

福慶長公主墓誌蓋拓片
福慶長公主墓誌蓋拓片
略論《大唐福慶長公主墓誌》的幾個問題
袁曙光
1971年成都北郊磨盤山孟知祥墓出土的《大唐福慶長公主墓誌》,形制宏大,鐫刻精美,內容豐富,保存完好。它既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又是研究五代史難得的重要文字與實物史料。
"大唐"指五代時期李存勖所建"後唐"王朝,"公主"為後唐庄宗李存勖之姐。因她先後被封為"瓊華長公主"和"福慶長公主",故墓誌以"大唐福慶長公主"名之。公主為後蜀第一代皇帝孟知祥的正配夫人,幼年即嫁與孟氏,相伴共四十多年,在孟氏稱帝之前已亡故,並於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十一月廿四日葬於成都縣會仙鄉。此墓誌為入葬時所鐫刻,所以仍舊使用後唐年號和稱謂。孟知祥長興五年即皇帝位於成都,改元明德,國號蜀,即五代后蜀政權。孟知祥稱帝后追冊李氏為皇后。孟知祥本人也於同年,即明德元年七月逝世,十二月葬"和陵",福慶長公主同時合葬和陵,故此墓誌出土於孟知祥墓中。實際上這件墓誌也就是后蜀開國皇帝孟知祥"皇后"的墓誌。
墓誌撰寫鐫刻於後唐長興三年,由攝東川節度判官、判軍州等事,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崔善撰文,將仕郎、前守秘書省秘書郎令狐嶠書丹,節度隨軍陳德超鐫字。墓誌用青砂石雕刻,高1.08米,寬1.1米。志蓋呈■頂形,邊坡線刻串枝葵花紋,中心部分鐫刻篆書"大唐福慶長公主墓誌"九字,分作三行,每行三字。志身與志蓋大小相同,志文銘文均楷書豎行,志文三十行,滿行四十四字,銘文八行,全文共1699字。
墓誌內容非常豐富,它以福慶長公主的身世、下嫁、進封公主、亡故葬儀等四件史實為主線,用眾多的文字貫穿記述了後唐及孟蜀前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按志文順序大約可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1~5行),記述了孟知祥長興三年(公元932年)所任的全部官職,以及墓誌撰寫、書丹人。第二部分(6~9行)書寫福慶長公主的出身家族,即與後唐皇帝李氏家族的關係。第三部分(9~13行)頌揚福慶長公主的聰謙賢德,出嫁孟氏的時間和婚儀等,並簡要敘述了孟知祥追隨晉王李克用,南征北戰,為建立後唐效力的情況。第四部分(13~21行)記述後唐庄宗、明宗為政治需要,進封李氏為"瓊華長公主"和"福慶長公主"的經過,以及孟知祥在這一段時間內為後唐擴展勢力,經營蜀地,並在勢力壯大之後,逐漸擺脫後唐的束縛,準備自立王朝的情況。第五部分(21-26行)描述福慶長公主的亡故,孟氏的哀痛,以及盛大的葬儀等情況。第六部分(26-34行)記述福慶長公主的子女情況和所任官職,其中的第三子仁贊,即後主孟昶,起家時即任節度行軍司馬。第七部分(35~44行)是讚揚公主與孟知祥的頌銘,以及墓誌的鐫刻人。頌銘以四言連句形式撰寫,共九章,288字。

問題略述

(一)墓誌首先載明了福慶長公主與後唐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家族的親屬關係。墓誌云:"福慶長公主李氏,即後唐太祖武皇帝之長女,光聖神閔孝皇帝廟號庄宗之長姊,母曰貞簡皇后" 。史書多記載孟知祥妻是李克讓之女。《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載:"及知祥壯,晉王以其弟克讓女妻之"。《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八載:"知祥,遷之弟子,李克讓之婿也"。《蜀禱杌》曰:"李克用鎮太原,妻以其晉王弟克讓之女"。《九國志》、《十國春秋》也有類似的記載。這次墓誌的出土,糾正了史傳中福慶長公主是李克讓之女之誤。又據《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傳》:"太祖……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太祖封晉王,曹氏封晉國夫人,後生子,是為庄宗。……庄宗即位,冊尊曹氏為太后,而以嫡母為皇太妃。……同光三年五月太妃薨;七月太后薨,謚日貞簡,葬於坤陵"。《舊五代史·唐書·后妃列傳》:"武皇帝貞簡皇后曹氏,庄宗之母也"。貞簡皇后是後唐太祖武皇帝李克用之妻,是庄宗皇帝和福慶長公主的生母,從而在親緣和政治上結成了孟氏與後唐王朝的特殊關係。
(二)墓誌記載了孟知祥的一些史實。該志文直接記述福慶長公主本身,事迹言行的並不多,除上述有關婚煙、進封、喪葬等事情外,墓誌中用了大量言辭介紹和評價了孟知祥的行為事迹,稱他為後唐王朝"德重三朝,勛高百揆,享育坤維之眾,控臨邊繳之虞者也"。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人。其父名道,在晉王李克用下面作宮。李克用鎮太原,看中孟知祥的才能,將女兒嫁給他作妻子,累遷親衛軍使。墓誌中"加以位隆將相德合天人,諒惟匡鋪之名,遐暢恢弘之業,必欲永安王室,再紉皇鋼"等,即是對孟氏的頌揚。李存勖嗣晉王位后,孟知祥作中門史。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曾與梁王朱全忠長期作戰,孟知祥始終"參謀應變、事無留滯"(《蜀禱杌》下),深得晉王信任。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夏四月,李存勖稱帝太原,國號唐,史稱後唐。孟知祥與李存勖既有郎舅關係,又是後唐功臣,李存勖任命孟知祥為太原尹,"北京"(太原)留守。同光三年後唐平蜀,庄宗又任命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志對這段歷史有精彩描述,云:"太祖即世,庄宗紹興,天命中缺於咸秦,神器潛移於鞏洛,八雄鼎沸,四海塵昏,贊成一統之尊,交闡九重之貴,當疇功之際,以遂良為先踅,輟洪鈞遠安全蜀"。同光四年正月,孟知祥到成都,他從入蜀的第一天起就有了在前蜀的基礎上建立孟氏政權的意圖。後來中原多事,河朔地區動亂,後唐庄宗遇弒,明宗初立,朝廷無遐顧及劍南兩川。於是孟知祥在成都訓練兵甲,整頓吏治,減少苛稅。修築城牆,逐步將其據蜀意圖付諸實踐,創建后蜀。孟知祥與後唐始終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
(三)墓誌明確記載了李氏封瓊華長公主和進封福慶長公主的確切時間。墓誌載:。是以同光三年十一月封瓊華長公主,天成三年十月三日進封福慶長公主"。後唐加封於李氏,與朝廷對兩川政策有密切關係。《十國春秋》卷五十載:"庄宗即位,封瓊華公主"的記載,時間是不對的,封瓊華長公主應是在後唐兵破前蜀(後唐同光三年,前蜀咸康元年十一月),庄宗以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使時。庄宗死後,李嗣源為群下所推而稱帝,是為後唐明宗。後唐對於兩川更無管束能力。安重誨當國時,西川孟知祥、東川董璋都擁有強兵,佔據險要地勢,他們積極擴充實力,藩鎮跋扈之勢已見於刃端。朝廷採用安重誨的制裁政策,再次派李嚴為西川監軍,企圖控制孟知祥。孟知祥以他十萬鎮兵為後盾,公開對抗朝廷,命武士殺了李嚴。對於孟知祥這樣的造反舉動,明宗不但不敢責問,反而想以恩信來維繫中央與地方的君臣關係。"遣客省使李仁矩慰渝知祥,送瓊華公主及其子昶等歸之"(《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天成三年(公元928)明宗又屈從了孟知祥的要求,任命趙季良為西川節度副使。孟還接著要求朝廷給予更多的任命下屬官吏的權利,他在西川各屬州安插親信,排斥朝廷勢力,至此孟知祥在西川已站穩了腳跟。明宗改封瓊華公主為福慶長公主,是後唐懷柔政策的一部分,企圖以此裙帶關係來維繫西川與朝廷的關係。《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載:"長興元年,……是秋,明宗改封瓊華公主為福慶長公主,有司言前世公主受封,皆未出降,無遣使就藩冊命之儀。詔有司草具新儀,乃遣秘書監劉岳為冊使。岳行至鳳翔,聞知祥反,乃旋"。此段記載李氏進封時間比墓誌載"天成三年十月三日"晚近一年。"聞知祥反,乃旋"是指長興元年孟知祥、董璋聯合抗拒後唐事件。不過,從此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朝廷極力拉攏孟知祥的良苦用心。
孟知祥與福慶長公主和陵
孟知祥與福慶長公主和陵
(四)從墓誌可知,孟知祥任"劍南兩川節度使,管內營田觀風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雲南安撫制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等職,都是在長興三年十一月前,即墓誌書刻下葬之前。孟知祥與朝廷間,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先是天成四年,孟知祥、董璋"謀并力以拒朝廷"(《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六)。長興元年,兩川聯合行動,東川兵首先攻下閬州。後唐朝廷採取的策略是拉攏孟知祥,拆散孟、董聯合,各個擊破。兩川拒後唐的行動,以明宗的錯誤措置而結柬,兩川都是勝利者,僅表面上保持了與後唐的君臣關係。此事還促使董璋和孟知祥的關係從姻親、盟友變成了冤家仇敵,他們之間的矛盾公開化了。孟知祥毛羽未豐,不能與朝廷公開決裂,故長興三年十一月,進奏官蘇願回到成都,轉達了明宗的旨意時,孟知祥趁機與後唐修好,等待時機,徐求後圖。孟知祥三遣使者,想說服董璋聯名上表謝罪於朝廷,而董璋由於家族被誅,更懷疑孟與朝廷間有聯合消滅自己的陰謀,拒絕謝表。董、孟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相互攻訐,朝廷妄圖坐收漁利,兩川箭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四月二十八日,董璋率精兵二萬進攻西川,由於他"卒征暴斂,好殺惡生"(《鑒誡錄》卷一"知機對"條),驍將無謀,狂妄自大等,僅幾天功夫,西川粉碎了東川的進攻,孟知祥兼領東川,成為佔有兩川的強藩。孟知祥此時尚未完全脫離朝廷的羈絆,正在與後唐朝廷討價還價之中,所以墓誌曰:"爾後義切尊同,誠堅奉主,任土賦充庭之實,苞茅供縮酒之勤。不謂釁起鄰藩,猜生儉巧,每■同舟之羽,多興投杼之疑。貢奉不通,奏章不達,以至訓齋十乘,備御四封"。"軍民輯睦,稼穡豐登,咸安惠養之恩,更懋神明之政,雖災臨分野,而福蔭山河。轉禍亂為休徵,變憂勤為康■"等,已成了一個獨立王國。孟知祥此時的任職與前蜀王建稱帝前的任職完全一樣,萬事俱備,只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而已。長興三年五月孟知祥兼有東川后,表面上願意恢復與後唐的君臣關係,但同時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非份要求。首先要朝廷將他自己委派的趙季良、李仁罕等五鎮留後正式任命為節度使。同時,又要求朝廷同意他可以自行任免兩川的刺史、令、錄等官員。至於墓誌所載孟知祥當時的各項任職和"推忠再造致理功臣"等稱謂,均無視朝廷的存在,孟在蜀地的特殊地位,已如象當年的王建一樣了。諸史書記載孟知祥被後唐委任為東川節度使,封為蜀王,是在長興四年(公元933)二月。後唐朝廷這種委任,完全是屈從於孟知祥要求的結果。
(五)墓誌詳細記述了孟知祥、福慶長公主的子女情況,墓誌先記敘長公主有郎君二人,長曰貽範,次曰貽邕,在長興三年之前早已亡故。墓誌載:"今有郎君三人,長曰貽矩,見任攝彭州刺吏、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次曰貽鄴,見任左右牢城都指揮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次曰仁贊,見任節度行軍司馬、兼都總、轄義勝、定遠、兩川衙內馬步諸軍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小娘子二人,長曰久柱,次曰延意"。孟知祥在長興三年十一月時有三子二女,其中仁贊,即后蜀後主孟昶。《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九載,潞王清泰元年(后蜀明德元年,公元934年)"甲子,立子東川節度使,同平章事、親衛馬步都指揮使仁贊為太子","丙寅,宣遺制,命太子仁贊更名昶,丁卯,即皇帝位"。孟知祥為兩川節度使時,孟昶為節度行軍司馬,孟稱帝后,昶進檢校太保、東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書記載孟昶是孟知祥的第三子,有的同志據墓誌認為孟昶應為第五子。實際上孟昶排行第五,但他的長兄貽範、次兄貽邕"早亡",墓誌云:"今有郎君三人,長曰貽矩……,次曰貽鄴……次曰仁贊",所以史書中將孟昶稱為第三子。
(六)墓誌準確的記載了福慶長公主的亡故時間和下葬日期、地點。墓誌曰:"長興三年正月十三日(即公元932年2月13日)長公主享年六十,薨於正寢"。亡故時間與史志記載是一致的。關於下葬時間地點,墓誌曰:"長興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葬於成都縣會仙鄉"。而《蜀禱杌》曰;"(長興三年)九月,葬公主於星宿山。"《十國春秋》:"九月,葬福慶長公主於星宿山"。下葬時間應以墓誌載長興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公元932年12月14日為準。另外,墓誌中隻字未題《新五代史》、《十國春秋》等書中關於後唐曾派閻門使劉政恩為宣諭使,來為福慶長公主發喪,並冊贈為晉國雍順長公主之事。墓誌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可貴的資料,並可校正新、舊《五代史》、《資治通鑒》以及《蜀禱杌》、《九國志》、《十國春秋》等書中有關孟知祥和福慶長公主的某些記載。
福慶長公主墓誌銘拓片
福慶長公主墓誌銘拓片
福慶長公主墓誌,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在書法、鐫刻技法和形制裝飾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 平,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文物珍品。墓誌撰文人崔善,《十國春秋、前蜀列傳》中有簡略傳記,曰:"崔善,武成中為閬中刺史,有惠政,州人建德政碑於官署之東,過者多欣慕焉"。武成(公元908~910年)距長興三年僅二十餘年,可能為同一人,時崔善已任東川節度判官,為孟知祥手下重臣,熟悉孟知祥的情況,並忠心為孟氏效力。志日:"善叨依門館,粗熟勛庸。令敘風徽,俾刊貞琰。況善才非穎邁,學謝淵深。固■閏色之工,但以悲哀為主"。他帶著感情寫出了這一重要墓誌銘序。志銘文筆流暢,結構嚴謹,詞藻華麗,內容詳實,亦為志文佳作。書丹人令狐嶠,《十國春秋·后蜀列傳》中也有傳,他"官至秘書監,工吟詠,兼擅敏才,口占詩句,多所嘲謔,好事者時傳其詩"。令狐嶠文才很高,有詩詞流傳至今,是一位具盛名的著名文人。福慶長公主墓誌、志文字體娟秀,筆力精謹,證明令狐嶠也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書法家,墓誌本身就是一件書法藝術珍品。墓誌鐫刻人陳德超,史書無傳。從墓誌看,保持了書體神韻,說明其人也是當時鐫刻高手。

墓葬規格

福慶長公主墓誌形制宏大,這在四川地區各時代的墓誌中是少見的,這種大形制的墓誌也是兩蜀葬制的特點之一。近年,四川除發掘王建、孟知祥兩座帝王墓外,還發掘了一些前後蜀墓葬,其中的墓誌形制均比較大,如前蜀晉暉墓誌,106×106厘米,后蜀張虔劍墓誌,100×100厘米,后蜀孫漢韶墓誌,82×82厘米,前蜀光天元年太原王公墓誌,62×72厘米,后蜀許瑤墓誌,77×77厘米,后蜀徐鐸墓誌,78×79厘米,后蜀韋致文墓誌,61.7×62.3厘米等。這樣一批形制宏大的墓誌同時存在,在四川歷史上是僅見的。它反映了前後蜀政權在四川割據時期,實行高規格的喪葬制度,比照帝王和將相重臣的葬制來建造陵墓。福慶長公主入葬時,孟氏並未稱帝,但福慶長公主墓誌的形制規格,志文用詞,實際上都是比照著帝王皇后的規格製作的。當時孟已多次要挾後唐朝廷給他更大的權力,雖然長興四年二月朝廷才封孟知祥為蜀王,次年正月孟稱帝改元。但從福慶長公主墓誌表現出孟氏在此之前,已按割據政權的方式自行其事了。四川五代時期相對得到發展,王建墓、孟知祥墓等一批大墓的發掘,正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繁盛狀況的突出表現,福慶長公主墓誌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員


父親

後唐太祖李克用

母親

貞簡皇后曹氏

兄弟姐妹

同母兄弟:唐庄宗李存勖、永王李存霸、申王李存渥、雅王李存紀。異母兄弟:邕王李存美、薛王李存禮、睦王李存乂、通王李存確、李廷鸞、李落落、李存矩。妹妹:瑤英公主(瑤英長公主)

丈夫

后蜀高祖孟知祥

孩子

兒子
孟貽範,福慶長公主所生,早夭。
孟貽邕,福慶長公主所生,早夭。
孟貽矩。
孟貽鄴,封燕王。
孟仁贊(孟昶),后蜀後主。
孟仁毅,封夔王,謚號恭孝。
孟仁贄,封雅王。
孟仁裕,封彭王。
孟仁操,封嘉王。
女兒
孟久柱,封崇華公主,嫁伊延環,生子伊審征。
孟延意,封玉清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