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頭鄉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下轄鄉
寺頭鄉,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地處陽城縣西北部,東與沁水縣端氏鎮、嘉峰鎮為鄰,南與町店鎮、西河鄉相鄰,西與芹池鎮接壤,北與沁水縣鄭村鎮接壤, 區域面積72.75平方千米。
1949年,屬陽城縣第五區。1956年,分屬大樂、張庄2個鄉。1958年,屬寺頭公社。1984年9月,寺頭公社改寺頭鄉。 截至2020年6月,寺頭鄉下轄14個行政村。
2018年,寺頭鄉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寺頭鄉常住人口為6328人。
,屬陽城縣五區。
,屬、庄鄉。
,屬寺社。
1984年9月,寺頭公社改寺頭鄉。
區劃沿革
1961年,轄寺頭、南村、南樹、北樹、張庄、安上、董家嶺、史山、老孟、大樂、霍家、朱村、黍地、吉庄、馬寨15個生產大隊。
1962年,撤銷南樹生產大隊,增設下庄、松樹嶺、後庄、南庄、龍架、口上、蘆甲7個生產大隊。
1980年,南庄生產大隊更名寨庄生產大隊,史山生產大隊更名前史山生產大隊,松樹生產大隊更名松樹嶺生產大隊,下庄生產大隊更名北下庄生產大隊,張庄生產大隊更名張家莊生產大隊,轄21個生產大隊。
1984年9月,改轄21個村民委員會。
2011年末,寺頭鄉轄寺頭、南樹、北下庄、寨庄、松樹嶺、北樹、後庄、前史山、安上、董家嶺、龍架、老孟、大樂、口上、霍家、朱村、蘆甲、吉庄、馬寨、張家莊、黍地21個村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寺頭鄉下轄14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寺頭村甘國寺路9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140522201200 | 210 | 寺頭村委會 |
140522201201 | 220 | 南樹村委會 |
140522201202 | 220 | 北下庄村委會 |
140522201207 | 220 | 張家莊村委會 |
140522201208 | 220 | 安上村委會 |
140522201209 | 220 | 董家嶺村委會 |
140522201210 | 220 | 前史山村委會 |
140522201212 | 220 | 老孟村委會 |
140522201216 | 220 | 朱村村委會 |
140522201218 | 220 | 黍地村委會 |
140522201219 | 220 | 吉庄村委會 |
140522201220 | 220 | 馬寨村委會 |
140522201221 | 220 | 三合村委會 |
140522201222 | 220 | 鑫豐村委會 |
位置境域
寺頭鄉地處陽城縣西北部,東與沁水縣端氏鎮、嘉峰鎮為鄰,南與町店鎮、西河鄉相鄰,西與芹池鎮接壤,北與沁水縣鄭村鎮接壤, 區域面積72.75平方千米。
水文
寺頭鄉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主要河道有蘆葦河1條,從西至東流經境內馬寨村,長2.2千米。
自然資源
寺頭鄉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
2011年末,寺頭鄉轄區總人口933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69人,城鎮化率6.1%。總人口中,男性4745人,佔50.8%;女性4591人,佔49.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9327人,佔99.9%;有回、布依、土家、苗4個少數民族,共9人,佔0.1%;2011年,人口出生率4‰,人口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長率-6‰。
截至2018年末,寺頭鄉戶籍人口8770人。
根據陽城縣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寺頭鄉常住人口為6328人。
綜述
2011年,寺頭鄉農民人均純收入6912元。
農業
寺頭鄉有農業耕地面積27600畝,人均2.9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7645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5%。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7163噸,人均767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蠶桑、大豆、芝麻、油菜等。
寺頭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為主。2011年,生產肉類542噸;畜牧業總產值431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6.4%。截至2011年末,森林面積49000畝,林地面積52000畝,林木覆蓋率51.6%;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696畝,產量418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柿子等。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25台(輛)。
工業
2011年,寺頭鄉工業總產值達到8443萬元,比上年增長1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0%。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職工20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
2018年,寺頭鄉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
商業
2011年末,寺頭鄉有商業網點110個,職工550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20萬元,比上年增長1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3萬元,比上年增長23%。
2018年,寺頭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寺頭鄉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139人,專任教師1人;小學1所,在校生417人,專任教師5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01人,專任教師4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寺頭中學。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寺頭鄉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2個。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扛樁故事、跑馬等,其中扛樁故事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末,寺頭鄉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85%。
2011年末,寺頭鄉有中央、省、市、縣等電視台42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2473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寺頭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個,其中鄉衛生院1所;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3張。專業衛生人員2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3000人次,住院手術45台次,出院病人760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寺頭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11戶,人數393人,支出57.6萬元,比上年增長74.3%,月人均122元,比上年增長37.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2人,支出10萬元,比上年增長3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1人,支出5.1萬元,比上年減少12.6%;農村醫療救助2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人次,共支出5.6萬元,比上年增長3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寺頭鄉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98千米,投遞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760份、期刊1300冊。有固定電話用戶3000戶;行動電話用戶5100戶。
寺頭鄉境內有縣鄉公路2條,總長26千米。
● 地名由來
寺頭鄉因甘戈寺取名,后簡化為寺頭得名。
堅持“特色產業做強,潛力產業做大”的原則,以大項目促進大發展,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優化鄉域經濟結構,壯大鄉域經濟實力。
分發揮鄉蠶桑服務中心綜合管理和服務的作用,積極探索蠶桑發展新模式,發揮龍頭的帶動輻射作用;大力推行省力化養蠶新技術,重點扶持和獎勵養蠶大村、大戶,進一步提高全鄉蠶農栽桑養蠶的積極性;鞏固壯大蠶桑基地建設,繼續推進張家莊、董家嶺2個雙千畝桑園村和老孟、北下庄、南樹、寨庄等10個千畝桑園村建設,完成老桑園改造1000畝,新發展桑園2000畝,新建300棟連片養蠶大棚,力爭年養蠶達到15000張,年鮮繭產量達到150萬斤。
繼續推行“六統一、一分散”的辦法:
努力探索和建立我鄉食用菌產業發展結構,以300棟連片養蠶大棚為依託,形成蠶桑和食用菌交叉共同發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積極支持和鼓勵群眾自主發展大棚菌業、庭院菌業等各類食用菌生產,力爭今年完成食用菌生產200萬斤。
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龍頭作用,重點扶持和大力發展以養雞、養豬、養羊等為主的規模經營能力強、市場前景廣、增收效益高、示範帶動明顯的畜牧養殖業。要加快推進寺頭千頭養豬園區建設,確保早日投入運營。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在用地審批、場所規劃、“三通一平”、防病防疫等方面積極為養殖戶提供便利和服務,加快推進養殖業基地建設步伐。
以仙桐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仙桐絲業要確保8組生產線全面生產,力爭年生產白廠絲100噸,實現產值4000萬元。在此基礎上,通過招商引資、融資、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引進儲備一批蠶桑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項目,力爭引入落地,開工一個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蠶桑產品生產項目;加快帥源飲品的企業改制力度,堅持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不斷擴大品牌知名度,增強傳統蠶桑產業發展後勁。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切實做好種植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繼續按照“種植調優,養殖調大”的思路,在穩定傳統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土地附加值。
抓好蠶桑產業的生產和品牌建設兩個關鍵環節,不斷擴大優質桑園面積和標準養蠶大棚建設規模。著力實現品種優良化、生產標準化、基地規模化、農民組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
我鄉“蠶桑”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的東風,結合我鄉穀子、紅棗等無公害綠色食品的優勢,大力發展品牌農業,針對性的引進相關深加工企業,推動我鄉農業產業化良性發展。
積極實施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工程,在努力爭取上級投入的同時,積極動員群眾和社會力量自願捐資,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推進以“五個全覆蓋”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工程,著力改善和優化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繼續開展以清理農村“三大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不斷凈化農村人居環境。
是以鄉村閱覽室、農家書屋為陣地,開展流動文化書屋、文化作品展、文藝演出等文化服務;二是舉辦鄉村文藝比賽、鄉村運動會等活動,定期開展專場主題演出;三是組織各村開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和諧村莊、和諧家庭、和諧單位”創建活動和“孝老尊親”評選活動為載體的“和諧寺頭”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全鄉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群眾幸福滿意度。
社會事業
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提高全鄉的醫療衛生條件;強化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不斷提升農村學前教育教學質量,加快鄉級標準幼兒園建設;抓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及校園安全工程,為師生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切實抓好五保供養工作,落實好社會低保救助金的發放工作;繼續大力開展“結對幫扶”包扶活動,發動機關、企業、鄉直單位等對全鄉貧困戶或貧困生進行持續包扶。
一、集中供水工程,完成深井鑽探、水房修建等的配套,做好全鄉連片供水規劃。
二、建成能容納200名幼兒的集中寄宿制高標準幼兒園,力爭10月份投入使用。
三、完成三條出境路建設,完成森林公園主幹道循環路的道路硬化。
四、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九個村的“五個全覆蓋”街巷硬化任務。
五、完成1.6公里的河東堤壩修建,充分考慮和整體設計完成20米寬的路基夯實。
六、寺馬路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工程,根據實際情況,完成寺馬路沿河一側的人行道鋪裝、綠化和亮化,實現寺馬路的凈化和美化。
七、完成甘國寺森林公園前期工作,力爭完成藏經閣的設計施工和蠶桑文化廣場的佔地審批及設計工作。
八、加快鄉村生態建設步伐,完成荒山綠化5000畝,完成鄉村道路、寺馬路、寺鄭出境路兩側的綠化,完成八芹路馬寨段沿線綠化任務。
九、完成派出所、司法所的搬遷、安頓工作,保證有序運行。
十、招商引資項目有序推進,已引資成功的兩個項目爭取6月份投產,年內力爭再引入5000萬以上的項目兩個。
蠶桑之鄉、魅力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