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王村鎮的結果 展開
王村鎮
山東省淄博市轄鎮
王村鎮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地處山東省中部,位於周村區西南19千米處,東和南與淄川區接壤,西與章丘市毗鄰,西和北與鄒平縣連接,總面積58.6平方公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7°44′,北緯36°41′,素有“淄博西大門”之稱。王村鎮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50千米, 距濟青高速公路20千米,距建設中的濱萊高速公路8千米。膠濟鐵路王村貨運站坐落境內,309國道從境內穿過,是省道膠王路的起點。
王村鎮轄41個村,1個社區,常住人口50622人(2017年),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發展水平千強鎮、全國重點鎮和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級文明鎮,生態宜居新型重點鎮,淄博市經濟強鄉鎮。
2014年,王村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7.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4億元,出口創匯完成7784萬美元,實現稅收入庫2.5億元、財政收入1.3億元,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18048元。
王村鎮是《聊齋志異》的誕生地,中國小米醋的始祖和發源地。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度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鄉(鎮、街道)名單。
殷商時期,王村鎮即為姜姓諸侯國-——逄國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間為“逄陵”邑(縣)治所。
元至順元年(1330年),因王姓立村,地處山谷,故名王村峪,王村鎮中心廣場。
明代中期開有店鋪,稱王村店。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為淄川縣正西鄉、西北鄉的一部分,簡稱王村。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建制鎮,屬淄川縣第六區,1948年屬沖山區。
1956年改為王村鄉,1958年建王村公社。1970年8月由淄川區劃歸周村區。1982年3月恢復王村鎮。2001年3月區劃調整,彭陽鄉整建制划入王村鎮。
王村鎮地處山東省中部,位於周村西南19千米,東西最大距離5.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5千米,總面
積58.6平方公里。東和南與淄川區接壤,西與章丘市毗鄰,西和北與鄒平縣連接,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7°44′,北緯36°41′。素有“淄博西大門”之稱。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50千米,距濟青高速公路20千米,距建設中的濱萊高速公路8千米。

王村鎮
王村鎮地處泰魯山系,是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南部為丘陵,北部是平原。
王村鎮主要山脈有西寶山、東寶山、沖山、福祿山,其中西寶山最高,海拔351.8米。
王村鎮主要河流有玉帶河、青楊河,境內流長15.6千米,流域面積31.77平方千米。
王村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屬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主要風向為西南風
王村鎮境內有粘土、焦寶石、石英石等礦產資源。耐火粘土主要分佈在王村鎮寶山、楊古山一帶,煤主要分佈在王村鎮尹家村、辛庄村、王村村一帶,瓷石、石英砂岩主要分佈在王村鎮彭陽一帶,磚瓦粘土主要分佈在王村鎮寶山一帶。鋁土礦已探明地質儲量2800萬噸。
2014年,王村鎮轄王村社區1個社區,轄
蘇李村 | 萬家村 | 尹家村 | 古村 | 王洞村 |
西鋪村 | 辛庄村 | 黃埠村 | 和家村 | 大尚村 |
古村 | 栗家村 | 古村 | 李家村 | 李家村 |
中央村 | 東鋪村 | 大史村 | 小尚村 | 彭家村 |
下沙村 | 西道村 | 前坡村 | 南河東 | 雙溝村 |
后坡村 | 毛家村 | 陳家村 | 郭家村 | 姚家村 |
寧家村 | 平樓村 | 解家村 | 朱家村 | 東陽東陽村 |
西西陽村 | 北河東 | 東道村 | 上沙村 | 朱首灣村 |
2007年,王村鎮總人口4.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6‰。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等,總人數為15人,佔全鎮總人口的0.04%。
2014年,王村鎮總人口5.5萬。漢族為主。
常住人口50622人(2017年)。
2013年,王村鎮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8.6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64%;工業銷售收入221.25億元,比2012年增長13.65%;規模工業增加值53.46億元,比2012年增長14.12%;規模工業利潤總額26.14億元,比2012年增長14.87%;規模工業利稅總額37.97億元,比2012年增長14.65%;財政收入完成1.0384億元、上繳稅金總額2.4576億元,比2012年增長26.18%和28.59%。
2014年,王村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72億元,比2013年增長24.3%;建設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7個,完成投資4.0076億元,完成計劃的133.59%;引進內資3.4003億元,完成計劃的103.04%;外貿進出口完成7210萬美元;高新技術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33.02%,比2013年提高3.02%;萬元增加值能耗達到1.354噸標準煤,降低6.04%。
2014年,王村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7.8億元,比2013年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4億元,比2013年增長21%。
2007年以來,王村鎮先後實施了第9、10、11、13、14、15共六期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累計投入資金4555萬元,開發面積達到5.2萬畝。
2014年,王村鎮有耕地面積36006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0086畝。王村鎮建成2家現代化專業養殖場,年可生產優質肉雞100萬隻,是淄博市最大的現代化養雞場;興建萬頭自然養豬場,項目投資近2000萬元,年實現經濟效益800餘萬元,是淄博市最大的生態養豬企業。建成葫蘆山生態園一處,總投資365.88萬元,佔地面積310畝,分為休閑活動區和山體綠化區兩部分。休閑活動區種植黃山欒、柿樹、國槐等景觀綠化苗木1000株。山體綠化區種植大櫻桃、美國扁桃、薄皮核桃、東方柿子樹等特色果樹500餘畝;卧虎山投資500萬元,建成千畝核桃園;前坡、朱家等村建成300餘畝的竹柳基地。投資200萬元在王村鎮東部彭家村、東陽夕村種植白皮松、白臘、流蘇等優質特色景觀苗木200畝;簸箕山藏香豬養殖基地依託簸箕山優良自然資源,實行放養式養殖,發展到存欄200頭的規模。
2015年,王村鎮共計流轉土地6800餘畝,流轉百畝土地以上的有20餘宗。有核桃、生豬、蛋雞、蔬菜、花卉等26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引進玫瑰種植項目,帶動周邊300餘戶農戶就業。全鎮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23家,盤活土地11000餘畝,注資總額達5385.3萬元,帶動周邊800多戶農民發家致富。其中,注資總額100萬以上的有16家。
截至2013年末,王村鎮完成工業總產值228.66億元,工商註冊企業356家,其中耐火材料及其相關配套企業202家,佔到56%。全鎮耐火材料從業人員達1.03萬人,占轄區總人口的20.36%。全鎮規模以上企業82家,其中規模以上耐火材料企業52家,佔到63%。2013年全鎮耐火原材料製品總產量達100萬噸、銷售收入達13億元、實現稅賦8800萬元、實現利潤1.4億元、出口量達1.3萬噸、出口貿易額820萬美元。
2015年,王村鎮引入投資6.88億元年產200萬噸高效煤粉製備中心項目,新建、續建重點項目6個,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申請各類專利38項,8家企業申報淄博市創新發展500強。
1986年以前,王村鎮有個體經營戶近千家,有商店、飯店、旅館、修理店、粉房、油房、豆腐房110餘處,從業人員4060人。
1987年之後,先後開闢了李家疃、大尚、栗家、萬家四個集貿市場。
1990年底,全鎮有飯店50餘處、大小商店200處、理髮店5處、縫紉店11處、各種修理鋪41處、加油站5處、農機經銷點4處、照相館1家,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5600人。
1991年,2公里長的商業中心街初步形成規模,建飲食服務帶2條、天天小市場5處。
1992年1月31日,歷時8年的蒲松齡塾館一期修復工程完成,舉行開館儀式,當年接待觀眾5000餘人次。
2000年,全鎮有餐飲服務業242處,其中飯店144家;交通運輸業138戶,批零商貿網點160餘戶,加油站9處,從事第三產業人員10000餘人。僅鎮駐地商業網點達200餘戶,餐飲服務業網點達20餘家,從業人員1000餘人,年營業額3000多萬元。年末第三產業增加值5400萬元,個體私營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38%。
2015年,王村鎮引進投資3億元的玫瑰風情園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以玫瑰科研、種植、銷售、加工、綠化施工、旅遊開發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西鋪村畢氏家族。鎮內西鋪村畢氏家族在明朝末年富甲一方,科舉連第,其代表人物為崇禎初年戶部尚書畢自嚴。畢家共計得到萬曆、天啟、崇禎三代皇帝封贈、褒獎聖旨33道。畢家把這些聖旨視為傳家寶,密藏在石隱園振衣閣中。因後裔分家,聖旨也分藏各家。“文革”時,大多被當作“四舊”查抄燒毀,只有4道僥倖保存至今。
這4道聖旨均為絹本、五色,高31.5厘米,長分別為386厘米、360厘米、415厘米、406厘米。內容分別為:天啟元年贈畢自嚴之父畢木為太中大夫太僕寺卿,其母劉氏為淑人;天啟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褒獎畢自嚴政績,封其妻胡氏為夫人;崇禎元年九月贈畢自嚴祖父畢忠臣為資政大夫,戶部尚書,其祖母為夫人;崇禎二年贈畢自嚴祖父畢忠臣為資德大夫、太子少保,其祖母仍贈夫人。這四道聖旨是研究明末歷史和地方史的珍貴資料。
王村醋釀造技術始自春秋戰國,北魏時期發展成熟,技藝定型規範,明清時期走向繁榮,清代乾隆年間被作為宮廷貢品。
王村醋以小米為原料,是小米醋的首創者,採用自然界豐富的微生物常溫發酵而成,“色淡香醇、自然芬芳”。王村的釀造業興起於明朝中葉,清末發展較快,迄今已有460多年釀造生產歷史。據《嘉靖淄川縣誌》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王村就有“春分釀酒拌醋”之說,“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在《蒲松齡集》“飲食章第四”記載“筵席五味要周全,茴香蒔蘿並粉糯,胛肘爛燒加醋醬,頭蹄鑷刷始烹煎”;“蒲先生,三頓飯,酸煎餅,兩個半,蔥炒豆腐,醋和蒜”。據《周村商埠》中記載,到了清朝末年王村鎮釀造酒醋的作坊有二三十家,較老的字型大小是信成、順泉居;民國時期,代之而起的是景泉居、義盛、德合恆、恆聚、恆記、恆昌、慶祥永、同盛、德成、復興成等,共計大小作坊24家。
現存老字號“井泉居”遺址——位於王村大街西首路北,創建於清代,為王村畢氏官宦家族產業中專門生產黃酒、食醋的釀造類作坊。2009年8月“王村醋傳統釀造技藝”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開始籌建“王村醋傳統釀造技藝”展覽館,2011年“王村醋”,被商務部評為中華老字號。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始於嘉慶年間,樣板戲“沙家浜”曾在淄博市文藝會演中獲獎,村民仍有此習。在近代,李家疃村王煥奎是淄博五音戲創始人之一,是與鄧洪山齊名的藝人,自幼學戲,徒弟有四五十人,其中著名的徒弟有磁村的“萬盞燈”、蘇彬橋的“鎖子”等,名震藝壇。
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農村男女老少都熱衷於鬧元宵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民間舞獅、踩高蹺、芯子、秧歌,形式多樣,千姿百態,富有特色,引人入勝。
較大的村皆有大集,歷史悠久,充分展現了這一帶農村傳統的商業文化。土染布、手織毛衣、布鞋、蒜臼子甚至麥秸草的遮陽帽等都可見,攤點上叫賣的貨物實實在在,充滿了濃郁鄉土氣息。
膠濟鐵路王村貨運站坐落在王村鎮境內。
309國道、102省道、膠王路、泉王路等公路幹線和膠濟鐵路線從鎮域內穿過。
2014年,王村鎮設有綜合文化站一處,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藏書量5000冊;各村設農家書屋41處,藏書量6萬冊;鎮級文體廣場三處,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村級文體廣場59處,佔地面積11.8萬平方米,戲台22座。
2014年,王村鎮共有中學一處,學生1300名,24個班,教職工112人;小學兩處,其中王村中心小學共有學生1200名,25個班,教職工71人,彭家小學共有學生316名,9個班,教職工27人;幼兒園三處,為中心幼兒園、彭家幼兒園、大尚幼兒園,三處幼兒園共有在園兒童540名,教職工53人。
2015年,王村鎮建設農家書屋40多處,基層23個莊戶劇團和文藝團隊培養各類文化骨幹達200多人。
2015年,王村鎮在教育鄉鎮補貼、教師公積金等預算內投入累計達到187.4萬元;在教育經費、民幼師等預算外投入累計達到108.76萬元,共計296.16萬。2015年,94人升入六中,重點中學錄取率位居全區第一。
2014年,王村鎮有中心衛生院1處,佔地面積7400平方米,床位60張,醫務人員61名;各村居共有衛生室57家,床位237張,醫務人員89名。
立面改造后的興華路
2015年,王村鎮實施“綠色光亮工程”,總投資85萬元,在彭家村、東陽夕、西陽夕、西道、郭家、彭東社區共計5個村一個社區共計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出資完成128個下水道井蓋更換。王村鎮彭家大街改造工程竣工驗收,改造路段全長1400米,總投資280萬元,累計共栽種390餘棵法桐和71棵海棠。完成朱家至前坡路、東陽夕出村路改造工程,籌資100萬元,高規格改造道路2千米,6月15日竣工,道路改造后惠及7個村。
2015年,王村鎮大力開展路網綠化工程,共種植綠化樹木4000餘棵、各類苗木8萬餘株。全鎮先後出動人工1.2萬人次、出動機械800台次,清理三大堆近300餘個、整治主河道2條、支流5條、清理鎮村道路62條。全鎮配備270個密閉式垃圾箱、6輛勾臂車、270個垃圾桶,購置小垃圾桶2.1萬個,發放到村民、社區、經營業戶;為各村保潔員配備保潔三輪車120輛;清理“三大堆”、建築垃圾、存量垃圾13.4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投資1458萬元。實施獎勵政策鼓勵各村積極開展村內道路硬化工程,26個村已完成硬化面積17萬平方米。
2015年,王村鎮對全鎮1654名未參保人員進行入戶調查,保證600餘名應保未保人員及時參保。2015年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人員達到1.01萬人,共收繳保費545.5萬元。醫療保險集中繳費2萬餘人,收繳保費468.8萬元。為全鎮8229名60歲以上老人辦理養老金領取業務。共發放大病救助金、長壽金、高齡補貼、優撫金等各項資金538217.8元。完善慈善協會運作機制,慈善協會已救助困難群眾14人,發放救助金32870元;為52戶困難群眾發放折款總計1.4萬元救助物資;為41名貧困學生髮放救助金26000元;為全鎮147名90以上老人發放折款總計2.2萬元的走訪物資,為25名困難職工發放25000元救助金。全年共辦理併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280餘本,開展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農村就業困難人員援助等業務,並對失業人員、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進行系統錄入登記,並建立了相應的紙質台賬。
2016年1月,王村鎮走訪共走訪失獨家庭30戶,送去慰問金。一次性發放城鎮戶口失業無業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補助金,50人共發放20餘萬元
王村鎮歷史悠久,是山東歷史文化名鎮。境內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蒲松齡書館和萬家古建築,另存有逄陵古城遺址、土鼓故城遺址和武亞元古建築群。
殷商時期建立的姜姓諸侯國“逄國”,為齊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遺址與西漢時期的土鼓縣城遺址均坐落於境內土鼓城。土鼓城是西漢設置的土鼓縣城。高齊並土鼓縣入衛國縣,隨改衛國縣曰亭山縣,唐省亭山縣入章丘縣。土鼓縣廢后,在故城周圍相繼建立了四個村莊,以居民姓氏別之,土人統稱為古城。據清乾隆《淄川縣誌》載:“沈家古城、楊家古城、曹家古城、張家古城、欒家崖”,后欒家崖稱欒古城。沈古城村西尚存側門故址,石基石牆,木架青瓦。
位於王村鎮東南2.5千米處,北臨青陽河,東臨沖山山脈,南臨鳳山山脈和011省道,屬丘陵沖積平原。遺址東西長1300餘米,南北長約2000餘米,面積約280萬平方米,斷崖時而可見文化堆積和包含物,採集有龍山文化的紅陶鼎足,商周陶罐、鬲,漢代陶罐、磚瓦等殘片,以及宋代瓷器殘片等。今故城遺址上分佈著五個村莊,即張古城、欒古城、曹古城、楊古城、沈古城。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逢陵故城在[淄川]縣西北四十里。《左傳》云:齊大夫逢丑父與君易位,為晉師所獲。晉人舍之,齊項公獲免。谷傳此即丑父之城”。
王村東南4千米有大史村,村東南有一古墓,傳為“元達里墓”。
據乾隆《淄川縣誌·三續冢墓》載:“元達里墓在城西四十里大史家莊南。高丈許,廣約一畝。四周陂陀,頂園平無碑碣。其南一冢差小,俗呼為王墳。舊時有人於其東北去冢仗許,取土掘地得隧道,兩旁用石砌成。甬洞中列陶人、陶馬、兜鍪,甲仗列隊儼然,急掩閉不敢動。觀此,則王墳之說,似不為誣。但耆舊相傳,俱稱元達里墓,必有所據,今不可考”。現因村民蓋房等故,墓址已夷為平地。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在西鋪村設館教書,創作了蜚聲中外的《聊齋志異》,使王村成為蒲學研究中心和神鬼文化重要發祥地。
現“蒲松齡書館”,系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畢自嚴故居之東院。南北56.63米,東西26.9米,佔地1523平方米。其中振衣閣最為壯觀,屬雙層閣樓式建築,上下共6間,石基磚身,木架結構,青瓦單脊,強獸坐脊。有崇禎皇帝賜匾,存清朝聖旨原件4份。尚書畢道遠紀念館。清光緒年間禮部尚書畢道遠紀念館位於王村鎮萬家村,現存有白業堂、畢氏八支祠、菩提庵和畢木、畢自嚴、畢忠臣御葬墓等古迹,2003年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時,鎮內李家疃村王悅凝武藝超群,被朝廷取為武亞元。
據史料載:“王公,字觀成,號冠英,丁卯科武亞元侯,選運稅,例授武略騎尉,武亞元所用樣刀一百五十餘斤”。武亞元古建築群佔地60餘畝,保留房屋200餘間。建築為清代風格,石基磚身,木架結構,青瓦單脊。
李家疃村位於淄博市最西端,與濟南章丘接壤。保留著山東民居典型的傳統院落布局。
李家疃始建於漢代,淄川縣誌及村碑記載該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遷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間,以十二世王以奇為代表,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經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間達到鼎盛,並於同一時期對祖村的舊建築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莊園。
李家疃古建築群在清末開始逐漸形成規模,是山東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氏家族興盛時期規劃建設的王家大莊園。該建築群以王氏大莊園為主體,佔地面積約6.8萬平方米,核心保護區為中心街以西的明清古建築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位於核心保護區內的歷史建築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現存明清古建築300餘間。
李家疃的歷史文化建築主要包括“九門一庄”、亞元府、解元府等;傳統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衚衕、鹽店衚衕、牌坊街等;另有為數不少的栓馬樁、上馬石、旗杆石、石雕、磚雕、古井等。
李家疃古村落建築布局嚴整、規模宏大、風貌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於2006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22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評選揭曉,李家疃被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李家疃明清建築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327個中國傳統村落入選,李家疃村是入選村落之一。同年,李家疃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試點單位。
萬家村位於王村鎮政府東北一千米,曾是明清時期三代尚書府第,三次授封,為八世一品,四世二品之榮耀。明代成化年間,首輔大臣萬安尚書;明代崇禎年間畢自嚴尚書;清代光緒年間畢道遠尚書。
據《淄川縣誌》和《畢氏世譜》載:“萬家莊初名萬安庄,因萬安犯抄,萬姓泯跡,由畢廷佐遷此易名萬村,后更名萬家村”。又據史料記載,萬安敗於明成化年間,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繼位,萬安犯抄。明嘉靖中期,畢廷佐居西鋪,購置萬安庄,后名萬家莊,數百年前即畢氏世家族獨居,百年來陸續遷來他姓相處而形成人口居住規模。歷史上萬家莊隸屬於淄川區管轄,1970年劃歸周村區。2006年6月5日,萬家古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家村總體方位道路延續了早期格局,只是面積向四周擴大了,古河道萬安溪呈西北、東南走勢流經村南。明清古建築群主要分佈在村西部、南部和東南部。以中丞府(萬安府)為主要的府第建築群,主要分佈在西部,規模宏大,呈中心街、東順街、西順街組成三大軸線。宗祠、私塾居村中南部、宗教建築居村東南部、墓葬分佈在村北和萬安府之南。村莊道路呈井字形,南北兩條主幹道,東西兩條主幹道。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王村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5月15日,王村鎮入選第三批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
2020年6月12日,被命名為第三批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1年3月,入選山東首批教育強鎮築基試點鄉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