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軍

新疆“三區革命”的武裝部隊

新疆民族軍是著名的新疆“三區革命”的武裝部隊,也稱三區民族軍。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縣烏拉斯台地區人民為反抗中國國民黨統治,舉行武裝暴動。不久,這場暴動發展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史稱“三區革命”。三區革命武裝部隊以游擊隊指揮部為基礎,在伊寧成立新疆民族軍。其主要淵源為新疆伊犁解放組織、烏斯滿與達列力汗的阿山哈薩克族武裝等。1950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

簡介


新疆民族軍是新疆“三區革命”的武裝部隊。新疆三區革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支持和全國人民革命鬥爭的鼓舞下,在新疆各民族進步分子的領導和組織下,以及蘇聯的援助下爆發的。前後持續五年之久,在曲折中發展壯大,最後匯入全國人民民主革命的洪流,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闊步前進。
新疆民族軍軍服
新疆民族軍軍服
新疆三區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新疆的統治,為各少數民族人民爭得了一定的民主權利;牽制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新疆的軍事力量,配合了西北戰場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挫敗國民黨反動派和帝國主義妄圖把新疆作為反蘇反共基地的陰謀,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毛澤東在1949年8月致三區領導人阿合買提江·哈斯木的信中明確指出:“你們多年來的奮鬥是我全中國人民民主革命運動的一部分”,對這場革命運動,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武裝部隊以游擊隊指揮部為基礎,在伊寧正式成立新疆民族軍,下轄8個團又4個營,共1.5萬餘人。7月,新疆民族軍主力向塔城、阿勒泰地區進軍,爾後挺進准格爾盆地。9月下旬,民族軍進抵瑪納斯河西岸,與國民黨軍隔河對峙,威脅迪化(今烏魯木齊)。此時,部隊發展到13個團共3萬餘人。1946年6月,民族軍按照三區臨時政府與國民黨政府談判簽訂的協議進行整編,部隊減為6個團共1.3萬餘人。1947年,國民黨政府撕毀協議,進攻阿勒泰和瑪納斯地區,民族軍奮起抗擊,保衛了三區。從1948年起,民族軍按照人民軍隊政治工作原則和方法加強部隊建設,使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得到改善。1949年10月,民族軍為接應人民解放軍入疆,自瑪納斯河以西分別進至東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達迪化,與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會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1949年12月22日的命令,民族軍於1950年1月10日在伊寧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轄第13、14師和6個陸兵團,2個騎兵團,共1.3萬多人,歸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建制。1950年春,第5軍投入大生產運動,並以一部兵力配合第6軍清剿土匪。

組成


部隊的淵源很多,其中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
一、新疆伊犁解放組織。該組織成分十分複雜,人員眾多、裝備精良,是新疆民族軍的主力。
二、烏斯滿與達列力汗的阿山哈薩克族武裝。這個武裝是在蘇聯和外蒙古一手扶植下發展壯大起來的。
烏斯滿和達力克汗都是新疆阿山地區哈薩克人,烏斯滿早在30年代就組織武裝反抗盛世才,在當地很有影響力,三區革命勝利后被三區臨時政府任命為阿山地區專員,1947年賣身投靠國民黨政府,新疆和平解放后淪落成新疆最猖獗的土匪。1951年2月在青海柴達木被解放軍剿匪部隊活捉,兩個月後在迪化經公審后槍決。
達列力汗是新疆民族軍高級將領,1949年在赴北京參加政協會議時由於飛機失事不幸去世。
三、在南蒲犁(今塔什庫爾干)的蒲犁游擊隊。該游擊隊主要由柯爾克孜和塔吉克人組成,領導者是從蘇聯伏龍芝軍校學習歸來的伊斯哈克伯克(新疆民族軍高級將領,1949年赴北京參加政協會議時由於飛機失事不幸去世)。該部隊在三區革命時期曾經數次進攻喀什,後來經過和談,大部經蘇聯進入伊犁地區。
四、在蘇聯駐塔城領事館幫助下建立的塔城戰鬥小組,領導人是司馬義也夫。司馬義也夫後來成為新疆民族軍的主力騎兵團團長,在新疆平叛戰鬥中戰功卓著。

武裝鬥爭


民族軍使用的重機槍
民族軍使用的重機槍
暴動初始,游擊隊利用國民黨勢力在伊犁河谷空虛的契機,陸續取得了一系列戰鬥勝利,曾經一度佔領尼勒克。國民黨當局派遣接替盛世才擔任新疆臨時主席的朱紹良匆匆調集大批軍隊前往鎮壓,當鞏哈暴動吸引國民黨軍主力東進的時候,伊犁解放組織秘密得到蘇聯軍火、人員的援助,1944年11月7日夜突然在伊寧發動起義。從蘇派遣回來的原二台公路養路段長列斯(俄羅斯族)帶領一個經過精心訓練的游擊隊在果子溝切斷了進入伊犁的唯一公路——迪(迪化,今烏魯木齊)伊(伊犁)公路。
民族軍坦克部隊進軍昌吉
民族軍坦克部隊進軍昌吉
當天,伊犁解放組織領導人阿巴索夫和蘇聯軍事顧問彼得·羅曼諾維奇·阿列克山德洛夫率領60人的武裝(根據一些在伊寧的國民黨官員事後回憶,這批人員還身著蘇軍制服,佩帶蘇軍軍銜)從霍城越界潛入伊犁市區。他們首先切斷了伊犁河大橋的交通,國民黨伊寧當局派遣一個排的兵力試圖重新奪回大橋,未出城即遭武裝人員伏擊。入夜,鞏哈游擊隊主力繞道趕到伊寧城,開始四處進攻國民黨守軍,起義很快取得了勝利,大批漢族人和國民黨軍隊被迫撤退到惠遠老城和艾林巴克(飛機場),起義部隊(內中包括有從蘇聯趕來的身穿軍裝的蘇聯正規軍和數十架蘇軍飛機以及大批從蘇聯運來的火炮)在蘇聯軍事總顧問科茲洛夫的統一指揮下,到1944年12月31日終於將這裡的國民黨守軍殲滅,守將陳伯良、高煒在惠遠城破時互相射擊自殺身亡。
伊犁郊縣漢族官民紛紛逃亡,鞏留、新源、特克斯等地數百人向焉耆撤退,至玉爾都斯山被追及,接受“民族融合”。昭蘇官民企圖翻越冰達坂退往阿克蘇,正值寒冬,最後抵達者只有十餘人。整個伊犁地區只有艾林巴克孤軍死守。
艾林巴克,在維語中為“臟園子”,位於伊寧東北,是全城最高處,北為飛機場,南是亂墳崗,原來是沙俄軍隊營房,當時是國民黨中央航空分校教導總隊。伊寧起義后,城內軍民退守此地約8000人。
從1944年11月9日始,起義部隊開始圍攻艾林巴克,久攻不克。1945年元月10日,國民黨第45師和預備第7師援兵試圖救援艾林巴克,其中第45師一個團冒嚴寒跨越天山抵達伊寧東郊,遭到大批裝備精良、受過正規訓練的起義部隊圍殲。艾林巴克守軍見救援不成,遂決定冒險突圍,突圍后殘餘2000軍民又被起義人員騎兵追擊,絕望中守將杜德孚(預備第7師副師長)、曹日靈(預備第7師參謀長)自殺,最後這批死守艾林巴克的軍民有800多人被俘,伊犁全境得以解放。

解放新疆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國內取得決戰性勝利,1949年3月的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周恩來就與王震談到了進軍新疆的問題。6月,劉少奇代表中共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聯進行談判,談判期間,蘇聯建議中國人民解放軍加速進軍新疆,並主動提出可以利用三區革命力量。中共中央隨即決定,派遣在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團成員鄧力群同志作為中共中央聯絡員負責與三區政府聯繫。
1949年8月14日,鄧力群帶領3名工作人員和一部電台取道阿拉木圖到達伊寧,經過蘇聯領事的安排與三區領導人會晤,並與中共中央建立了電台聯繫,這就是在新疆和平解放期間著名的“力群台”。通過力群台,中共中央了解了有關三區的詳細情況。事實上這並非三區領導人和中共的第一次接觸,早在1946年,阿巴索夫和阿合買提江作為新疆國大代表去南京參加國民大會的時候,就在積極尋找中國共產黨。1946年12月5日深夜,25歲的阿巴索夫獨自一人秘密前往中國共產黨駐南京辦事處見到了董必武,阿巴索夫轉交了新疆共產主義同盟致中共中央的信,信中提出:“請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革命黨接受為自己的下屬組織,請中央派幹部來領導工作,請派技術幹部攜帶電台到新疆工作”,董必武當晚即電告中央,電報說:“新疆國大代表阿巴索夫,系新疆省府委員兼副秘書長,原伊寧起義首領之一,來會我,稱在新疆有一個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組織,在新疆解放區公開,在迪化和其他地點還是秘密的。現有15000人。領導同盟的共11人,曾要求加入聯共。聯共以蘇聯外交關係,未允。”中共中央非常重視董必武的來電,第二天周恩來親自起草複電劉少奇簽發。複電說:1、新疆整個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情況及其發展。2、新共同盟之具體主張。3、阿同志可否帶工作人員一道回新,並建立與延安電台聯絡……並向阿同志聲明下列各點:1、中共願與新共聯盟第一步建立友誼關係;2、派去之代表,其任務只是聯絡與觀察;3、新共同盟11人入黨事,原則上歡迎,但具體解決須聯絡代表到后經電報決定;4、新疆工作,應以新共同盟為領導中心……”。
1946年12月11日晚,阿巴索夫再次去梅園新村會見董必武,董必武按照中央指示答覆了阿巴索夫,並派彭國安同阿巴索夫回新疆。1947年1月4日,阿巴索夫、阿合買提江和彭國安攜帶中共中央七大文件和毛澤東、劉少奇的著作返回迪化,彭國安住在阿巴索夫的家中,但是因為彭帶去的電台功率太小未能和延安建立直接聯繫,但是這個電台在彭來到伊寧后,經常抄收新華社的消息在三區進行公布和宣傳。
新疆民族軍步兵列隊在迪化接受檢閱
新疆民族軍步兵列隊在迪化接受檢閱
鄧力群的到來標誌著三區革命正式接受中共的直接領導。1949年8月17日,鄧力群會見了阿合買提江和伊斯哈克伯克,阿巴索夫擔任翻譯,鄧力群將中共中央的希冀和意見向三區黨政軍領導做了通報。1949年8月18日,毛主席以政協籌備委員會主任的名義,向阿合買提江發來正式邀請信,邀請三區派遣代表參加在北平舉行的新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8月20日,阿合買提江回電中共中央,接受邀請,即刻赴京。1949年8月22日,阿合買提江、阿巴索夫、伊斯哈克伯克、達列力汗、羅志澄等從伊寧出發,取道蘇聯前往北平,1949年8月27日,他們所乘坐的蘇聯飛機在伊爾庫茨克外貝加爾湖地區撞山失事,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這是一個非常不幸的事件,提起來讓人痛心,阿合買提江當時才38歲,而阿巴索夫僅28歲,這兩位就是三區的首腦,而伊斯哈克伯克和達列力汗都是三區民族軍的軍事最高指揮員,同機遇難,等於三區突然喪失了全部的黨政軍一把手。
三區政府又派遣了以賽福鼎為首的代表團前去北平參加會議,在會議期間,毛主席親自批准了賽福鼎的入黨申請,並決定新共同盟的中央委員會委員直接轉入中國共產黨。

民族軍軍服


民族軍的軍銜分為士兵、尉官、校官和將官四級,肩章和軍服都仿照蘇軍式樣。肩章為藍、紅、白三色,以區分騎兵、步兵和炮兵;帽徽為鐵制,中間一內圈為天藍色,中心是一個橘紅色月牙和五角星。伊犁臨時政府聘請了一批蘇聯軍事教官,在霍兒果斯舉辦軍官培訓班,每期三個月。 

民族軍軍銜


新疆民族軍實行軍銜制度,上自司令,下至列兵,均佩帶軍銜標誌。值得注意的是其軍銜等級設置與國民黨軍隊不同,而是採取蘇軍的軍銜等級。
新疆民族軍的軍銜等級:
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新疆民族軍軍銜

民族軍編製


1945年4月編製
1945年4月8日民族軍總司令部下設後勤處、政治處、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偵察處、作戰處、人事處、總務處等機關。鮑里諾夫為民族軍總指揮、瓦爾沙諾菲·米哈伊洛維奇·莫日阿洛夫為總參謀長,阿巴索夫為政治部主任,艾尼(鞏哈游擊隊指揮員)為軍事法院院長。總兵力大約15000人,各部隊有: 
特克斯騎兵第一團
特克斯騎兵第二團
新二台騎兵第三團
蒙古族騎兵營(來自博爾塔拉土爾扈特蒙古族)
錫伯族獨立騎兵連
騎兵補充團(鞏留)
回族獨立騎兵營
綏定步兵第一團
伊犁步兵第二團
伊犁預備第四團
直屬炮兵營
直屬警衛營。
步兵編製:每團2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3個排,每排4個班,全團大約2500人。
騎兵團編製:每團4個騎兵連和1個機槍連。每團約1000人。
團設參謀部、政治處、後勤處。有團長、軍務副團長、政治副團長、宗教副團長各一。 
1946年3月編製
1946年3月,民族軍派遣伊斯哈克伯克率領400多名武裝人員經蘇聯從伊犁來到蒲犁,準備再次進攻莎車庫車和喀什。由於和談成功,6月,伊斯哈克伯克率幾乎所有的游擊隊員返回伊犁。至此,三區在新疆的軍事行動告一段落。這時候民族軍總兵力達到29000多人,部隊包括: 
總司令部直屬部隊(全部駐防伊寧):
1、騎兵營700多人,營長納斯羅夫·扎克爾
2、警備大隊500多人,負責警戒各政府機關。
3、伊寧後衛一團1500人,團長廓列別闊夫
4、伊寧後衛二團1500人,團長費達耶夫
5、伊寧後衛四團,團長卡里別克,人數不詳
6、果子溝騎兵三團。團長列斯肯(俄羅斯族)
中線指揮部:
民族軍總指揮鮑里諾夫兼任中線指揮官,參謀長伯爾尼(俄羅斯族)。兵力10000餘人,下轄:
1、步兵第一旅(瑪納斯西岸),旅長莫古特諾夫,政委馬爾果夫。
2、步兵第二旅(瑪納斯西岸),旅長皮達尤夫,政委毛拉洪。
3、獨立迫擊炮營(瑪納斯西岸)。
4、塔城騎兵第六團(石河子)團長杜桑別闊夫·卡依薩,副團長加爾各答·巴巴黎闊夫,參謀長沙木·沙比托夫(犧牲後由哈薩克人努爾蘭·別蓋巴耶夫接替),政委阿不都拉克汗·約爾肯。
5、鞏留騎兵第五團(喬坎)。
6、鞏留騎兵第七團(喬坎),團長玉素甫汗·昆拜,副團長買特尼亞扎洛夫·土爾孫(柯爾克孜人),1200多人。
7、獨立騎兵旅(瑪納斯西岸,下轄額敏騎兵第四團和二台騎兵第三團),旅長列斯肯,政委木拉克加力。
8、回族騎兵第十團(石河子),團長馬索爾(回族),600多人。
9、蒙古族騎兵第八團(沙灣),團長葉兒迪(蒙古族),政委葉蔑諾夫·托克特,870人。
10、步兵第四團(安集海)。
11、通訊連(石河子)。
12、錫伯大隊,大隊長納爾巴諾夫,政委米爾提桑,170多人。
南線指揮部:
民族軍副總指揮伊斯哈克伯克兼任指揮官。下轄:
1、騎兵第一旅(昭蘇),伊斯哈克伯克兼任旅長。
2、騎兵第二旅(尤魯都斯),旅長努爾巴也夫,政委達卡也夫。
3、特克斯騎兵第一團(穆扎爾達坂),團長買吾列諾夫(柯爾克孜人)。
4、特克斯騎兵第二團(夏塔),諾阿比亞耶夫(柯爾克孜人)。
5、特克斯騎兵第三團(昭蘇),波爾格耶夫(塔塔爾)。
D、阿山地區:
獨立騎兵團,團長達列力汗。 
1949年8月編製
1949年8月,民族軍共有5個騎兵團和3個步兵團,另外還有一個獨立的騎兵營和大約500人的後勤人員,總兵力達到14020人。擁有各種步槍9088支,短槍184,輕機槍405,重機槍68,迫擊炮66,火炮12,高射炮7,擲彈筒55,手榴彈14480,戰馬5522,運輸馬匹521,馬車311,輕型坦克2,裝甲車1,飛機42(可以使用的有14架,6架轟炸機和8架戰鬥機),軍用車輛30。此時民族軍的總司令為伊斯哈克伯克,其編製大致如下: 
總指揮部(伊犁,編製3401人)
總指揮:鮑里諾夫(1946年6月22日,和談協議簽字,鮑里諾夫受命連夜返回蘇聯,接替他職務者為剛從南疆返回的伊斯哈克伯克)。
副總指揮:達力克汗。
參謀長:馬加諾夫
政委:卡塞諾夫(維吾爾族)
政治部主任:努爾山德洛夫(後來為曹達諾夫)
總指揮部直屬單位:
1、錫伯聯絡大隊,106人。
2、警衛連,280人,連長塞勒別烏·買提索夫。
3、後勤部,部長拉索洛夫(烏茲別克人)。
4、醫院,119人。
5、警備營,498人,營長瓦利諾夫。
6、後衛團,1359人,團長沙木薩克,參謀長巴吾開依,政委沙迪闊夫,政治部主任努爾塔約夫·阿吉。
7、軍事學校,校長努爾迪耶夫,副校長艾山·居努斯
各戰鬥團建制如下:
1、烏蘇步兵一團,駐紮烏蘇,團長馬爾庫甫·艾斯卡闊夫,參謀長拉瑪桑,政委卡依木·木沙,全團1837人。
2、伊寧步兵二團,駐紮安集海,團長阿依吐安,全團1989人。3、沙灣騎兵團,駐紮沙灣,團長葉蔑諾夫·買買提明,參謀長蓋瑪迪耶夫·買力克(塔塔爾族),政委拉克莫夫·阿不列孜,政治部主任卡依達爾,全團1108人。
4、和豐騎兵第二團,團長玉素甫汗·昆拜,副團長加爾各答·巴巴黎闊夫,參謀長沃斯帕諾夫·拉瑪桑。
5、炮兵大隊,駐紮安集海,大隊長阿斯哈提·帖畢波夫,參謀長索里坦·阿里,政委莫沙耶夫,政治部主任沙木沙克,全隊323人。
6、摩托車廠,廠長波爾比耶夫(俄羅斯族人),全廠216人。
7、烏蘇軍醫院,院長拉恰提·卡比約林(塔塔爾族),全院27人。
8、恰特騎兵一團,團長葉斯帖蔑斯·波拉里,該團為空後備團,負責戰時動員徵集新兵。
9、特克斯騎兵團,駐紮玉勒都斯,團長毛列諾夫(柯爾克孜),後來由艾里耶夫·哈密提接任,參謀長阿馬諾夫,政委庫爾巴諾夫,政治部主任馬木托夫·庫爾班,全團1037人。
10、迪化騎兵第三團,團長巴達里汗·蘇古爾巴耶夫,副團長艾山·居努斯,參謀長斯德闊夫·沙拉依丁,政治部主任艾波杜瓦利,全團1225人。
11、塔城騎兵第四團,團長斯塔丁闊夫(俄羅斯),參謀長努克索夫,政委巴勒喀什·巴甫洛夫,全團1315人。
北線軍事司令部
烏斯滿投靠國民黨政府後,三區政府在阿山建立了北線軍事司令部。指揮官為達力里汗·蘇古爾巴耶夫,其下屬單位包括:
1、承化衛戍第六大隊,大隊長卡斯莫夫·艾波拉卡提,參謀長努拉克買提。政委託克特,全隊296人。
2、醫院,院長阿卡提(塔塔爾),30人。
3、承化騎兵第三團。
4、和豐騎兵第二團。
5、塔城騎兵第四團。
6、蒙古騎兵營,營長葉兒迪,政委葉蔑諾夫·托克特,全營588人。

改編


民族軍與解放軍進疆部隊與瑪納斯河畔會師
民族軍與解放軍進疆部隊與瑪納斯河畔會師
新疆和平解放時期,三區民族軍派遣部隊開赴新疆各地迎接西北野戰軍的到來。
1949年12月20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民族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任命列斯肯為軍長,馬爾果夫為副軍長兼任參謀長,頓星云為政委、曹達諾夫為副政委,下轄兩個步兵師和兩個獨立騎兵團。

第5軍

軍長:法鐵依·伊凡諾維奇·列斯肯,政委:頓星雲
第13師:師長葉蔑諾夫·買買提明,政委馬洪山。駐紮喀什
37團駐紮阿克蘇,團長巴依扎闊夫·阿曼托爾,政委王剛真
38團駐紮喀什,團長馬木托夫·庫爾班
39團駐紮和田,團長艾波德列依木·沙木沙克,政委黃威。
第14師:師長依不拉依木·巴依,政委胡真。
40團駐紮烏魯木齊,團長約瑟夫·馬克蘇提江,政委董善生。
41團駐紮防城,團長艾列克桑克,政委張師峰。
42團駐紮伊寧,團長烏斯曼·拉瑪桑。
第43騎兵團,原民族軍承化騎兵團,又稱承化騎兵第一團,團長巴達里汗·蘇古爾巴耶夫。
第44騎兵團,又稱果子溝騎兵第二團,團長蘇發宏,政委崔寶成。
1950年春,第5軍開始投入大生產運動,同時派出一部兵力配合第6軍清剿土匪。
根據1950年9月五軍副軍長兼參謀長馬爾果夫的一個統計資料,當時五軍全軍中哈薩克族人6866人,維吾爾族人5567人,柯爾克孜族人206人,回族229人,漢族人92人,塔塔爾族人185人,俄羅斯族人487人,蒙古族人731人,達斡爾族人21人,錫伯族人159人,塔吉克族人8人,烏茲別克族人183人,共計14840人。

五軍撤銷

1950年2月,第五軍軍部兼伊犁軍區。1952年10月,伊梨軍區改編為伊犁軍分區,第五軍改兼伊犁軍分區。1955年1月,第五軍改編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軍區,該軍番號撤銷。第5軍除13師38團和14師40團保留外,其他部隊就地轉業。被保留的兩個團在1969年時在北疆地區野戰部隊序列負責北疆防務。

與蘇聯


三區民族軍到此終於成為歷史的一個名詞,但是民族軍留下的影響極其深遠,一些民族軍將領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軍官,其中馬爾果夫後來成為伊犁軍分區司令,曹達諾夫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蘇聯對三區的影響十分深遠,用鄧力群的話說就是沒有蘇聯的幫助,三區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彭國安則說的更為直接:“三區就是蘇聯打出來的”,三區革命與蘇聯的聯繫如此緊密,可以想像三區民族軍眾多官兵與蘇聯的關係,有未經證實的資料說在新疆和談成功之前,三區民族軍排以上幹部均為蘇軍派遣來的正規軍官。民族軍中也有大批蘇聯援助的武器裝備,根據錫伯族騎兵連成員在90年代的回憶錄中提到,新疆和談成功后,有正式的命令收回部隊中所有帶有俄文字元標示的武器,代以繳獲的國民黨武器。至於三區政府和蘇聯的關係自不必說,《張治中回憶錄》中講,就在和談協議簽字儀式上,蘇聯領事館領事儼然一個太上皇,當著張治中的面直接修改和談協議條款,從此可見一斑。
大批三區民族軍將領在三區革命成功后陸續返回蘇聯,如原民族軍總指揮鮑里若夫在新疆和談即將成功前返回;曾經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5軍軍長的列斯肯在第5軍番號被取消前返回,到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蘇聯策動三區邊民叛逃,原三區民族軍將領也隨之進入蘇聯,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和祖農·太也夫少將在給中央軍委打完報告后也出走蘇聯,後來移居土耳其。

主要將領


中將:
新疆民族軍中最高軍銜為中將)
1.波里諾夫中將俄羅斯族或塔塔爾族:
蘇聯歸化族。白俄出身。新疆民族軍首任司令,也是民族軍第一位中將。1946年6月返回蘇聯。
2.伊斯哈克拜克·木奴諾夫中將柯爾克孜族:
三區民族軍副總指揮,1946年6月繼波里諾夫為新疆民族軍總指揮。
少將:
達烈力汗·素古爾巴尤夫少將哈薩克族:
三區民族軍副總指揮、阿山專員。
民族軍(解放軍第五軍)將領
民族軍(解放軍第五軍)將領
賽福鼎·艾則孜,新疆阿圖什縣人,維吾爾族,在三區革命中任三區軍事法庭秘書、臨時政府教育廳廳長,三區革命聯合政府委員,新疆人民民主同盟《前進報》總編輯,人民民主同盟主席,第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3年11月24日6時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曹達諾夫·扎依爾,新疆伊犁人,維吾爾族,三區革命中任騎兵營參謀長、步兵第四團參謀長、民族軍政治部主任。建國後任解放軍第5軍副政委,新疆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新疆軍區副政委,烏魯木齊軍區副政委,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7年病逝於烏魯木齊。
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新疆伊寧人,維吾爾族人,在三區革命中任排長、民族軍指揮部科長、副參謀長、騎兵團長。建國後任解放軍師長兼南疆軍區副司令,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0年病逝於新疆。
祖農·太也夫,曾任民族軍副司令、新疆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具有中國、蘇聯雙重國籍,1962年出走蘇聯,后移居土耳其。1988年病逝。
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曾任新疆軍區副參謀長,具有中國、蘇聯雙重國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2年出走蘇聯,后移居土耳其。199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