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始建於1955年,是直屬於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中國最早成立的一所國家級研究中藥的專門機構,自1983年起被確認為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該所屠呦呦研究員由於在青蒿素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被授予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要圍繞“繼承整理研究中藥生產和應用”中關鍵性和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問題,為中醫臨床和中藥生產服務,研究中藥基本理論,構建了中藥理論、中藥產業關鍵技術、中藥創新藥物關鍵技術等中藥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中藥新葯研發的技術平台。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有職工400餘人;設有14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擁有2個二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

歷史沿革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大樓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大樓
1955年12月19日,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隨即設立中藥研究所,所名為中 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
1962年,所址從廣安門北線閣遷到東直門現址,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國家級中藥科研機構。
1983年,研究所被確認為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
2000年起,研究所開始與美國唐氏中醫藥研究基金會合作建立唐氏中藥研究中心。
200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改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所名隨之改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2007年6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成立澳門中心。
2019年11月12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科研條件


設施設備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擁有600兆核磁共振,LC-MS單四級桿質譜儀,TRAP-MS離子阱質譜儀,高內涵細胞分子影像儀,基因分析儀等一批高性能科研儀器,可用於開展中藥鑒定、製備工藝、生物技術、質量控制和藥理毒理等專業研究。

人員編製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有職工 400餘人,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1人,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6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5人。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
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景厚德、謝宗萬、王孝濤、高曉山、章育中、章榮烈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姜廷良、陳士林、葉祖光、肖永慶、王智民

科研部門

青蒿素研究中心
青蒿素研究中心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設 有14個研究中心,擁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中醫藥科研實驗室,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另有中藥安全評價中心(GLP)和中藥數據中心等2個科研創新部門。
研究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霧化吸入製劑研究中心、中藥理論與本草文獻研究中心、生葯研究中心、中藥炮製研究中心、中藥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生物力藥理學研究中心、整合中藥學研究中心、中藥質量標準研究中心、中藥製劑研究中心、中藥葯代動力學研究中心、中藥藥理研究中心、中藥注射劑安全性研究中心、中藥新葯研發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鑒定與安全性檢測評估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中醫藥科研實驗室:中藥製劑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生葯分子鑒定實驗室、中藥資源生態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藥安全性評價與風險管理重點研究室、“道地藥材生態遺傳”重點研究室、中藥過程式控制制技術重點研究室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重大基礎性研究計劃(973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大新葯創製、名老中醫學術傳承課題等251項,已獲科研成果獎261項,其中國家級獎19項;開發新葯32個,出版中醫藥著作196部;發表論文4620篇。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員由於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傑出貢獻,2011年被授予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2005-2014年重大科技獎勵
序號年度獎勵名稱等級項目名稱
12005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肉蓯蓉繁育研究
22005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防治SARS中藥的篩選
32005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珍稀頻危中藥資源調查及保護系統的建立—杜仲、肉蓯蓉保護生物學的研究
42005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藥巴布劑基質製備工藝
52005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藥材外源性有害物質安全限量的技術標準研究
62005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大鼠血栓形成與血瘀證病證和動物模型的研製
72006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7種中藥飲片炮製工藝和質量標準規範化研究
82006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桂枝湯苯丙烯類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92006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青蒿和青蒿素植物資源研究
102006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藥抗氧化活性新的評價方法研究
112006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基於中風病臨床診治的證熵方相關性研究
122006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種植物葯提取物TCM9968的組成及其醫藥應用
132006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防治SARS中藥的篩選
142006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基於現代空間分析技術的道地藥材區劃及資源監測
152006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肉蓯蓉繁育研究
162007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桂枝湯解熱作用的系統研究
172007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葉木通人工繁育研究
182007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四個解表/清熱方葯對TLRs受體及其信號元件的影響
192007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桂枝湯苯丙烯類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202008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珍稀瀕危常用中藥資源五種保護模式的研究
212008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藥抗氧化活性新的評價方法研究
222008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藥梔子飲片炮製原理研究
232008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基於“3S”技術的道地藥材生態評價體系的構建
242008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基於PK,PD的中藥復方及其優化組合的方法學研究
252008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藥炮製輔料醋和酒的規範化示範性研究
262008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藥抗病毒的分子機理研究
272008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川芎防風白芷方主成分組合研究
282008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不同給葯途徑的中藥復方水凝膠劑基質配方優選研究
292008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木通科木通資源調查及其質量評價研究
302009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
312009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基於PK/PD的中藥復方配伍及研究模式建立
322009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藥梔子飲片質量評價方法及科學原理研究
332009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風濕病情改善作用及機制研究
342009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桂皮醛和芍藥苷對細胞骨架β-actin表達及構型重建的影響
352009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道地藥材遺傳及環境機制研究
362010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一等獎《分子生藥學》
372010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一等獎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
382010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道地藥材研究模式及模型構建
392010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二等獎道地藥材的道地性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
402010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二等獎《植物名實圖校釋》
412010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藥寒熱屬性的現代科學內涵—與TRP通道蛋白相關性研究
422010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藥飲片用量標準研究
432010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桂皮醛和芍藥苷對細胞骨架β-actin表達及構型重建的影響
442010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走進<本草綱目>之門—中藥的發現》
452010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決明子飲片的炒制原理及其質量評價的科學內涵
462011美國拉斯克獎——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472011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
482011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關鍵問題研究
49201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藥飲片用量標準研究
502011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基於炎症反應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中藥藥效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512011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中藥寒熱屬性的現代科學內涵—與TRP通道蛋白相關性研究
52201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中藥巴布劑共性技術的適宜性研究
532011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復方中藥新型給葯系統的研究
542011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藥黏膜給葯原位凝膠製劑關鍵技術及技術適宜性評價體系研究
552011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文革”期間中草藥運動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
562011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基於系統建模的川芎成分組合與血管活性的關聯性研究
572011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582012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炮製改變大黃藥性的科學內涵變化規律研究
592012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基於生物力藥理學丹參組分活血化瘀機理研究
602012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關鍵問題研究
612012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基於抗氧化屬性的黃連對G6PD缺陷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影響作用
622012光華工程科技獎(第九屆青年獎)————
632013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藥胎毒的研究——黃連和小檗鹼對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影響和機制
642013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基於生物力藥理學丹參組分活血化瘀機理研究
652014中華中醫藥學會2014年度李時珍醫藥創新獎——中藥炮製與藥性相關性及其飲片質量評價模式
662014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基於整合藥理學策略的中藥成分群-體內過程-藥效活性的關聯性研究
672014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風濕病情改善作用及機理研究
682014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多種分離分析技術在中藥有效成分純化鑒定中的組合應用

學術刊物

期刊簡介圖片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以報道、介紹中醫藥方劑為主旨的專業性學術期刊。該刊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文摘》統計源期刊”。多次被評為“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據萬方數據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5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公布:2014年《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總被引頻次達到11791次,影響因子1.242,基金論文比例0.85,全年發表文章達1400餘篇,論文下載量達到40餘萬次。 
中國中藥雜誌》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藥學會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承辦的綜合性中藥學術期刊。該刊還被荷蘭愛思唯爾公司《斯高帕斯資料庫》(Scopus),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AP,BIOSISPreviews),俄羅斯《文摘雜誌》(AJ,AbstractsJournal,VINITI),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文摘》(CABI,CentreforAgricultureandBioscienceAbstracts),美國《國際藥學文摘》(IPA,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Abstracts),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PD,Ulrich'sPeriodicalsDirectory),《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JSTChina,JapanScience&TechnologyAgency(ChineseBibliographicDatabase)],《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系列文摘》(RSC,RoyalSocietyofChemistry),英國《全球健康》(GH,GlobalHealth),荷蘭《醫學文摘》(EM,ExceptaMedia),菲律賓《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WesternPacificRegionIndexMedicus)等14家權威性專業文摘或資料庫收錄。國內收錄: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錄。據中國知網(CNKI)“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公布:《中國中藥雜誌》目前總被引頻次達到17036,影響因子1.421,基金論文比例0.72,下載量達到39.69萬次。 
《家庭中醫藥》雜誌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辦的中醫藥科普月刊,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該刊曾榮獲第一屆(1995年)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三等獎和第二(1999年)、三屆(2007年)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二等獎,2003年、2007年連續兩次榮獲全國中醫藥科普先進集體獎。2008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全國優秀中醫健康俱樂部”稱號。 
家庭中醫藥
家庭中醫藥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17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和中藥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有7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擁有2個二級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及2個博士后流動站。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理學、分子生藥學(培育)、藥用植物學、中藥毒理學(培育)、中藥理論(培育)
北京市重點學科:中藥學
二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基礎
博士后流動站:中西醫結合基礎博士后流動站、中藥學博士后流動站

教學建設

●學生規模
截至2015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有在讀研究生87人,其中博士20人,碩士67人。
●導師數量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有博士生導師22名,碩士生導師13名。
●教學機構
根據2017年4月該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建立了中藥學教研室,成立有“中藥藥理學”“中藥化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分析”“神農本草經”共5個教研組,並對所內研究生開課。
●教學成果
2003-2014年研究生及導師獲獎情況
年度學位研究生導師獎項獲獎等級
2003博士李滄海姜廷良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
2004博士李嬈嬈原思通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
2005博士郭蘭萍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一等獎
2006博士崔光紅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博士郭健友姜廷良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二等獎
2007博士趙保勝姜廷良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一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李玉潔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一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王學勇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三等獎
碩士李麗肖永慶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2008博士郭蘭萍黃璐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特等獎
博士高偉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一等獎
博士董宇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林麗美王智民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二等獎
博士孫宇章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二等獎
碩士孫立亞楊華中國中醫科學院社會實踐獎學金無等級
博士潘國鳳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一等獎
——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導師——
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導師
姜廷良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導師
王智民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導師
2009博士李昶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潘國鳳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三等獎
碩士李桂柳肖永慶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碩士田能林娜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李麗肖永慶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二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三等獎
博士戴住波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三等獎
2010博士高偉黃璐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特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
博士翁小剛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碩士胡娟邵愛娟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碩士高進楊華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博士李麗肖永慶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二等獎
博士張衛張瑞賢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三等獎
博士劉春芳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三等獎
博士郭姍姍崔曉蘭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二等獎
碩士張彬曹軍、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社會實踐獎學金——
2011博士周潔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一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二等獎
博士王怡薇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碩士余盛賢楊濱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郭姍姍崔曉蘭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三等獎
博士唐仕歡黃璐琦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一等獎
博士李麗肖永慶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一等獎
博士張衛張瑞賢中國中醫科學院技創新獎學金二等獎
碩士孫文巢志茂中國中醫科學院社會實踐獎學金——
2012博士周潔黃璐琦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碩士張迎春楊洪軍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一等獎
————李慧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畢業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畢業生
博士張衛張瑞賢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二等獎
碩士李雨田張村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易艷梁愛華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三等獎
碩士王建露梁日欣中國中醫科學院社會實踐獎學金——
2013碩士吳旭邊寶林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一等獎
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畢業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
碩士李濤楊偉鵬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博士吳曉毅巢志茂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三等獎
碩士孫文巢志茂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生獎學金三等獎
博士王淳巢志茂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三等獎
碩士賀晶邊寶林中國中醫科學院社會實踐獎學金——
碩士申丹楊洪軍國家獎學金
碩士周喜丹王祝舉國家獎學金
——梁愛華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導師——
2014碩士申丹楊洪軍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一等獎
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畢業生——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畢業生
碩士姚藍張村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二等獎
博士鞏仔鵬朱曉新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學位論文三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優秀畢業生三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
博士吳曉毅巢志茂中國中醫科學院創新人才培養基金三等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
博士荊文光王智民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獎學金三等獎
碩士胡流芳譚餘慶中國中醫科學院社會實踐獎學金——
博士吳曉毅巢志茂國家獎學金
參考來源:

創新文化


形象標識

所徽
所徽
所徽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徽呈圓形,標誌中間是一個葫蘆,作為中國古代中醫的重要葯具,是“醫藥”的代名詞,又有“懸壺濟世”之意。葫蘆上下各有一個“半八卦”,顏色不同,意為“陰陽八卦”,代表著中醫傳統的理論學說。葫蘆兩旁有綠葉草藥相稱,再次彰顯了研究所的研究主旨和特色:中藥。所徽上方是研究所中文全稱,下方是英文簡稱。

精神理念

和合、唯實、卓著、濟人
和合,指和睦同心,研究所全體人員應團結一心,和睦共處,共同攜手,努力創新。
唯實,堅持實事求是,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
卓著,力爭上遊,追求卓越,要潛心研究,刻苦鑽研,成就不凡的事業。
濟人,扶危救難,善於助人,要以實用研究成果施救於人,堅持為人民服務。

機構領導


職務 姓名 
所長陳士林
黨委書記、副所長朱曉新
副所長邊寶林
紀委書記趙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