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將軍紀念館

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3A)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槐院路29號,是在楊虎城將軍故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楊虎城將軍故居又稱楊公館,建於一九三四年,佔地總面積1376平方米。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建築形式為關中典型的“四進式”建築。布局嚴謹,功能齊全,長幼有序,體現了中國傳統民居深邃的文化內涵。楊虎城將軍與母親孫一蓮、夫人張惠蘭、謝葆真及兒女都曾在此居住過。現屬於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3A旅遊景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簡介


綜述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
1983年11月26日,在楊虎城將軍誕辰九十周年之際,為了向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經蒲城縣人民政府批准,修繕了楊虎城舊居並正式成立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紀念館的建築形式為關中典型的四進式建築。佔地總面積為1376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為楊虎城將軍及其家人的居住地。正院格局為門廳,大廳女廳和后樓房,中間三個院落兩側皆有外廂房、內廂房多間;正院南北總長75米,寬10米,面積75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西院為偏院,為楊虎城將軍的花園及書房所在地。花園南北總長50米寬10米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8平方米。在楊母卧室東側以前還有一佔地126平方米的糧倉,后改為文物庫房及技防監控室。整個建築布局簡潔大方,反映出楊虎城將軍樸實無華的性格。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是以楊將軍故居為館址的紀念館,位於蒲城縣城東槐院巷中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民黨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紀念館,位於蒲城縣城東槐院巷,座北向南,分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西院為花園,佔地2畝,是楊虎城將軍故居,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3A旅遊景區。

主要展區

紀念館共設大小展室七個,分別為:
資料室;
楊虎城將軍生平展室;
楊虎城將軍卧室;
西安事變專題展覽;
珍貴文物展室;
蒲城愛國人士展室;
楊母卧室;
紀念館共設展室(7)個,分別為:
資料室;主要是將軍的子女及來賓參觀時留下的照片;
楊虎城將軍生平事迹展:主要通過照片展出楊虎城將軍愛國愛民,不斷追求真理的一生;
楊虎城將軍卧室;主要是將軍曾經使用過的傢具及三位夫人的照片;
西安事變專題展覽;主要是通過圖片配文字對西安事變進行系統的介紹;
珍貴文物展室:主要展出的是楊母六十大壽時的各級軍政要員、社會名流及將軍的親朋好友、部下所贈送的部分壽屏、壽聯等。
蒲城近現代愛國人士展室:這裡面是蒲城籍、為中華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奉獻自己一生的人,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人。
楊母卧室;主要展出將軍母親曾經使用過的傢具及一些照片。

建設歷史


楊將軍故居建於1934年,是一座傳統式的“民居宅院,整個建築古色古香,楊將軍與其母孫一蓮、夫人謝寶貞、張惠蘭均曾在此居住過,故居佔地面積1250平方米,座北朝南,分正偏兩院,正院格局為門廳,大廳女廳和后樓房,中間三個院落兩側皆有外廂房、內廂房多間;偏院為楊將軍的書房及花園等、整個建築、院落布局簡潔、渾然一體、青竹翠柏、鬱鬱蔥蔥,體現出楊虎城將軍樸實無華的品質和無比崇高的氣節。紀念館共設大小展室七個,分別展出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翔實地記錄了將軍一生的戰鬥歷程,另外,還有西安事變專題展覽以及將軍生前生活用具,作戰兵械等實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楊虎城與張學良兩位將軍西安事變前夕互贈互勉的條幅“勿忘國恥”“為國努力”。

接待遊客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從83年開放至今十餘年,海內外遊人絡繹不絕,接待人數已達百萬人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近年來,蒲城縣委、縣政府提出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確定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兩陵開發為重點”的戰略,圍繞旅遊搞規劃,圍繞旅遊搞道路制定了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決定,拓寬改造了東槐院巷道路,給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優惠政策,更是給發展楊虎城紀念館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充分挖掘楊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促進經濟發展將起到促進作用。我們擬在故居西偏院籌建一處楊將軍生平蠟像館,陳列面積800平方米;同時,楊將軍出生地孫鎮甘北故居和紀念館結構相似,修繕后也可以利用,從而和龍首壩旅遊區、水聖李儀祉故居、新修的蒲城電廠形成蒲城旅遊東線。

紀念館陳列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將軍,一九八三年,經蒲城縣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紀念館的建築形式,為關中典型的四進式,共分東西兩院,東院為正院,為楊虎城將軍及其家屬的居住地,西院為偏院,為楊虎城將軍的花園及書房所在地,整個建築布局簡潔大方,反映出楊虎城將軍樸實無華的性格。
紀念館共設大小展室七個,分別展出大量珍貴歷史圖片,翔實地記錄了楊虎城將軍一生的戰鬥歷程,另外,還有西安事變專題展覽以及楊虎城將軍的生活用具,作戰兵械以及楊母壽屏展覽,特別是楊虎城將軍與張學良將軍在發動事變前夕手書的條幅“勿忘國恥”、“為國努力”更加令人注目,使人不由得想起1936年冬那可歌可泣的一幕。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於1983年11月26日,在楊虎城將軍誕辰9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建館十多年,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接待人數百萬之眾,有中、省、市、縣領導,有楊將軍的部下、故舊官兵和親屬子女,更多是省內外廣大青年。楊虎城將軍紀念館已成為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建設


為了紀念楊虎城將軍及其誕辰九十周年,向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九八三年,中共蒲城縣委決定,將楊虎城在縣城的故居,改為楊虎城將軍紀念館,遷走林業局機關,撥了專款,進行整修粉刷,使其面貌煥然一新。整修過的故居正院,南北總長七十五米,寬十米,面積七百五十平方米,建築面積五百平方米。從門前到後院,有門廳、兩側外廂房、大廳、女廳(帶券棚)、兩側內廂房、后樓房。花園南北總長五十米貯藏十米,面積五百平方米,建築面積二百五十八平方米。有門房、花園、書房、兩側廈房和後上房。東西兩院都是公元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二日(古歷)開始修建,十月底以後完工的,均系關中地區民間傳統式土磚木結構,花窗格門,製作精良,浮雕講究,油漆光滑,色澤明快,秀而不俗。另外,正院的東北角通向牆外,還有南北長二十一米,寬六米,面積為一百二十六平方米蓋有三間廈子伙房(現北半截為空院)。原為平板房,房下箍有石囤。正院的對面,馬路南邊,座南面北,原為楊故居的馬房。
楊虎城將軍紀念館一九五七年已賣給私人,其建築情況改組較大,未作考查。同時,還展出楊虎城將軍生平事迹照片和連環畫一套,介紹了楊虎城將軍的一生和他的戰鬥歷程。從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起,開始對外開放,前來參觀的幹部、群眾、學生、遊客絡繹不絕,達三萬人之多。他們對楊虎城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敬仰和欽佩,作了高度的評價和讚揚,題詩留言,要“揮淚繼承先烈志,誓將遺願化宏圖”,為祖國統一大業,為四化貢獻終身。

紀念館沿革


1934年舊居建成;
1957年曾賣與私人;
1983年11月26日,在楊虎城將軍誕辰9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1997年被中共陝西省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0年被共青團陝西省委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2009年被國家四部委公布為全國第二批免費開放單位。
1983年7月15日,被蒲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9月24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蒲城縣楊虎城將軍紀念館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止園
止園
止園,原為楊虎城將軍的別墅,又稱楊虎城公館。80年代初改為楊虎城將軍紀念館,1983年楊將軍誕生90止園周年時正式對外開放,並由中國國務院列為中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一座比較樸素的別墅式樓房。
這裡最初楊虎城將軍取名“紫園”,有紫氣東來之意,當時楊虎城正直膠東、豫東凱旋。後來為避免蔣介石猜疑,改名為“止園”取“止戈為武”的第一個字,有“停止內戰,團結抗日”“止乎於此,別無政治野心”之意。止園是事變前夜(1936年12月11日)張楊二人秘密碰頭的地方。那晚,因蔣介石再次拒絕張楊二人的苦諫,絕不停止內戰,還準備在第二天發布第六次“圍剿”中共紅軍的命令。張學良當晚接到消息,他知道情勢危急,於是連夜趕到止園與楊虎城緊急磋商,兩人決定馬上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止園緊急磋商后,兩人分頭召集高級軍官開會,宣布行動計劃及進行軍事部署。幾個小時后,震動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了。止園可說是這場事變的策源地。

人物介紹


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將軍,幼名長久,曾用名忠,號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於蒲城縣孫鎮甘北村一戶農民家裡,早年投身舊民主革命,是陝西靖國軍主力,先後任師長、軍長、陝西省主席、國民黨五中全會中央常委。1936年12月12日與張學良將軍聯合發動“西安事變”,促進抗日,后被蔣介石殘殺於重慶,終年五十六歲。東西兩院都是公元1934年3月12日(古歷)開始修建,10月底以後完工,均系關中地區民間傳統木式結構,花窗格門,製作精良,浮雕講究,油漆光滑,色澤明快,秀而不俗。現在故居收藏的有楊虎城將軍生前用過的部分桌、椅、床、櫃等傢具和楊虎城母親孫老太太六十大壽時親朋贈送的部分禮品九十多件。同時還展出楊虎城將軍生平事迹照片和連環畫一套,介紹了楊虎城將軍的一生和他的戰鬥經歷。
楊虎城將軍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於陝西蒲城縣孫鎮甘北村一戶農民家裡。父親楊懷福,母親孫一蓮,以農業為主,家境貧寒。他僅讀過兩年私塾,便為人傭工。一九0八年,楊父懷福被清政府絞殺於西安,使楊更加仇視清廷,他便聯絡貧苦農民,抗禦暴政。一九一一年,他投身於辛亥革命運動,一九一七年,參加陝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后又參加國民軍。一九二四年參加國民黨,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先後擔任師長、軍長、十七路軍總指揮、陝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綜觀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討袁護法,轉戰關中,堅守西安,出師北伐,回陝主政,被迫內戰,直到呼籲抗戰,張楊合作,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史料


“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提議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1926年春,匪首劉鎮華在吳佩孚,張作霖的支持下,糾集10萬人進攻西安,劉鎮華圍城8個月之久,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率全城軍民堅守,后馮玉祥將軍率軍入陝,西安之圍被解,時稱"二虎守長安"。
“檀自新兵變”
在楊虎城將軍舊居,在1937年2月3日曾發生過一起鮮為人知的兵變“檀自新兵變”。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背信棄義,扣留了送他回南京的張學良將軍,同時他又重金收買了東北軍騎兵師駐蒲城的第十師師長檀自新。一九三七年二月三日,檀自新公開叛變,設計扣押了楊虎城將軍駐紮在蒲城的許多重要官員,同時出兵包圍了楊公館,將將軍的母親孫一蓮及其家人軟禁,現在紀念館牆上還留有當時的兩個彈孔。
檀自新軟禁楊母后,妄圖以楊母為人質,迫使楊將軍放棄抗日的主張,扭轉槍口重新對準共產黨員,將軍當即識破其陰險陰謀,冒著母親隨時被叛軍殺害的危險,毅然堅持救國主張,與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共同處理西安事變后的遺留問題,后經東北軍騎師駐西安辦事處主任楊大實(楊與檀乃是同鄉)從中周旋才使楊母脫離危險。
“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1932年秋,國民黨中央通過了于右任、戴季陶等人提出的方案,成立了"籌備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后更名為"建設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委任於右任、張繼、戴季陶3人為常務委員。1933年元月開始,于右任、楊虎城等親自踏勘地形,反覆論證,選擇武功縣西原周人始祖后稷教稼之區為校址。1934年4月20日,在武功張家崗校址舉行學校大樓奠基典禮。在學校籌建過程中,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和陝西省水利專科班相繼併入,學校內部附設高級農業技術學校。1938年6月,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河南大學農學院畜牧系與該校合併,組建為國立西北農學院。1979年10月,西北農學院林學系遷出,擴建為西北林學院。1985年經農牧漁業部批准,西北農學院更名為西北農業大學。1999年9月11日,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陝西省農業科學院、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陝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個教學、科研單位合併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現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現為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堯山中學”
堯山中學是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1934年創辦,是陝西省首批確定的十所重點中學之一。學校現佔地158畝,建築面積45000平方米,教師340人,學生3600餘人。1985年被確定為19所省級重點中學,2004年被認定為陝西省標準化高中,2012年被陝西省教育廳命名為陝西省示範高中,是蒲城縣唯一一所省示範高中。
“勿幕圖書館”
1934年,楊虎城本著"教育救國"的宗旨,自己出資創辦堯山中學時以家鄉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元老,被孫中山譽之為"西北革命支柱"的井勿幕之名命名修建"勿幕圖書館",以激勵學生。館樓座北朝南,主樓三層,高十四米,呈飛機型,為蒲城第一座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化建築物,該樓佔地約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43平方米。
“八惠工程”:關中地區連年乾旱,農民顆粒無收,饑民遍地,楊虎城將軍面對這種百廢待興的局面,認識到要振興經濟,發展農業,離不開水利建設。於是委任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儀祉(蒲城馬湖富原人)為省建設局局長,著手修建關中“八惠工程”。先後修建了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另五惠規劃藍圖已製成,因將軍的免職而未能實現,但已建成的涇惠、洛惠、渭惠水利工程,設計精良,建造堅固,至今仍造福於關中人民,其灌溉面積達三百萬畝。

參觀須知


地理位置:陝西省蒲城縣槐院路29號。
門票信息:免門票
開放時間:9:00-17:00
交通線路:乘坐104路公交至蒲城縣政府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