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戎鄉
甲戎鄉
距縣城29公里,北鄰好花紅鄉,南抵斷杉鎮,東與抵麻鄉相鄰,西靠蘆山鎮。“101”省道由北向南貫穿境內,是貴州省南下的第二條必經通道,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總面積98.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24個自然村寨,100個村民小組,3116戶14624人(人口密度15人/平方公里),其中農業人口14384人,佔98.3%,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佔64.4%,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35.6%,全鄉總耕地面積10445畝,其中田4007畝,土6338畝。
甲戎鄉
1930年置甲戎鎮。
1941年置甲戎鄉。
1953年析設水源、甲戎、拉林3鄉。
1958年撤鄉併入五星公社。
1963年析建甲戎、拉林(董朗)、水源3公社。
1984年社改鄉。
1991年合併置甲戎鄉。
甲戎鄉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
(1)自然資源:
甲戎鄉
甲戎鄉
③水資源:漣江流域由北向南橫穿境內,黃花塘水電站裝機容量400萬千瓦。
④特色產業資源:河壩村天然楊梅口感好、品質優,加之該村的土質較合適楊梅的生長。目前,全村有天然楊梅 1800餘顆,產業規模初具形式,吉安村核桃種植歷史悠久,村內老古核桃樹比比皆是。該村的群眾在核桃的栽種,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⑦自然風景區旅遊資源:主要有以清澈透亮河水,險峻秀麗的峪谷為主體的青河風光,千姿百態的枇杷石林,風情濃郁的青藤水頭布依山寨,以奇、美、險、峻、神取勝的翁金天坑等,令人流連忘返。
(2)勞動力資源:全鄉總勞動力共9153人,其中直接從事農業生產達6570人,佔71.7%,該鄉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規模小,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大都是外出務工勞動,據統計,2006年長期外出務工人數達2580人,佔28.2%。
2007年全鄉糧食總產量達5605噸,較往年增長103噸,增長1.87%,其中:夏糧總產量達1249噸,比2006年增長21噸,增長1.71%;大牲畜年未存欄數達4580頭,生豬年未存欄數達11290頭,增長1.8%;鞏固完善退耕還林2280.88畝,宜林荒山造林2000畝;2007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41元,人均增收388元,創歷史以來的最高增幅,人均佔有食糧達376公斤;完成鄉級財政收入13591元,完成任務數的453.05%;地方財政收入165251元,完成任務數的110.17%;%;國稅收入完成132229元,完成任務數的101.71%;2006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29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71萬元,農業總產值4122萬元。
教育衛生事業有一定的發展,全鄉有小學8所,中學1所,教師73人,學生2130人,適齡兒童入學達99%以上;有鄉級衛生院1所,醫生8人,床位4個,有村級衛生室6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穩步推進,群眾參合率達90%以上;全鄉有遠程教育站點9 個,其中1級模式2個,2級模式6個,3級模式1個,2009年共培訓全鄉農村黨員、幹部、群眾共計9000多人次。
1、天然楊梅:在河壩村的董谷、河壩、中寨以及水源村的壩賴、歪刀一帶盛產天然楊梅,面積達700餘畝,產量達500餘噸,由於屬天然生長,沒有用有機化肥給予施肥,其果水分充足,肉質多,口感非常好,具有味美質優的特點,每逢楊梅成熟的季節,大量的遊客和客商慕名而來,紛紛搶購,非常受消費者的青睞。
2、核桃:核桃是該鄉吉安村和龍上村一項傳統產業,特別是吉安村尤為突出,種植面積達80餘畝,產量達7噸多,其生產的果質肉質較多,皮較薄,品質好,營養價值高,是一種典型的無公害綠色食品。
該景點與天坑緊緊相連,此處湖光山色,自成風韻,更有飛瀑流泉,奇洞怪石和蔥鬱森林,因而使景色更加旖旎。有神秘莫測被當地人成為“龍洞”、“仙人洞”的溶洞。水源河源頭的對面山腳下有一個穿山而過的溶洞,洞中發現有遠古時代的磚頭、灶台、器皿、農具,古人居住過的痕迹非常明顯,據有關專家推測,其產生的年代應該在公元前,極具考古價值。
該景點位於甲戎鄉北部,距101省道 5公里。翁金天坑形如一個巨型的大漏斗,最大直徑約為220米,垂直深度約為130米,垂直坡度約為70度,坑口約2000平方米。這裡是一個集科考、探險、訪幽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