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囿秋風
南囿秋風
南囿秋風是明清時代的“燕京十景”之一。南囿,說的是位於北京城南的南苑,又叫南海子。據《大明一統志》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泊,內有按鷹台。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
南囿的規模形成於明初永樂年間。囿,指有圍牆的院子,按鷹台說明這裡是放鷹狩獵之處,所以當時作為皇家獵苑的南苑外圍修有圍牆,一可以防止苑內的野獸逸出,二來防止一般百姓進入獵苑,以此地作為皇家的獨享。
北海子是今天的后海積水潭一帶,與之齊名的南海子卻對今人有些陌生。北京城南本就被認作是偏僻之壤,比不得西北的風水寶地,如今更不會知道已是國家級開發區的這裡還藏有一塊不小的濕地。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節,從詩賦中可知,每到秋季,金風來時,南苑秋水長天,鹿雉出沒,晴雲碧樹,紅果黃葉,鳶飛魚躍,猿啼鶴唳,可與雲夢、上林相媲美,風光自是別有情趣。明代大學士李東陽的《南苑秋風》詩寫道:“秋隨萬馬嘶空至,曉送千騎拂地來。落雁遠驚雲外浦,飛鷹欲下水邊台。”所以,南囿秋風,成了燕京著名景緻之一。
今日,從北京南三環成壽寺開車出發,經小紅門進入亦庄開發區,再向南大約十分鐘,就到了當年的南囿。如今這裡叫作“南海子公園”,公園中間是麋鹿苑,是放養保護麋鹿的地方。說起麋鹿,就是大家俗稱的“四不象”,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特產動物。這種動物角如鹿,臉如馬,蹄如牛,尾如驢。《詩經·靈台》中有:“王在靈囿,麀鹿攸伏”的句子,可見早在春秋時期,麋鹿就出現在皇家園林之中。我想,秦時趙高讓群臣“指鹿為馬”的大概就是麋鹿了。麋鹿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地位很重要,鹿體形雖然龐大,但是性情溫順,中國的麋鹿與中國的芸芸百姓有很多性格相似之處,所以鹿就經常被指代為天下蒼生,《史記》中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淮南子》中說:“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為之麋沸蟻動。”因此,歷代王朝將麋鹿圈養在皇家園林之中,天子有鹿,以作為無上皇權的象徵。當皇權敗沒時,則會引發群雄逐鹿的亂世。就象每個亂世都是百姓的災難一樣,亂世的麋鹿也有了滅頂的不幸。
南囿養麋鹿始於明代,清代定鼎中原后順理成章接管了這象徵皇權的鹿圈。勃興於白山黑水間的游牧民族女真人來到農耕的中原,始終不忘騎射狩獵的先代時光,因此南苑也就成了皇家經常光臨之處,有清一代多次狩獵、閱兵於此。大約光緒年間,一位英國人偶然參觀南苑見到了麋鹿這種歐洲沒有的奇怪動物,大為驚異,於是想方設法買通了看守南苑的太監,從園中偷出幾隻麋鹿並私運回英國。幾年後的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皇家園林南苑也如同圓明園的命運一般,逃不出強盜的魔爪,遭到大肆劫掠。帝國的慘劇也淪落到皇家園林中的野獸,被殺的殺,逃的逃,而時年逢京師大飢荒,逃出的麋鹿又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原本數量眾多的南苑麋鹿,也就此在中國滅絕,被英國人偷運回國的那些麋鹿反倒成了幸運兒得以生存繁衍。直至1985年,英國將10幾隻麋鹿贈送給中國政府,北京市特地在南苑原址進行重建,來保護這近百年後重回故里的朋友。這就是現在的麋鹿苑。經過數年的培育,苑中的麋鹿已恢復到130隻。
進入麋鹿苑,走在林間的鵝卵石小徑上,路邊經常會跳出一兩隻小鹿,而孔雀和大雁則在草地中閑庭信步,水中則有黑天鵝和綠頭鴨在波光中徜徉。也許是幸運的被人遺忘了吧,在繁華吵鬧的都市邊緣,這裡確實是一片凈土,依稀可以找到當年燕京勝景的痕迹。作為皇家園林,從前這裡是普通百姓的禁地,現在多少可以在從鑾的文人詞臣的墨跡中了解南囿。納蘭性德多次隨從皇帝來南苑,寫下多首詠南苑的詩詞。“宮花半落雨初停,早是新涼徹畫屏。憑君莫作煙波夢,曾是煙波夢早朝。”——〈南苑雜詠〉“分弓列戟四門開,游豫長陪萬乘來。七十二橋天漢上,彩虹飛下晾鷹台。”——〈南海子〉“相風微動九門開,南陌離宮萬柳栽。草色橫粘下馬泊,水光平占晾鷹台。錦韉欲射波間去,玉輦疑從島上回。自是軟紅驚十丈,天教到此洗塵埃。”——〈南海子之二〉。容若兄詩中的七十二紅橋,現在園中已經重建,上面幾首詩都已經被題刻在橋欄之上。而且詩中提及的觀鹿與放鷹,園內也還保留著觀鹿台與曬鷹台。說起放鷹,是明清兩代皇家狩獵的重要手段,其中最著名的獵鷹名喚“海東青”。此鷹產於遼東,與貂皮、人蔘、大東珠同為明代建州女真向朝廷進貢的貢品。因此,南苑中放養著為數不少的海東青。可是不久以後,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就取明朝而代之成為南海子的新主人。另外,南海子還發生了一件頗為重要的事件,成為明亡清興過程中不得不提的關鍵——皇太極在南海子使用反間計,使崇禎皇帝錯殺了名將袁崇煥。
話說袁崇煥鎮守遼東,其布置的寧錦防線堅不可摧,成為后金鐵騎南下難以逾越的屏障,就連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也於此受挫,抱撼而亡。於是皇太極只能避開遼東,取道蒙古,破長城迂迴千里奔襲明朝,犯京師。當時,袁崇煥帥關寧人馬火速從寧遠趕來勤王,與皇太極的八旗鐵騎血戰於今天的廣渠門外。皇太極進攻受挫后,退軍屯於城南的南海子。此時,天下勤王人馬在袁崇煥的節制下紛紛向南海子集結,形勢對后金十分不利,袁崇煥成為皇太極的心腹大患。后金行軍打仗的知識往往都是采自〈三國演義〉之中,皇太極當下想到了群英會蔣干中計的故事。先是,后金佔領南海子時俘虜了附近提督馬房的明朝太監,就監押在南海子中。皇太極派人晚上故意在關押太監的帳篷外私語,又使聲音故意能讓太監聽到。大致的意思就是皇太極已和袁崇煥達成秘議,袁崇煥當內應來襲取京城。然後故意裝作看管不嚴,使太監逃出南海子。兩個偷聽到驚天秘密的太監趕忙逃回京城,向崇禎皇帝報告。兵臨城下的崇禎此時已經是驚弓之鳥,不加辨別就立刻逮捕了督師袁崇煥,不久后又寸桀於菜市口。據說當時京城百姓不明真相,都以為袁崇煥是內奸引來了金兵,在行刑時紛紛買剮下來的肉吃,來解心頭之恨。就這樣,皇太極的反間計輕易得手,使剛愎自用的崇禎帝中計而自毀長城,盲目的百姓也跟隨上當,釀成了千古奇冤。可憐袁崇煥臨刑之前還嘆道:“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反間計成功后,勤王兵馬大亂,被后金一一擊潰,皇太極說:取城中痴兒易如反掌。袁崇煥冤案於近百年後乾隆時期才真相大白,使1630年這天大冤案得到昭雪。還要提到的是,307年之後,1937年南海子附近又發生了抵抗敵人入侵的戰鬥,一位叫趙登禹的將軍在南苑抗擊日寇,壯烈殉國,時年39歲。與袁崇煥身後不同的是,趙將軍被時人後人永遠紀念,今天北京城內還有一條馬路被命名為趙登禹路。南苑見證了袁崇煥與趙登禹奮勇保衛家國,而兩位將軍的英烈也為原本旖旎的“南囿秋風”平添了幾份凝重與剛毅之美。
從喧嘩的南城走進秋風中的南苑,有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感覺。在這裡的秋風,會讓人意氣清爽,找到都市裡久違的自然之感。誰可知道,以前,南海子卻曾經是冷宮的性質,是失落人的歸宿。明代那位喜好武功的正德皇帝曾經在南海子組建由太監組成的“凈軍”,自己親自作總兵官操練人馬,甚至想帶這軍隊出征。泰昌與天啟皇帝時期有位叫王安的太監,是當時司禮監秉筆太監,一時位高權重,難得的是王安與外廷東林人士關係不錯,較有正義感,在三大案中支持東林黨,使天啟初年一時政治為之一振。可是這王安後來被魏忠賢所排擠,被矯詔發配到南海子充凈軍。到了明朝末期,南海子已經有幾萬人了。年老的宮女和失勢的太監往往被發配到此守園,從此冷冷清清了落殘生,這裡的秋風會讓他們產生何等感受,恐怕是凄凄慘慘,更感嘆世態炎涼吧。南囿秋風在失意者的眼裡,無論如何也是更加催人斷腸了。所以南囿秋風就被排除在燕京八景之外,再加上南苑這邊城裡人來得較少,所以南海子此處現在反而成了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數量在不斷增加,特別是重歸故里的麋鹿,應該會對南海子此景此境並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