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門外大街

北京西城區西北部的街道

廣安門外大街位於西城區西北部。東起廣安門立交橋,西至馬連道北路。因位於廣安門外得名。

歷史


廣安門俗稱彰義門、彰儀門。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外城時,其西側正門為廣寧門。清時為避道光皇帝旻寧名字改為廣安門。民國二十年(1931)拆掉瓮城,1954年拆城樓,七八十年代拆完城牆。大街所批範圍發生著變化。1949年廣外大街指廣安門至甘石橋一段。1965年指今天的範圍。此街遼代稱檀州街。金代稱彰義門大街,明代稱廣寧門大街。清代後期稱廣安門外大街。1993年大街加寬,由原來寬十四米拓到七十米。又建鐵路箱涵、手帕口橋、兩座人行過街橋。1993年5月24日正式通車。此街原為土路。清雍正九年(1731)特修建石道,是南城惟一的石道。“乾隆丁丑十月勒所司重修石道以利行者,至庚辰七月乃竣。”共修三年。民國時馮玉祥進京,在石道上加土修路。日偽時期修成混凝土路面。解放后成為瀝青和水泥路面。1993年大街加寬后直通京石公路。

附近情況


此街東段北側有馬神廟。八十五號為山西平水義園。其前有三個院子,後為義園。後院有水泥石柱燈。上面書“廣安汛”三字。往西有三晉廟,為山西省沁州、興縣汾陽等處人士為迎送山西客人落腳地方。往西二面六十一號為三藐庵舊址,林則徐住過。庵內三百年古槐仍根深葉茂。再西二百七十五號為普濟堂遺址,系清代早年撫恤孤老貧民的單位。有康熙雍正、乾隆碑刻。附近的甘石橋相傳有三條大石大雨從未淹過,故得甘石橋稱呼。再西原為北京特殊鋼公司南區,后合併為首鋼。再西臨近西客站。廣安門外大街南側,東起原白菜灣一巷北口外大槐樹中有廟,為北京最小的廟宇,但香火很盛。往西為南馬神廟,再西為達官營,再西有蓮花河。往西有三義庵,建於清康熙年間(1677),後為三義村,現為三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