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蛙
兩眼間有V字形斑的小型蛙類
廣泛分佈於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在中國分佈於秦嶺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海拔2000米的山區也有分佈。最習見,數量多。國外分佈:孟加拉國、汶萊、柬埔寨、中國、澳門、台灣、香港、印度、印尼、日本(本州西部、四國和九州和沖繩,並被引入至対馬島和壹岐島)、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菲律賓,也可能產於不丹。
中國大陸的分佈在河北、山東、西藏、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
澤蛙
外形似虎紋蛙而體形小,體長50~55毫米。趾間半蹼。吻部較尖,上下唇有6~8條黑縱紋;兩眼間有“V”字形斑,肩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還有寬窄不一的青綠色或淺黃色脊線紋。背麵灰橄欖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雜以赭紅、深綠色斑;無背側褶,有許多分散排列、長短不一的縱膚棱。雄蛙有灰黑色單咽下外聲囊,鳴聲響亮,生活在稻田、沼澤、菜園附近。體長40~55毫米左右,雄蛙略小;頭長寬相等;吻端尖圓,吻棱圓;鼻孔距吻較距眼略近,眼間距窄,為上眼臉寬1/2;鼓膜為眼徑的2/3;犁骨齒兩團,向後集中而不相遇。指趾端鈍尖;第一指發達,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及掌突發達。後肢較短,脛跗關節前達眼部附近,左右跟部稍重疊;趾間的蹼約達2/3;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內蹠突窄長,有時與跗褶相連,外蹠突小,有時與第五趾之蹠褶相連。背面的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之長短縱膚褶,而無背側褶;體側多為圓形疣,後肢背面也有小疣;頭部兩上眼瞼後方有一窄的橫膚溝;顳褶明顯;腹麵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面為棕灰色或灰棕橄欖綠色,有時雜以赫紅色,深棕色斑紋頗顯菩;上下唇緣有六至八條明顯的縱紋;兩眼之間有橫斑,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形斑,斷續情況不一;兩側斑紋的凹入部分適與肩部淺色點相對;背後端有∨字形紋或短橫紋;少數標本背部正中有淺色寬窄不一的脊線;四肢有橫紋;雄性咽部黑色,其餘為白色。雄性體略小,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黑色。蝌蚪體肥,後肢5毫米時,全長34毫米,尾長為體長的兩倍;尾較細弱,尾端尖圓;蝌蚪橄欖綠色上有棕赫麻點,沿著尾鰭的上緣有若干顯著的短黑樓斑,腹面無斑紋;口小、唇齒式1:1~1/Ⅲ;角質頜不強,唇乳突在口角兩側延至下唇兩側,而下唇中部乳突則缺如。
澤蛙的全身骨骼 分為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除頭部的蝶篩骨、副蝶骨、脊柱的椎體以及胸部的胸骨外, 其餘各骨塊都是兩側對稱的結構。
我國產澤蛙(Rana limnocharis) 的蝶篩骨結構特別, 與已報道的粗皮蛙(R.rugosa) 很不相同;第8 椎體雙凹型, 屬參差型椎體;左上喙骨在中央區部分重疊在右上喙骨之外邊緣上, 顯示為不完全的固胸型, 肩胸骨基部分叉;兩性成體的掌、指以及、趾各關節下瘤的皮下均有一遊離的小骨塊, 但1 齡幼體在該位處則缺如, 目前尚未見到有關此小骨塊的資料。
在高緯度地區,秋季開始冬眠,4月出蜇后產卵,產卵期可延至9月份。在南方,1隻雌蛙年產 2~3批卵。卵大都產於水層較淺的靜水域中,一般沉入水底。在產卵時,抱對的雌雄澤蛙先將頭部潛入水中,僅肛部露於水面。排出20~70枚卵以後,雄蛙用足猛然將卵蹬離肛部。這樣的產卵動作一般連續6~7次。卵小,卵徑約1毫米。蝌蚪背面橄欖綠色,有棕褐色麻點,尾細弱,末端尖細,尾鰭上下緣有若干黑色短橫斑。卵和蝌蚪適應能力強,水溫40℃時仍能正常發育,且速度很快。一般35~45天完成變態,有的在3周內完成。
澤蛙
5~7月產卵,卵徑約1mm。
澤蛙主要以有害昆蟲為食,因而對消滅農田害蟲起積極作用。但有時也捕食少量有益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