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
獲得具有影響力獎項的女演員的美稱
影后,是對憑藉精湛演技在權威電影節或電影獎項(如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華語五大電影獎等)中榮獲“最佳女演員獎”或“最佳女主角獎”的優秀女演員的美稱。
國際影后包括戛納影后、柏林影后、威尼斯影后、奧斯卡影后、金球影后等;國內影后包括金像影后、金馬影后、金雞影后、百花影后、華表影后等。
此外,由於權威電影節或電影獎項一般具有提名或入圍機制,在同一屆中誕生的兩位影后被稱為“雙黃影后”,僅獲得提名或入圍而未獲獎的女演員被稱為“准影后”。
中國內地的三大電影節為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另外中國內地較權威的電影獎項還有中國電影華表獎和中國電影童牛獎。此外,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電影金馬獎與中國內地的金雞百花獎並稱華語電影的三大最高獎,其權威性備受華語電影人重視。
國際權威電影節或電影獎項(如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奧斯卡金像獎等)頒發的“最佳女演員獎”或“最佳女主角獎”的獲獎者是具有傑出藝術貢獻和頂尖藝術成就的“影后”。
國內權威電影節或電影獎項(如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等)頒發的“最佳女演員獎”或“最佳女主角獎”的獲獎者是獲得專業認可、藝術肯定的“影后”。
現在還指剛進入公司寫字樓的員工長期從事影印工作--“影印天后”。
金像獎座
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屆影后:
獲獎時間 | 獲獎名單 | 獲獎時間 | 獲獎名單 |
1982年第一屆 | 《長輩》 | 1983年第二屆 | 林碧琪《靚妹仔》 |
1984年第三屆 | 《表錯七日情》 | 1985年第四屆 | 斯琴高娃《似水流年》 |
1986年第五屆 | 王小鳳《錯點鴛鴦》 | 1987年第六屆 | 張艾嘉《最愛》 |
1988年第七屆 | 蕭芳芳《不是冤家不聚頭》 | 1989年第八屆 | 張曼玉《不脫襪的人》 |
1990年第九屆 | 梅艷芳《胭脂扣》 | 1991年第十屆 | 鄭裕玲《表姐,你好》 |
1992年第十一屆 | 葉童《婚姻勿語》 | 1993年第十二屆 | 張曼玉《阮玲玉》 |
1994年第十三屆 | 《新不了情》 | 1995年第十四屆 | 袁詠儀《金枝玉葉》 |
1996年第十五屆 | 蕭芳芳《女人四十》 | 1997年第十六屆 | 張曼玉《甜蜜蜜》 |
1998年第十七屆 | 張曼玉《宋家皇朝》 | 1999年第十八屆 | 吳君如《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 |
2000年第十九屆 | 羅蘭《爆裂刑警》 | 2001年第二十屆 | 張曼玉《花樣年華》 |
2002年第二十一屆 | 張艾嘉《地久天長》 | 2003年第二十二屆 | 李心潔《見鬼》 |
2004年第二十三屆 | 張柏芝《忘不了》 | 2005年第二十四屆 | 章子怡《2046》 |
2006年第二十五屆 | 周迅《如果。愛》 | 2007年第二十六屆 | 鞏俐《滿城盡帶黃金甲》 |
2008年第二十七屆 | 斯琴高娃《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 2009年第二十八屆 |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
2010年第二十九屆 | 惠英紅《心魔》 | 2011年第三十屆 | 劉嘉玲《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
2012年第三十一屆 | 葉德嫻《桃姐》 | 2013年第三十二屆 | 楊千嬅《春嬌與志明》 |
2014年第三十三屆 | 章子怡《一代宗師》 | 2015年第三十四屆 | 趙薇《親愛的》 |
2016年第三十五屆 | 春夏《踏血尋梅》 |
由於早期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並未設置類似音像製品競賽獎勵,金馬獎成為華人區最受注目的電影盛會之一。直至今日,金馬獎的頒發仍對華人電影具有指標性意義,特別是在藝術
性電影方面。而港台電影界知名導演與演員,仍相當重視金馬獎的競賽;這從其發獎名單中仍可窺知。許多國際級導演及明星曾受邀擔任頒獎,包括伊麗莎白泰勒、亞蘭德倫、羅勃懷斯、查理士布朗遜、雪歌妮薇佛、江角真紀子、宮澤里惠。
台灣電影金馬獎歷屆影后:
獲獎時間 | 獲獎名單 | 獲獎時間 | 獲獎名單 |
第1屆 | 尤敏《星星月亮太陽》 | 第2屆 | 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 |
第3屆 | 李麗華《故都春夢》 | 第4屆 | 歸亞蕾《煙雨蒙蒙》 |
第5屆 | 江青《幾度夕陽紅》 | 第6屆 | 凌波《烽火萬里情》 |
第7屆 | 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 第8屆 | 歸亞蕾《家在台北》 |
第9屆 | 盧燕《董夫人》 | 第10屆 | 翁倩玉《真假千金》 |
第11屆 | 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 | 第12屆 | 盧燕《傾國傾城》 |
第13屆 | 徐楓《刺客》 | 第14屆 | 陳秋霞《秋霞》 |
第15屆 | 恬妞《蒂蒂日記》 | 第16屆 | 林鳳嬌《小城故事》 |
第17屆 | 徐楓《源》 | 第18屆 | 張艾嘉《我的爺爺》 |
第19屆 | 汪萍《武松》 | 第20屆 | 陸小芬《看海的日子》 |
第21屆 | 楊惠姍《小逃犯》 | 第22屆 | 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 |
第23屆 | 張艾嘉《最愛》 | 第24屆 | 梅艷芳《胭脂扣》 |
第25屆 | 鄭裕玲《星星月亮太陽》 | 第26屆 | 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 |
第27屆 | 林青霞《滾滾紅塵》 | 第28屆 | 張曼玉《阮玲玉》 |
第29屆 | 陳令智《浮世戀曲》 | 第30屆 | 吳家麗《赤LUO的誘惑》 |
第31屆 | 陳沖《紅玫瑰白玫瑰》 | 第32屆 | 蕭芳芳《女人四十》 |
第33屆 | 蕭芳芳《虎度門》 | 第34屆 | 張曼玉《甜蜜蜜》 |
第35屆 | 李小璐《天浴》 | 第36屆 | 李麗珍《千言萬語》 |
第37屆 | 張曼玉《花樣年華》 | 第38屆 | 秦海璐《榴槤飄飄》 |
第39屆 | 李心潔《見鬼》 | 第40屆 | 吳君如《金雞》 |
第41屆 | 楊貴媚《月光下,我記得》 | 第42屆 | 舒淇《最好的時光》 |
第43屆 | 周迅《如果·愛》 | 第44屆 | 陳沖《意》 |
第45屆 | 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 第46屆 | 李冰冰《風聲》 |
第47屆 | 呂麗萍《玩酷青春》 | 第48屆 | 葉德嫻《桃姐》 |
第49屆 | 桂綸鎂《女朋友·男朋友》 | 第50屆 | 章子怡《一代宗師》 |
第51屆 | 陳湘琪《回光奏鳴曲》 | 第52屆 | 林嘉欣《百日告別》 |
第53屆 | 周冬雨、馬思純《七月與安生》 |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
華人女演員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女演員獎共計5人6次,是華人女演員在國際影壇上的最高成就。
華人女演員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獲獎記錄 | ||
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 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
---|---|---|
2004:張曼玉《清潔(法語)》 | 1992:張曼玉《阮玲玉》 1995:蕭芳芳《女人,四十》 2019:詠梅《地久天長》 | 1992:鞏俐《秋菊打官司》 2011:葉德嫻《桃姐》 |
張曼玉
柏林戛納雙料影后張曼玉張曼玉(Maggie Cheung),1964年9月20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上海,華語影視女演員、歌手、詞曲創作者,國家一級演員,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
國際影后張曼玉
1983年,因獲得香港小姐亞軍出道。1984年,出演電視劇《畫出彩虹》 ,從而進入影視圈。1989年,憑藉電影《人在紐約》獲得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90年,憑藉電影《不脫襪的人》獲得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1992年,憑藉電影《阮玲玉》獲得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等獎項,成為中國首位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獲得表演獎項的演員、中國首位柏林影后。1997年,憑藉電影《甜蜜蜜》獲得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1998年,憑藉電影《宋家皇朝》獲得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2000年,憑藉電影《花樣年華》獲得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2003年,主演的電影《英雄》提名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004年,憑藉法國電影《清潔》獲得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成為亞洲首位戛納影后。 2005年,獲得第2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藝術成就獎。2007年,獲得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2014年,簽約摩登天空,進軍歌壇。2015年,發行個人作曲、填詞的歌曲《如果沒了你》。2017年,成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擁有奧斯卡金像獎評委投票權。
鞏俐
威尼斯影后鞏俐鞏俐(Gong Li),1965年12月31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祖籍山東省濟南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華語電影女演員,聯合國促進和平藝術家,聯合國全球環境保護大使。
國際影后 鞏俐
1987年,因主演電影《紅高粱》成名,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1992年,憑藉電影《秋菊打官司》獲得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成為中國內地首位威尼斯影后,該片亦獲得金獅獎。1993年,主演電影《霸王別姬》獲得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世界影史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攬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演員;同年,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1996年,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1997年,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成員。
2000年,憑藉電影《漂亮媽媽》獲第2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同年,擔任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02年,擔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03年,擔任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04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紀念大獎;同年,上榜美國《首映》影史百大偉大表演。2005年,入選中國電影百年50位有突出貢獻藝術家。2006年,上榜美國《時代周刊》60年亞洲英雄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全球年度5位偉大演員。2007年,憑藉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獲得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2010年,獲得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勳章”司令勛位。2014年,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18年,擔任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主席。
柏林影后蕭芳芳
蕭芳芳(Josephine Siao),1947年3月13日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華語影視女演員、歌手、主持人。
1949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954年,接拍第一部電影《小星淚》正式出道。1955年,出演電影《梅姑》獲得第2屆東南亞影展最佳童星獎。1958年,主演的《苦兒流浪記》獲得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金獎提名。1960年,主演第一部武俠片《青城十九俠》。至1966年,總共出演了100多部古裝片。1966年,演出第一部時裝劇《少女心》,開始轉型為時裝歌舞片演員。1970年,留學美國。1973年,獲得美國西東大學大眾傳播學學士學位,后返回香港。
1974年,憑藉電影《女朋友》和《海韻》分別獲得第1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和第5屆西班牙國際海洋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80年,主演電視劇《秋水長天》,獲得第16屆台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1985年,隨夫移居澳洲。1988年,全家返回香港;同年,憑藉電影《不是冤家不聚頭》獲得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1993年,在電影《方世玉》中飾演苗翠花,為大陸影迷熟知。
1995年,出演電影《女人,四十》並憑藉該片獲得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成為中國第二位柏林影后。1996年,憑藉電影《虎度門》獲得第41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98年,創立護苗基金並擔任會長,宣傳“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的訊息。2009年,獲得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葉德嫻
威尼斯影後葉德嫻
葉德嫻,1947年12月25日出生於中國香港,華語影視女演員、歌手。
1969年,發行個人首張EP《Deanie Ip》,以歌手身份進入演藝圈。1975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出家人》。1981年,出演劇情片《兩小無知》而成名。1982年,憑藉劇情片《汽水加牛奶》獲得第1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1986年,憑藉劇情片《花街時代》獲得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1991年,憑藉愛情片《與龍共舞》獲得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1999年,憑藉劇情片《笨小孩》獲得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2011年,憑藉文藝片《桃姐》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15屆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女演員獎、第6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獎等獎項,成為中國第二位威尼斯影后。2018年,憑藉《明月幾時有》獲得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詠梅
柏林影后詠梅
詠梅,1970年2月14日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內地女演員。
1995年,參演電視劇《牧雲的男人》,自此開始演藝事業。2004年,主演家庭情感劇《中國式離婚》。2006年,出演家庭倫理劇《孝子》。2009年,參演家庭情感劇《人到中年》。2011年,參演家庭情感劇《你是我愛人》。2012年,主演近代傳奇劇《亂世書香》。2013年,憑藉主演的諜戰革命劇《懸崖》獲首屆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表彰大會優秀女配角獎。
2016年,憑藉電影《刺客聶隱娘》提名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配角獎。2019年,憑藉電影《地久天長》獲得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成為中國內地首位柏林影后;同年,獲得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衛報》2019年度十佳女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