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病

腹瀉病

液體療法:口服補液---輕重度脫水而無嘔吐,腹脹患兒。定性:既確定脫水的性質。低滲性脫水2/3張含鈉液,等滲性脫水1/2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1/3張含鈉液。

腹瀉病的介紹


腹瀉病(diarrhea Disease)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由於發病率高,對兒童健康危害極大,它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腹瀉是小兒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故WHO把腹瀉病的控制列為全球性戰略。在我國,由於兒童營狀況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已使本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發病率仍然較高,尤其在條件較差的地區,為此,腹瀉病是我國重點防治的疾病之一。
腹瀉病(Diarrhea Disease)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臨床綜合症,嚴重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腹瀉病病因


內在因素---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嬰兒期非特異性腸道免疫功能和特異性腸道免疫功能未發育成熟;正常腸道菌群未建立,腸道菌群失調;嬰兒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多,腸胃負擔較重,易發生消化不良:人工餵養。感染因素---腸道內感染: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腸道外感染:肺炎,上感,泌尿系統感染,中耳炎,皮膚感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時常有腹瀉癥狀。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非感染性因素--飲食因素:餵養不當,對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氣候因素--過冷過熱,氣候突然變化。

腹瀉病發病機制


滲透性--腸腔內存在大量不能被吸收的具有滲透活性的物質。分泌性---腸腔內電解質分泌過多,滲出性---炎症所致的液體大量滲出。腸功能異常性---腸道運動異常。

治療原則


調整飲食;預防和糾正脫水;合理用藥;加強護理;預防併發症
液體療法:口服補液---輕重度脫水而無嘔吐,腹脹患兒。口服補液鹽;靜脈補液--體液的損失:包括生理需要,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三部分。具體方法三定:定量定性定速。定量:每天液體總量為輕度脫水90~120ml/kg 中度脫水120~150ml/kg,重度脫水150~180ml/kg,一般先給2/3量。如臨床上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時,可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定速:取決於脫水程度及繼續脫水的量和速度,一般約8~10ml/kg·h,補充累計損失量后5ml/kg·h。其它問題:糾正酸中毒:糾正低血鉀:糾正低血鈣、低血鎂--10%葡萄糖酸鈣(每次1~2ml/kg,最大量≤10ml)加等量葡萄糖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注。5%硫酸鎂每次0.1mg/kg深部肌肉注射,每6小時一次,每日3~4 次,癥狀換解后停用。供給熱量:正常情況下,每kg體重每小時可代謝1g葡萄糖。補液原則:三先:先快后慢,先鹽后糖,先晶后膠。見酸補鹼;見尿補鉀。見驚補鈣或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