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禹廷
宛西自治運動的領袖
彭禹廷(1893~1933),名錫田,字禹廷,鎮平縣七里庄人,按輩屬彭雪楓將軍的五叔。
彭禹廷是中國現代史上從事鄉村建設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宛西自治運動的領袖。他所創辦的宛西自治,曾被鄉村建設派奉為樣板,他本人也在鄉村建設派中享有較高聲譽。
1904年應童子試名列三甲。
1906年轉入鎮平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
1907年考入縣立師範傳習所。
1908年考入開封府知新中學。
1909年被校長鄭黼門保送進入河南省立優級師範。
1914年考入北京匯文大學。
1917年肄業后,任省立五中(今南陽一中前身,時任校長閻敬軒)英語教師、河南省印刷局副局長、南陽絲厘局局長。
1921年11月陝西省路政局長閻敬軒病故。為報答知遇之恩,彭禹廷一人主持操辦閻敬軒的喪禮與後事,深得閻敬軒好友、西北軍師長張之江嘆服。張之江舉薦彭禹廷給西北革命軍首領馮玉祥,深得馮玉祥將軍的重用,歷任西北革命軍旅部書記官兼軍部法官、西北革命軍軍法科科長兼哈爾賓禁煙督辦,察哈爾督統署秘書長,西北邊防督辦公署秘書長。
1926年11月在包頭娶妻沈若愚。
1927年6月彭錫田隨北伐軍由西北進入河南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高等執法官。8月因母病危返鄉。時值鎮平縣土匪猖獗,民無寧日。彭錫田為母守墓,應鄉鄰哭請,拋棄高官,戴孝出任鎮平縣南區區長,組建地方民團,剿匪安民。彭錫田出手不凡,在南區組建起了一支300人槍的地方民團,主動出擊匪崔二旦,趕其出境,彭錫田名聲大震,土匪聞名喪膽。
1929年夏天,當國民黨河南省主席韓復榘委任彭禹廷為豫南民團總指揮時,他堅辭不就,並與韓復榘商准在河南省輝縣百泉創辦河南村治學院,彭禹廷任院長,梁仲華任副院長,邀請梁漱溟、王柄程、孫廉泉等“村治健者”為教授,以培養獻身改革農村的人才。村治學院分別設立“農村組織訓練部”和“農村師範部”兩部,並附辦“村長訓練部”、“農林警察訓練部”、“農業實習部”等部。通過創辦河南村治學院來研究鄉村建設問題,培養鄉村建設人才,以達到鄉建救國之目的,彭禹廷也隨之開始了他的鄉村建設運動事業,成為鄉村建設派所敬仰的人物。
1930年1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任命彭錫田為豫南第二行政區區長,先後率部在南陽,南召、唐河、鄧縣等奮力剿匪,威震南陽。9月27日在彭錫田的倡議下,內鄉縣民團首領別廷芳,聚首內鄉縣城,一致接受彭錫田的地方自治主張,決定成立宛西四縣地方自治委員會和宛西四縣聯防辦事處,推舉彭錫田任宛西四縣政治委員會主任和宛西四縣聯防辦事處副主任。他把《三民主義》縮小為“自衛、自治、自富”的“三自主義”。大刀闊斧實施地方自治,分批訓練小學教師,成立各級息訟會,平均田賦,減輕窮人納賦負擔,大興實業,修築公路,興修水利,禁煙,禁賭,控制物價,發展教育,創設西醫院,建立養老院等,以上舉措實施堅決,鎮平自治政績斐然。
1933年3月25日夜國民黨地方當局及土豪劣紳殺害了彭錫田。
1934年鎮平民眾捐資建造了彭公祠,供俸彭公。
彭禹廷領導的鎮平地方自治運動,是當時全國鄉村建設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興起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有其政治原因和經濟背景的。
政治方面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之後,國民黨新軍閥建立了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政權,蔣介石集團背叛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中國革命暫時轉入低潮,全國到處白色恐怖。但是,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被嚇倒,迅速開展了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特別是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紅色政權的理論,找到了實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鬥爭,建立革命根據地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在這一正確理論的指導下,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起來,並呈燎原之勢,這對國民黨反動政權來說,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經濟方面
國民黨反動政府為了鎮壓革命力量,對廣大農村進行橫徵暴斂,使得農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促使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和奴役,大量的農產品對華傾銷,中國農業生產遭到沉重打擊。再加上國民黨新軍閥的長期混戰,又使農村經濟遭受戰火的蹂躪,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中國農村經濟迅速走向崩潰。農村經濟的破產,致使階級矛盾尖銳起來。農村這種局面,嚴重威脅著蔣介石集團的統治基礎,直接危及了豪紳地主階級和地方軍閥的切身利益。於是,他們便喊出了“復興農村”的口號。國民黨行政院成立了一個“農村復興委員會”,指令地方官吏“操辦鄉村事務”,大力支持各地興起的“鄉村建設運動”。
彭禹廷自治理論的出發點,是強調中國農村社會沒有明顯的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他認為,中國經濟落後且正日益衰落,無論是富農還是貧農都在急劇破產,只有大窮、小窮之分,而絕無嚴格的階級之別。彭禹廷說,我們全縣六萬多家,沒有一家不苦,這都是十多年來土匪、匪式軍隊鬧的下場,不過有大苦小苦之分罷了。所以,中國農村社會只有大窮——貧僱農;小窮——大小地主之分,而無所謂階級,無論是地主、富農,還是貧僱農都是處於土匪、洋匪(帝國主義)、軍閥、官僚壓迫剝削之下的窮苦者而已。在反抗這些壓迫者的鬥爭中,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
基於這種認識,彭禹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自治理論。他認為,20世紀是一個革命的時代,在世界革命的風潮中湧現出了三個偉大人物——列寧、甘地、孫中山。他們都進行了打倒帝國主義和拯救人類的偉大事業。但他們三人進行鬥爭的方法有所不同。甘地身處殖民地國家,他採取了不抵抗不合作的辦法與帝國主義進行鬥爭,這是由印度的國情所決定的。俄國的列寧採取的是馬克思主義,是急進的辦法,而孫中山則是採取了三民主義的辦法,是緩進的。彭禹廷曾說過,歐美式的代議制度,我國試驗失敗了,代議士都成了豬仔,沒有一點成績,中國是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的路,我們是農業社會,原來就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的路子,用不著共產,也就更談不上走共產主義的路。因此,彭禹廷在三個偉人採取的辦法中,選擇了他認為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法——三民主義。救中國必須走三民主義的路,救鎮平自然也要走三民主義的路。他依照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提出了“縮小的三民主義”,即“地方主義”或稱“自救主義”,根據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提出了“自衛、自治、自富”的三自主義。彭禹廷自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地方主義”,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力圖通過地方自治,以自衛、自治、自富為手段來拯救農村,拯救中國,最終實現三民主義。
地方主義,彭禹廷稱之為“縮小的三民主義”。他認為,孫中山提倡國民革命,是以三民主義為工具的,我們的地方革命既然是由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來的,我們的主義,自然也離不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以國家為單位的,我們整個地拿來運用,似乎不甚相宜,所以,我們必須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縮成一縣的“三民主義”,拯救鎮平,非研究鎮平的三民主義不可。
“地方主義”的含義
彭禹廷的“地方主義”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這種工作必須從下層做起。他認為,中國人口最多的是農民,主要的生產是農業。所以,民族的文化、民生的基礎無一不在農村。列寧之所以能夠取得俄國革命的成功,是因為他從事下層工作多年,能夠喚起民眾。而孫中山沒有與民眾接近的機會,其主義未能為一般民眾所明了,這就是國民革命難於成功的最大原因。所以,實行地方主義,必須從下層做起,以喚起民眾。第二,打倒官治,避免紳治,做到真正的自治。彭禹廷說過,古人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由這句話反證一下就知道“救國”非先“救民”不可。想救民非讓人民自救不可。他還說過,因為貪官污吏是害老百姓的東西,貪官污吏所勾結的匪式軍隊,所養成的土匪也是害老百姓的東西。政府不能救老百姓,政府所養的軍隊也不能救老百姓,非自救萬無倖存的道理。這就是說,搞地方自治不能依靠政府,不能依靠軍隊,只有依靠人民群眾自己實行真正的自治,才能真正做到救國救民。第三,力避“保姆政策”,啟發全體人民的覺悟,使他們明了主義,振奮精神,切實地開展自救,以免造成“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局面。由此可知,彭禹廷的“地方主義”就是深入下層民眾中間,極大地啟發他們的覺悟,調動其積極性,使之能夠自動組織起來實行自救,以挽救破產的農業經濟,目的是為了解除農民自身的痛苦,謀求自身的幸福,造就自己的新社會。
“地方主義”的內容
地方主義的具體內容可分為自衛、自治、自富三個部分,也是實施地方主義的三個具體步驟。
自衛主義,彭禹廷把它稱之為鎮平的“民族主義”,他認為孫中山所講的民族主義是針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而言的,而鎮平所受的壓迫和剝削不是直接來自帝國主義,而是來自國內的土匪、匪式軍隊、貪官污吏的壓迫和剝削,鎮平的“民族主義”就是要以自衛來避免這三種壓迫和剝削。自衛是進行自治和自富的保障。自衛主義在彭禹廷的地方自治思想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實施地方主義的一個關鍵步驟。
自治主義即鎮平的“民權主義”。彭禹廷認為,自治是民權主義的一部分,也就是民權主義在下層的實施,也可以說自治是民權主義的出發點。孫中山的民權主義,主張直接的民權有四種,即選舉權、罷免權、創製權、否決權。假若我們不倡導辦自治,再過一百年,孫中山的民權主義也是與我們無份。地方自治本為中山先生遺教,但是貪官污吏之輩早拿“總理遺教”當做具文,仍舊利用兩千年的積威,以上治下。自治工作的第一步,是把人們組織起來進行訓練,使之有能力行使職權來管理地方。第二步,實行真正的民選。讓人民選出自己所信任的區長、鎮長、鄉長、村長,通過自衛、自治來安定社會秩序,這還不夠,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之擺脫貧窮落後,才是自治的宗旨所在。所以,地方主義的第三步驟便是“自富主義”。
自富主義就是鎮平的“民生主義”。孫中山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是“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就鎮平的具體情況而言,彭禹廷認為,“節制資本”似乎不太適宜,因為鎮平沒有人可以談得上節制。而“平均地權”,則採取累進稅的辦法來實現平均的目的。除此之外,還要想辦法增加生產,改良農業,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創辦工廠,成立信用合作社等。生產有辦法,分配有辦法,那便是鎮平的民生主義的成功。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創造出一個新的鎮平。彭禹廷用十六個字概括了他所設想的理想社會。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村村無訟,家家有餘”。在這樣的一個理想社會裡,政治民主,社會安定,經濟富足,鄰里和睦。他把這樣的社會譽為三民主義的社會。他認為,孫中山所說的地方自治,就是期望得到這十六個字。如果全國都實行地方自治,實現這樣的理想社會,那麼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能得到實現。
“地方主義”源於實踐
彭禹廷的地方自治理論是從他領導鎮平六年的自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鎮平的自治實踐充分體現了他的自治理論。整個鎮平自治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自衛時期。彭禹廷倡導的自衛,其核心內容就是創建民團。民團就是武裝起來有組織的老百姓。彭禹廷本著“增加實力,減輕負擔”的原則,參照國外瑞士的義務民兵制,結合鎮平地方情況加以變通來組織民團的。
1927年,彭禹廷出任鎮平縣南區區長。開始著手創辦民團。他主持先後開辦三期民團訓練班,對民團成員進行“地方主義”的教育,同時進行軍事技術訓練,使鎮平民團成為一支有戰鬥力的剿匪力量。
1929年1月,彭禹廷出任河南自衛團豫南第二區區長,他率民團到南陽、鄧縣、方城、南召等縣剿匪,鎮平民團英勇善戰,聞名遐邇。為了擴大剿匪力量。
1931年彭禹廷又與內鄉的別廷芳、鄧縣的寧洗古、淅川的陳重華等結成聯盟,成立宛西地方自衛團。之後,彭禹廷率民團屢次剿匪,皆獲勝利。自衛肅清了匪禍,地方秩序得以安定,有力地推動了自治的進行。第二時期,自治時期。彭禹廷領導成立了鎮平縣自治委員會,作為推行地方自治的最高權力機關。下設十個區自治辦公處作為全縣自治的執行機關,總攬全縣自治行政權力,進行自衛、息訟、教育、建設及其他自治事項。第三時期,自富時期。通過自衛,安定了社會,通過自治,又使群眾受到了一些初步教育。
所以,彭禹廷在進行自治的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的自富措施。一是興辦地方工業,如玉雕生產和絲織生產等。二是設立農民借貸所及農民信用社。由於農村經濟破產,金融枯竭,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困難較大。通過設立農民借貸所和農民信用社,以最低息對農民借貸,以復活農村經濟。三是改革農業生產,發展家庭副業。如設立婦女草帽傳習所、平民工廠等。四是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生產。五是搞好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如修築公路、架設電話等。六是提倡國貨、土貨,抵制洋貨、外貨,劃一斗秤。七是取締經紀,禁止重利得課。八是設立救濟院,收容孤兒。建立義倉以賑災荒。由於這些措施得當,深得人心,促進了鎮平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經濟繁榮,人民生活也趨於穩定。
彭禹廷的地方自治思想屬於鄉村建設派思想體系,鎮平的地方自治也是全國鄉村建設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全國性的社會改良運動,對於農村社會的穩定,對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鄉村建設運動中,全國各地情況不一,名目繁多,背景複雜,鄉村建設的內容也各有所偏重,性質和作用也不盡相同。彭禹廷領導的鎮平地方自治,在全國鄉村建設運動中有其獨自的特點,彭禹廷的地方自治思想與其他鄉村建設派的主張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
從彭禹廷的地方自治思想來看,其理論來源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具體地說是來自於孫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而孫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又突出地體現在他的民權主義中。在鎮平縣十區自治辦公處的成立宣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十區自治辦公處是由人民自治代替官治之過渡機關。其所謂“籌備自治完成一縣之訓政”乃全縣人民為其自身利益自動的辦理,不是在官治支配之下,為縣政府辦理的。以故本縣的十區自治辦公處,與各縣普遍的自治籌備處的性質、目的根本不同,而其根本宗旨,更在於提前實現三民主義,這使得彭禹廷的自治思想帶有其他鄉村建設派所不曾有的民主主義色彩。
從鎮平縣的自治實踐來看,在全國的鄉村建設運動中,艱苦奮鬥為其顯著特點之一。這也正是彭禹廷不依靠政府、軍隊,獨立地開展自治的思想的體現。他曾經說過,懦弱的政府只會誤國、賣國,只會喪權辱國。政府的軍隊對於外侮,曾發明了不抵抗主義,曾自動地繳械,要把國家交給這樣的政府或是交給這樣的軍隊,不亡何待。所以,我們辦地方自治,就是地方上的事靠我們自己來辦,不但不靠縣官,連軍隊也不靠。在彭禹廷的領導下,鎮平人民以頑強刻苦的精神獨立地開展自衛、自治、自富。主要表現在:第一,鎮平自治對國民黨縣政府採取了公然對抗的態度。他們成立了自治委員會,總攬全縣行政權力,成立息訟會,替代了縣政府的司法權,使國民黨縣政府形同虛設。並選舉出自己的村長、鄉鎮長、區長等,行使職權,管理地方。第二,自建民團,肅清匪禍,使得地方秩序得以安定。第三,自籌自治經費,籌款採取了對百畝以上的大戶實行累進法的原則。彭禹廷的這些地方法規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加重了地主的負擔,所以當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派官員到鎮平視察時,在其報告中曾說,彭禹廷等人自信力過強,仇視政府,一意孤行。鎮平被國民黨視為“天外之國”。
鎮平自治的另一個特點是,在整個自治過程中所採取的措施,代表了廣大農民的利益。例如,大力發展絲織業,活躍經濟,抽出部分利潤為基金;設立借貸所,幫助經濟困難的農民恢復生產;設立救濟院、義倉、收容孤貧,以賑災荒;實行普遍施教的方針;對佔地大戶實行累進法等等。這些措施順乎民意,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使得鎮平自治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彭禹廷也被人們稱之謂“慢共產”。
正是因為彭禹廷的自治思想中具有其他鄉村建設派所沒有的特色,他所領導的鎮平自治在全國的鄉村建設運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社會安定,經濟活躍,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在當時戰亂四起的年代,外地人一入鎮平縣鏡,便令人有豁然別具天地之感,不但社會整飭有序,生產亦呈發展之勢,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鎮平的自治影響帶動內鄉、鄧縣、淅川、南召等縣的自治,宛西自治達到高潮。河北、山東、山西、廣西等省派人前往鎮平考察學習。鎮平被鄉村建設派奉為樣板,譽為“世外桃源”。鄉村建設派負責人梁漱溟先生談到鎮平自治時曾經說過,彭禹廷站在貧僱農立場上,減輕農民負擔,加重地主負擔,受到了貧僱農的擁護。由於觸犯了地主的利益,所以被害。而梁漱溟先生在山東鄒平主持的鄉村建設運動是與農民處於對立的地位,走上了一個站在政府一邊來改造農民,而不是站在農民一邊來改造政府的道路。這就是彭禹廷鎮平自治成績斐然,而梁漱溟的鄒平“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的關鍵所在。
鄉村建設運動是一場社會改良運動,作為從事鄉村建設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彭禹廷是一位社會改良主義者。
《鎮平縣自治概況》鎮平縣自治委員會
《彭禹廷與鎮平自治》鎮平縣自治委員會
《鎮平縣地方自治始末》鎮平縣誌總統室
《鎮平縣文史資料彭禹廷專輯》鎮平縣文史資料研究室
《鎮平縣文史資料彭禹廷軼事》鎮平縣文史資料研究室
《宛西鄉村建設模式研究》徐有禮、郭曉平、孫子文、胡振拴
《宛西自治》牛硯秋
《亂世英傑彭禹廷》吳國琳
《紀念彭禹廷先生的業績》彭戈
《彭禹廷先生傳略》譚恆信
《我的朋友彭禹廷先生》吳麗泉
《彭禹廷先生思想發展初探》鎮方誌(劉學田)
《回憶彭禹廷先生》劉定一
《回憶彭先生》蘇祥林
《彭禹廷傳》譚學禹(譚訓)
《一代名將彭雪楓》馮文綱
《別庭芳傳奇》秦俊
《宛西陳舜德先生傳》申慶璧
梁仲華輓聯:“粉身碎骨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馮玉祥則輓聯:“殺身成仁,做萬家生佛;捨生取義,為一代完人”。
別廷芳輓聯:“剿匪有膽,辦事認真,功似明燈照長夜;英名不朽,身死非命,我欲搔首問穹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