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鄉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轄鄉

越溪鄉,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南部。南交一市鎮,西靠躍龍街道,北接茶院鄉,東瀕三門灣,與力洋鎮、台州市三門縣蛇蟠鄉相望。全鄉土地面積92.48平方千米,其中沿海灘塗25.71千米。2018年末,轄1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越興路1號。2017年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4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3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00元。

越溪鄉境內有王干山、油鹽寺、巡檢司城遺址、崔溥漂流事迹碑等名勝古迹,其中王干山還被選為央視2014年國慶節日出景色直播地。2008年起開始舉辦三門灣(越溪)跳魚節,2016年開始舉辦滄海桑田文化節。曾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浙江省美麗鄉村示範鄉鎮、浙江省衛生鄉鎮、寧波市無違建鄉鎮、全國最大的景觀式灘塗與海水養殖基地等榮譽稱號。

2020年1月,越溪鄉入選浙江省2020年度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歷史沿革


景觀圖
景觀圖
宋至清后,屬朱開鄉。
1949年,分屬桂峰鄉、茂林鄉。
1951年,分屬越溪、亭頭、信干、梅七、大林鄉。
1956年,越溪、亭頭、信干三鄉合併稱越溪鄉,梅七、大林鄉合併稱梅七鄉。
1958年,屬一市人民公社。
1961年,分出成立越溪、梅七、大林等公社。
1969年,梅七、大林公社合併稱梅七公社。
1981年,梅七公社改稱七市公社。
1983年,越溪公社、七市公社改為鄉。
1992年,七市鄉併入越溪鄉。

行政區劃


2016年,越溪鄉下轄15個行政村,另有未經民政部門確認的生活區1個。
行政村:下灣、大陳、大林、山頭應、興農、信干山、田嶴、白岌、雙盤、梅枝田、下田、七市、南庄。
生活區:柑桔良種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越溪鄉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東南部,距寧海縣城9千米,寧波市區67千米。南鄰一市鎮、西靠躍龍街道,北接茶院鄉,東部與力洋鎮、東南隅與台州市三門縣蛇蟠鄉隔海相望。

自然資源


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截至2009年末,越溪鄉土地總面積9247.59公頃(13.87萬畝)。其中耕地1063.50公頃(1.60萬畝),園地857.34公頃(1.29萬畝),林地2191.42公頃(3.29萬畝),草地126.58公頃(0.19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05.44公頃(0.46萬畝),交通運輸用地89.88公頃(0.13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545.95公頃(6.82萬畝),其他土地67.48公頃(0.10萬畝)。
2008年土地變更調查結果,越溪鄉鄉域面積(含沿海灘塗,不含海域)8572.88公頃,各地類詳情如下表:
2008年越溪鄉土地利用面積匯總表
地類面積(公頃)佔比
耕地1093.3912.8%
園地419.934.9%
林地2297.1226.8%
其他農用地1851.9321.6%
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57.913.0%
交通用地49.560.6%
水利設施用地42.200.5%
未利用地101.351.2%
其他用地2459.4928.7%
總計8572.88100.0%

人口民族


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鄉常住人口13466人。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鄉常住人口14603人,其中本地人口13914人,佔95.3%。常住人口中,男性7452人,女性7151人,分別佔51.0%和49.0%。年齡結構,0—14歲2043人,15—65歲10455人,65歲以上2105人,分別佔14.0%、71.6%和14.4%。家庭戶5443戶,家庭戶人口14401人,其中男性7307人,女性7094人,分別佔50.7%和49.3%。
2016年末,戶籍戶數7176戶,戶籍人口19902人,均為鄉村人口;男性10411人,女性9491人。年齡結構,18歲以下3378人,18—35歲3940人,35—60歲8565人,60歲以上4019人。
2016年全年共出生184人(男性94人,女性90人),死亡114人(男性65人,女性49人);遷入28人(由省內遷入8人,由省外遷入20人),遷出54人(遷往省內20人,遷往省外34人)。
2021年7月29日,寧海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越溪鄉常住人口數為11133人。

經濟


2008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2.4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海水養殖產值2.17億元,比上年增長4.2%。一是“海洋經濟”升級增效。打響品牌戰,成功舉辦寧海(越溪)首屆跳魚發展論壇,通過商標徵集、美食節、推介會、海洋經濟發展論壇四個主題活動,創建了越溪海產品品牌“銀海灣”,極大的提升了我鄉海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了品牌戰略新的突破。充分發揮合作社的組織作用,新增水產合作社3家,新增百畝養殖大戶3戶,目前已有水產合作社12家,百畝以上養殖大戶10戶。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完成4個科技項目申報。二是基地建設步伐加快。投資680萬元的寧波市萬畝產業化基地建設已完成方案設計及上報工作。梅枝田彈塗魚養殖基地和西白岌蟶子養殖基地已獲得無公害產地認證,使我鄉海水養殖無公害基地增至3家。投資250萬元完成綠贏蔬菜基地農業綜合開發;投資200萬元的滴水灌溉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屆時將極大地節省成本、提高效益。在做好205畝超級稻示範基地和5500畝省病蟲綜合防治示範點工作基礎上,今年新建立了含硒番薯育苗推廣基地。三是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120萬元完成下林水庫加固工程;投資65萬元完成青山港河道整治工程;七市塘維修加固工程已完成政策處理,進入招投標階段;投資70萬元進行的七市村700畝二期土地平整工程已順利完工。7處水利責任狀項目已順利通過驗收。
目標
隨著白嶠嶺隧道的開通和沿海南線的建成,越溪鄉的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該鄉發展目標是在科技投入、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優勢上下功夫,將越溪打造成一個富裕、文明、生態的現代化濱海城鎮。
工業
工業經濟持續增長。在國內外經濟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2008年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3.1億元,銷售值3億元,外貿出口值1.7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9.5%、40.5%。一是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全年共引進企業7家,合同利用外資240萬美元。引進一家由台商投資成立的寧波林技電腦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50萬美元。二是規模企業總量有效增加。今年新增規模企業6家,全鄉規模企業總數已達16家。2008年我鄉規模企業實現產值2.1億元,銷售值2億元,同比增長40%、34%。三是勞動就業狀況不斷改善。全鄉完成勞動力轉移就業431人、技能培訓159人、農村“零轉移家庭”轉移就業111人,同時,越溪、盤嶼、下田等5個村創建為“充分轉移就業村”。
海洋
農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2006年,全鄉農業總產值2.3億元,其中海水養殖產值2.02億元。該鄉緊緊抓住發展海洋經濟的契機,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立足該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業,做足做好“海”字文章,使海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全鄉養殖面積達到4.15萬畝,水產養殖已居全縣前茅,對蝦、青蟹、縊蟶、銀蚶、彈塗魚等養殖品在縣內外市場享有盛名。
同時,該鄉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規模經營,有蔬菜基地3000餘畝、大棚蔬菜500畝、山林特產2136畝,生產柑桔、楊梅、黃花梨、茶葉等多種產品。

社會


民生

村鎮基礎建設步伐加快,鄉村面貌日新月異。2000年來,鄉黨委、政府在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路網建設”,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建造通村公路33條,硬化道路2600平方米,2005年實現全鄉村村通公路。長270米,寬32米的穿鄉公路的建成,拉開了小城鎮建設的框架。農村改水工作穩步推進,29個行政村完成一次改水,有效地緩解了群眾吃水難的問題。
按照因地制宜、經濟、有效、快速的原則,著力緩解群眾飲水難問題,確保全鄉人民都能吃上乾淨、衛生的飲用水。根據創建環境優美鎮鄉的要求,加大對生產、生活垃圾的處理力度,各村配備好保潔設施,落實好保潔人員,做到“戶袋裝、村收集、鄉轉運”,形成鄉、村、戶三級聯運的垃圾集中處理工作模式。化大力氣做好集鎮中心區的“凈化、綠化、亮化”工作,著力提高集鎮區建設水平。
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社會事業欣欣向榮。廣泛開展建設學習型社會活動,大力培育弘揚寧海精神。積極推進依法治鄉戰略,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努力推進衛生事業發展,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改善群眾生活環境。認真搞好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長。鄉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幹部的素質,改進工作作風,增強服務觀念,基層幹部隊伍的基本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

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00年來,鄉政府投入200餘萬元,完善了鄉初中、中心小學、中心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義務教育段的入學率達到100%,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被命名為寧波市教育強鄉。
群眾文化蓬勃興起。下盤村被命名為市級村落文化示範點,小林、南庄被命名為縣級村落文化示範點。
越溪鄉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朝鮮弘文館副校理崔溥等43人遇風暴漂入越溪,受到當地軍民的熱情款待,並在越溪巡檢司城住了一宿。崔溥回國后,寫了有東方的《馬可·波羅遊記》之譽的《漂海錄》。現越溪境內的巡檢司城遺址、崔溥漂流事迹碑等為人們見證了中韓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越溪大敗倭寇,使越溪人民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醫學女科學家夏海英博士、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楊肖娥教授、全國勞動模範應四官等都出生在山明水秀的越溪鄉。越溪境內還有石馬峰、油鹽寺、白岩山等風景名勝。

政治


主要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張巍
黨委副書記、鄉長葛海峰
人大主席葛向東
黨委副書記蘇才品
黨委委員(組織)何春霞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林永建
黨委委員(宣傳、統戰)王建東
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楊方通
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王善華
副鄉長(工業)陳海峰
副鄉長(農業)楊珍山
副鄉長(城建)尤黎明
總工會主席陳開序
副鄉級組織員王崇斌
婦聯主席、副鄉級幹部王玲芳
副鄉級幹部陳文軍
副鄉級幹部吳祖烈

機構設置

內設機構:黨政綜合辦公室、農業農村辦公室、財政管理辦公室、村鎮建設辦公室、發展服務辦公室、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
下屬單位: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貿經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