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1條詞條名為解脫的結果 展開
解脫
漢語詞語
解脫jiě tuō,指解除煩惱,擺脫束縛,從而獲得身心自由。語出《史記·酷吏列傳》:“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 成 極刑,自以為不復收,於是解脫,詐刻傳出關歸家。”
佛教指擺脫煩惱業障的系縛而復歸自在。在現實生活中,該詞可泛指擺脫苦惱、困境等。也有電影或音樂以此為題。
2.[get rid of]∶甩掉;脫身 諸事紛擾,使他無以解脫
3.[absolve]∶開脫 為人解脫罪責
1、解除;解開。
①《史記·酷吏列傳》:“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 成 極刑,自以為不復收,於是解脫,詐刻傳出 關 歸家。”司馬貞索隱:“謂脫鉗釱。”
②唐·韓愈《元和聖德詩》:“解脫攣索,夾以砧斧。”
③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二回:“趙能把士兵衣服解脫了,領出廟門去。”
④沙汀《呼嚎》:“‘好吧,你就在屋裡領娃娃吧!’她說,開始又解脫那女兒的背帶。”
2、開脫;釋放。
①《漢書·趙廣漢傳》:“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顏師古註:“或逢赦令,則得免脫也。”
②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邢子儀》:“邢 亦計窘,姑賂承牒者,賃車騎攜 朱 詣紳,哀求解脫。”
3、消釋。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四·鍾馗》:“余久畜茲疑,未能解脫,一旦參會羣籍,不覺洞然。”
4、脫出窠臼。
清·黃宗羲《金介山詩序》:“世以公安、竟陵為解脫,則迎之而為率易,為混淪,此求之於一時之好尚者也。”
5、佛教語。指擺脫煩惱業障的系縛而復歸自在。亦指斷絕“生死”原因,同“涅槃”、“圓寂”的含義相通。
①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正始寺》:“求解脫於服佩,預參次於山垂。”
②《舊唐書·隱逸傳·王友貞》:“乃抗志塵外,棲情物表,深歸解脫之門,誓守薰脩之誡。”
③明·李贄《與周友山書》:“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
④清·昭連 《嘯亭雜錄·劉文清》:“薨時毫無疾病,是日猶開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餘,亦釋家所謂善解脫者。”
⑤明 李贄 《六度解》:“此六度也,總以解脫為究竟,然必須持戒、忍辱以入禪定,而後解脫可得。”
6、泛指擺脫苦惱、困境等。
①《水滸傳》第十四回:“且說劉唐在房裡尋思道:‘我著甚來由,苦惱這遭!多虧晁蓋完成,解脫了這件事。’”
②浩然《艷陽天》第六九章:“從打倒賣糧食的事兒被揭發之後,這女人嚇丟了魂兒,一直嘀嘀咕咕;這幾天,瞧見 馬之悅 和 馬鳳蘭 又有點精神了,料想他們有了什麼解脫的辦法。”
解脫,指解除煩惱,擺脫束縛,從而獲得身心自由。佛教指擺脫煩惱業障的系縛而復歸自在。在現實生活中,該詞可泛指擺脫苦惱、困境等。也有電影或音樂以此為題。
解脫系梵語Mukti或Moksa的意譯。《維摩詰經·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脫。”從佛教的意義上說,解除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獲得自在,謂之“解脫”。唐代窺基大師對此有明確的解釋:“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恆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解謂離縛,脫謂自在。”(《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於解脫,如唐·白居易《自覺》詩云:“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解脫的內容是脫離生死苦海,如明·李卓吾《與周友山書》謂:“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從脫離生死輪迴的意義來說,“解脫”與“涅槃”的意義是相似的。佛教中關於解脫的說法很多。舉凡一切擺脫束縛、負擔、煩惱、痛苦者,均謂之解脫。今用解脫一詞,基本上是沿襲與引申了佛教上的意義。如:家用電器進入家庭,把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