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雲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北靠京津,南依濟南,毗鄰天津、黃驊、濱州三大海港,面積502平方千米(2013年)。人口31萬(2013年)。慶雲縣歷史悠久,夏屬兗州,秦屬齊郡,隋開皇六年置縣。2012年,慶雲縣被評為中國最佳改善人居環境範例縣、山東省綠化模範縣。
慶雲縣置縣歷史悠久,周成王平叛,地入於齊,為姜齊無棣邑,迄今亦逾3000年,“武(定府)、樂(陵)、慶(雲)、鹽(山)皆其舊境”,為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隋唐無棣縣城建於隋代初期,在今常家鎮於家店村北,為無棣縣第一座縣城,也是慶雲縣置縣之始。據新編《無棣縣誌》載: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北境置無棣縣。以南臨無棣溝(今河北省鹽山縣境內,隋末填廢),因以為名。627年(唐貞觀元年)無棣縣划入陽信縣,684年(唐貞觀八年)復置無棣縣。於家店故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後,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後為無棣縣治凡530餘年。明洪武六年(1373),無棣最後一位知縣楊思義將縣城搬遷到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更縣名為慶雲,草創城垣。正統二慶雲舊城年(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旋,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千古鬲津河水的流淌,養育了勤勞勇敢的慶雲人,河水讓慶雲變得景色秀麗,成了當時賽江南的魚米之鄉。百姓安樂豐衣足食,慶雲人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家鄉,於是出現了以慶雲八景為代表的眾多景觀。
鬲河夜泊
杏岸曉雲
東嶽晨鐘
龍岡晴嵐
雁灘漁歌
月沽春漲
西山牧笛
棣城煙雨
八景圖
鬲津河古河,編著《詞典》載:鬲津河,古,乃古
大禹疏浚的
九河之一。據說,鬲津河以古鬲國得名。鬲國,相傳為夏方國。即《書.禹貢》所謂古黃河下游“
九河”之一——鬲津河。故道在
西漢鬲縣(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北)附近﹐東流入海。一說在今山東省德州市附近,東流經商河及河北鹽山﹑山東無棣諸縣境入海。參閱《爾雅.釋水》﹑《漢書.溝洫志》﹑清胡渭《禹貢錐指》卷十三
中之下。鬲津河是禹疏九河之一,在咸豐四年
慶雲縣誌地圖中可以看出,鬲津河與無棣溝、胡蘇河、馬頰河四個水流相連。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
元初,在河畔嚴家務附近有一冶劍營,冶鐵打造,以應海運之需。
1、棣城煙雨:
棣城煙雨
無棣古邑為古“慶雲八景”之一,在鬲津河的南岸8里許,今常家鎮原大胡鄉於家店村北,是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
西周初(
武王時)本地名無棣,城邑始建於何年,無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從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立為無棣縣治,是慶雲建縣之始,史稱西無棣,又稱滄州無棣,即今慶雲縣。至明初縣廢,歷經隋、唐、宋、元幾代,曾於元初毀城於戰火,至元年間重築,元末明初又毀於兵燹。該城周回八里,北有城河,城有四門,今仍能稍顯跡象。在一塊長約100米、寬約20米、高約11米的墟址周圍,地面仍殘存碎磚瓦礫。據當地人說,無棣故城墟址曾多次出現“顯城”(即海市蜃樓)現象。如今墟址殘瓦陶片仍依稀可辯。該址還曾多次出現
海市蜃樓現象,煙雨縹緲間,樓台林立,人頭攢動,恍若集市持續幾分或十幾分鐘后,景色消失。上下幾千年,滄海桑田,無棣故城蘊含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和歷史積澱,歷代一些文人墨客在此追遠抒懷,尋求亘古神秘的歷史容顏。清代詩人
崔旭詩曰:“昔時無棣縣,煙雨古城荒。春色寒青草,人家隱綠楊。冷雲空杳靄,故址但蒼茫。水墨遙堪寫,憑誰畫擅場。 ”
2、鬲河夜泊:
鬲河夜泊
寶地慶雲商賈雲集,鬲津河是一條重要的商船通道,河水清清魚兒歡跳,漁民眾多,漁船雲集。夜裡商船與漁船的燈光組成了一條鬲津河內的風景線。劉元宰詩曰:“繞城濤色卷層樓,縱我閑情任去留
。貪釣卻忘歸棹晚,滿河星斗架漁舟。 ”崔旭詩曰:“瞑色孤城下,河流如此清。蒼黃人競渡,鴉軋夜聞聲。漁火依沙白,蘆花隔岸明。堤邊才捩舵,已打縣樓更。 ”特別是四河歸一入渤海,給慶雲帶來繁榮,形成了四河的貨運繁忙,更是與世界貿易的水上大動脈大通道,嚴家務的“冶劍營”,就是為了海運商船之需冶鐵打造器件,修補過往的商船,“務”與“塢”字音相同,當年這裡一定是一個繁忙的貨運大碼頭。清代慶雲知縣潘國詔曾作詩讚曰:“鬲津河與海東連,盪漿城南夜泊船。幾幅蒲帆收夕照,一聲
漁鼓隔秋煙。 ”
龍岡晴嵐
卧龍岡及老烏山是由黃河及其支脈遷徙動蕩所形成。卧龍岡位於原后張鄉東周村北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數里,形若卧龍。卧龍岡上樹木蔥鬱,五彩祥雲繚繞,是舊慶雲縣的八景之一。此景與“東嶽晨鐘”對應。劉元宰詩曰:“萬里奔濤擁巨流,翻身一轉枕河洲。霞光蕩漾龍鱗見,紫氣崚嶒日影浮。 ”胡惟一詩曰:“一聲破壁向天門,神物泥塗怪此存。莫是河流防蟻潰,幻成岡勢鎮鯨吞。風吹萍葉鱗甲動,浪擁桃花煙霧屯。休笑埋頭盤古卧,時來霖雨滿乾坤。 ”崔旭詩曰:“蜿蜒卧龍岡,坡陀水一方。河流通馬谷,嵐氣壓虹梁。草積煙深碧,沙晴日淡黃。誰懷經世業,早晚起南陽。 ”自1956年治理開挖鬲津河,卧龍岡被挖,部分灘地尚存遺跡。
雁灘漁歌
嚴家務村位於鬲津河南岸,此地河水寬闊,水草青青,楊柳樹下好風景,時有大雁野鴨嘻嘻,又是漁民撒網垂釣的好去處。劉元宰詩曰:“說向此灘雁已征,好將閑意會魚情。乾坤幾處逼人老,獨佔沙洲送數聲。”崔旭詩曰:“好是漁歌起,西風落雁灘。何人獨唱晚,幾處正驚寒。遠水秋聲接,荒蘆夕照殘。閑情堪領略,擬把釣魚竿。 ”
東嶽晨鐘
:鬲津河北岸的東關外東嶽廟一座,又名天齊廟,建於唐代,門前有丈八古槐。大雄寶殿位於中線正北,大院內外古樹參天,紅牆青瓦,令人嚮往。晨鐘暮鼓聲傳數里,香客蜂擁香煙繚繞,此景與“龍岡晴嵐”對應。劉元宰詩曰:“古剎疏鍾向曉催,聲聲敲斷苦塵埃。等閑聽到無心處,寂寞繁華兩不猜。”崔旭詩曰:“鏜嗒鍾音發,晨光入望迷。清霜猶水外,殘月忽城西。響間徵車鐸,聲連野店雞。古槐門尚閉,漸有曙烏啼。 ”
西山牧笛
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佔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
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
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另有
泰山奶奶回娘家之說,相傳泰山奶奶是慶雲人,建泰山行宮就是為了迎請泰山奶奶回家居住。當地有“慶雲閣、
海豐塔、
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牆。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
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布局合理。東西山牆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
磚雕,均為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牆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觀世音菩薩。此景與“杏岸曉雲”對應。劉元宰詩曰:“模糊山氣暗城標,帶月梅花雲外飄。一曲幽歌吹不住,發人清況夢魂消。 ”崔旭詩曰:“暮色蒼然至,西山望轉深。蕭條吹斷笛,縹緲有清音。遠
客家千里,微風
月半林。上方秋夜靜,更聽水龍吟。 ”
杏岸曉雲
在鬲津河南岸,因此處杏樹較多,村名杏花村。明永樂二年由即墨縣遷來董姓,在此建窯燒磚,久之,便叫成“董家窯”,現名
東窯。此景與“西山牧笛”對應。劉元宰詩曰:“隔岸深林染絳紗,烏鴉散盡賦朝霞。遊人多少翩翩興,微惱春雲遮杏花。 ”崔旭詩曰:“幕歷雲猶凍,微寒杏著花。一堤隔春水,十里映朝霞。白舫乘蔭宿,青簾露影斜。晨雞深樹里,時見酒人家。 ”
月沽春漲
古馬頰河與鬲津胡蘇彙集之水入海相連,古海島金山寺就坐落於此地,車水馬龍日進斗金,看看滾滾流水,到海島金山寺靜聽梵音,真是世外桃源啊。劉元宰詩曰:“蕩漾清光徹夜明,環波載酒足陶情。千年愛月青蓮癖,春到廣寒興未平。 ”崔旭詩曰:“滾滾桃花水,月沽春淼茫。三篙添雨色,一鑒瀉天光。深沒魚椿短,晴飛柳絮香。小船堪載酒,興到廣寒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