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位於河南洛陽市,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是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及歐美國家佛教的“祖庭”和“釋源”。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國家AAAA級景區。

歷史沿革


白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白馬寺鎮內。現存的遺址古迹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 東漢始建
據傳東漢永平七年(64),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據《冥祥記》《高僧傳》等記載,永平十年,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齎佛經、佛像回洛陽。初居鴻臚寺,后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次年詔令於雍門外別建住所。因為僧人是為天竺來的客人,仍然以賓禮對待,因此,住所名延續用“寺”。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壞。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祖師墓祖師墓0年),以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的各地聯軍,對洛陽形成了半包圍的陣勢。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陽城周圍二百里以內的房屋全部燒光,洛陽白馬寺被燒盪殆盡。
● 曹魏重建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在東漢洛陽廢墟之上,重新營建洛陽宮,即包括重建洛陽白馬寺。再從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曇柯迦羅在洛陽白馬寺譯“佛律”的記載,足證洛陽白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後已經恢復。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 戰亂破壞
西晉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馬顒部將張方攻入洛陽,燒殺虜掠,在長期的戰亂兵火中,洛陽白馬寺再一次遭受嚴重破壞。
經過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亂",洛陽城又一次慘遭破壞。在遷都鄴城之後,洛陽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陽白馬寺。大約在“永熙之亂”中,洛陽白馬寺雖難於倖免,但還是殘存下來了。
直到清代,在洛陽白馬寺大殿左側,還保存一座“白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餘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題名。
另在解放前,洛陽白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彌勒菩薩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極可寶貴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國一家博物館中。
● 唐代敕修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敕修洛陽白馬寺,這是洛陽白馬寺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唐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對東都洛陽的破壞甚為嚴重。洛陽白馬寺當亦然。“安史之亂”以後的洛陽白馬寺,還保存著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斷碑。
唐代末年,洛陽長時期陷入戰亂兵火。洛陽白馬寺再次遭受戰亂的破壞。
● 宋代敕修
到了宋代,採取適當保護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陽白馬寺。
● 明代敕修
明代初年,以禪宗中的臨濟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陽白馬寺;景泰年間,明政府曾規定各地寺觀產業限制為六十畝。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身為朝廷司禮監掌印太監兼總督東廠之職的黃錦,又一次大規模整修洛陽白馬寺。由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石碑,保存了關於此次重修的詳細資料。此次重修,大體上奠定了今日洛陽白馬寺的規模和布局,在洛陽白馬寺沿革史上意義重大。據解放后地面實測,洛陽白馬寺總面積為四萬平方米左右,這和明代重修時佔地六十二畝的記載基本相合。
明代末年,洛陽又遭戰亂破壞。
● 清代維修
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燒;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復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內現存規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曾重修清涼台之毗盧閣。
近代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尤其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事變發生后,南京國民黨政府受到強敵威脅,決計遷都洛陽。國民黨中央委員張繼等來洛陽,往訪白馬寺。時白馬寺牆敗宇塌,庭階荒蕪,即於一九三一年委請上海佛教會德浩法師住錫白馬寺,重行營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門內左右兩側的門頭堂、雲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兩側的客堂、祖堂、禪堂、齋堂,又在寺院東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頂二層閣樓一座(即鍾、鼓樓,也稱角樓),以青石鑲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補修了各殿閣、廂房之門窗;配置銅鐵器,鑄寶鼎、銅牌、銅鐘,並把一尊高約0.90米的白玉佛遷奉於毗盧閣內。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州大地處於戰亂兵火之中,白馬寺兩度敗落,牆頹殿傾,野草沒膝,一片荒涼景象,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
現代
新中國成立后,白馬寺先後於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撥專款重修。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參觀白馬寺,曾留下了“白馬馱經印度來”一首“七律”作為紀念。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之時,白馬寺也慘遭破壞。佛像被砸,經卷被燒。相傳為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帶來的極為珍貴的三十餘片“貝葉經”也化作灰燼。
1972年對白馬寺的全面修復,這一次重修,前後持續十年,用款數十萬之多,翻修主要殿閣,彩繪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門窗、殿柱,廣騁新老藝人塑造佛像,貼金塗彩;培植花木,徹階修路。使千年古剎,面貌為之一新。1973年,正式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4年,移交洛陽市佛教協會和僧人管理。一些在“十年動亂”時被迫還鄉的僧人也先後返寺。國家對他們進行了妥善的安排,使其誦經有所,衣食有靠;還為僧人的佛事活動而配設了多種香案、供器、七珍八寶,在大殿內懸掛幔帳,蓮台前擺列蒲團,逐漸恢復了這座千年古剎固有的宗教氣氛。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1987年3月,寺院的山門、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維修加固。
1990年,齊雲塔院得到擴建。為接待廣大遊客和前來朝拜的海內外佛門僧眾,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新建了鐘鼓樓、法寶閣、藏經閣,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門前的廣場。經過擴建后的白馬寺總面積達到200畝左右。
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列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0年白馬寺舉行盛大的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和中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儀式,並為佛殿剪綵揭碑。
2014年6月,白馬寺緬甸佛塔苑竣工。6月30日舉行了盛大的“緬甸風格佛塔苑落成慶典暨安奉開光法會”,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抵達白馬寺出席落成儀式。
2014年9月28日,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落成慶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開光法會隆重舉行。泰國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哌婁哈德蓋等700餘人組成的泰國佛教代表團出席慶典。
2016年12月23日,白馬寺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目前,斯方已經完成了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方案圖紙的設計,但是由於資金籌集方式尚未確定,因此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暫未實質性進展。
迄今為止,白馬寺是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建築特色


總體概況

白馬寺分為中國本院、齊雲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
白馬寺不僅是中華佛教的“祖庭”,也承載著促進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它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成為佛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同時,也接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拜者膜拜。
19世紀末21世紀初,印度、緬甸、泰國政府相繼出資於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迄今為止,白馬寺是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向西遊走,來到集各國佛殿於一處的國際佛殿薈萃苑,苑內的異國風格佛殿美輪美奐,中外佛教文化在這裡得以融合。

主要景觀


中國本院

白馬寺本院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台、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整個寺廟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
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白馬寺本院內位於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的佛殿,從前到后依次分佈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築。
白馬寺山門採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徵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於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裡,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台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迹。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台上,清涼台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築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明代夾紵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
大佛殿為單檐歇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一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二供養人,觀音菩薩等塑像;
大雄殿為懸山式,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紵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
接引殿,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
毗盧閣,重檐歇山式,位於清涼台之上,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4間,內供毗盧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
鐘鼓樓,分別位於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於1991年6月建成。鼓樓於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於石砌台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
法寶閣與藏經閣,分別位於清涼台的東、西兩側,坐落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閣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長18.5米,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閣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中華大藏經、日本大藏經、西藏大藏經、敦煌大藏經等10餘種藏經;法寶閣內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並收藏有數十種“法寶”。
泰式佛殿,位於寺院西側牆外100米處,始建於1992年,1995年4月竣工。該殿坐西朝東,建於長27.3米,寬21.3米,高1.2米的台基之上。大殿南北長14.4米,東西寬7.5米,高10米,其廊柱與牆面均用大理石鑲嵌,三重檐,頂飾琉璃瓦,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築風格。在該殿之中,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
卧玉佛殿,位於大佛殿東側,原為齋堂,1996年闢建。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
玉佛殿位於大佛殿西側,原為禪堂,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玉佛一尊。
六祖殿,位於大佛殿西側南部,原為祖堂,硬山式建築,西闊七間,南北長24.5米,東西寬5.4米,建於石砌台基之上。殿內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

齊雲塔院

白馬寺齊雲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
主要建築:金代重修的齊雲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
齊雲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於戰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築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東漢明帝創建齊雲塔的記載改稱“齊雲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洛陽市人民政府對齊雲塔實施保護,於1990年建成,佔地15畝的齊雲塔院。
布局: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佈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雲塔等建築。在齊雲塔的東西兩側分佈著附屬建築:西側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築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寶。大雄寶殿
1999年前後,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並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遊覽設施。

泰國佛殿苑

藍本:曼谷大皇宮、金山寺等建設時間:1992-1995、2010-2014
發起人:泰國高僧善信瓦塔納出資、設計者:泰國政府
落成時間:2014年6月30日參與方: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等
地位:白馬寺國際佛殿苑中面積最大的一座、中泰兩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泰國佛殿苑,在中泰兩國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支持下,在泰國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關心下,由泰國大善信瓦塔納·阿薩瓦先生髮心敬造。1992年始建,1995年竣工。2010年翻修擴建,2014年全體完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慶典及恭迎佛舍利法會,將泰國“鎮國之寶”供奉上百年的釋迦牟尼佛舍利移交於此,成為中泰兩國友好交流的見證與象徵。泰國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泰國佛教管理局局長等722名泰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相關佛事活動。
● 歷史沿革
1992年,泰國善信瓦塔納·阿薩瓦先生詣白馬寺朝拜后,為增進中泰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向白馬寺敬贈了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質鍍金大佛,后又出資與白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國佛殿,1995年竣工。白馬寺泰國佛殿夜景
1997年10月31日,白馬寺舉行盛大的佛像開光法會。
2009年,泰國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及瓦塔納·阿薩瓦先生參訪白馬寺后,為進一步豐富和彰顯泰國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築風格,擬對佛殿進行翻修,並進行擴建。
2010年5月,泰國風格佛殿擴建工程正式實施,擴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經閣、四面佛、鐘樓、鼓樓及相關附屬設施。
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於9月26日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國風格佛殿苑落成慶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開光法會”。泰國副僧王帕蓬迪樂,泰國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哌婁哈德蓋,泰國佛教管理局局長納歐帕拉本咋窪吶南等722名泰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相關佛事活動。
● 建築規模
泰國佛殿苑位於白馬寺古建區西側,長寬各108米,佔地11664平方米,是白馬寺國際佛殿苑中面積最大的一座。有四座苑門,東西南北各一座,其中東門為正門。苑內的主要建築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館、流通處、鐘鼓樓、涼亭等,建築錯落有致、張弛有度。泰國佛殿苑門
● 佛祖舍利
舍利塔二層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舍利。
1898年,英國考古學家在發掘古代迦毗羅衛國一個崩毀的磚佛塔遺址時,發現了5個已經變成化石的舍利容器,其中一個容器上,用古老的波羅蜜文字刻著:“這是釋迦牟尼佛陀世尊的舍利。”石盒內有石瓶,有一瓶放在鐵和水晶層迭的盒內,瓶內有黃金花,花上安放有舍利。當時這個考古發現轟動了全世界。1899年印度將舍利贈送給泰國國王拉瑪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2014年舉行了隆重的迎請佛舍利儀式,安放在了白馬寺這個舍利塔上。
舍利塔一層供奉有泰國不同歷史時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和3尊藍琉璃妝金的分別代表著涼季、熱季、雨季的“三季佛”,共12尊佛像。
大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溫和慈祥,法相莊嚴,高7.2米,重八噸,為銅質貼金像,仿照泰國最美的、泰國人最信仰的佛像帕清拉納佛像而造。大佛殿為整個泰國佛殿苑內的法事主道場。
泰國佛殿苑的建成,是中泰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見證和象徵。

印度佛殿苑

藍本:桑奇大塔建設時間:2006-2010年
發起人: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出資、設計者:印度政府
剪綵人:印度總統帕蒂爾投資額:5000萬盧比(即1000萬元)
地位: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中印兩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印度總統帕蒂爾寄語:“我願把這個寺廟(佛殿)作為印度的禮物獻給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
● 建築規模
印度風格佛殿規劃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50平方米。
主體建築布局規整,別具匠心。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說法時的雕像,頂部安裝有玻璃天窗,陽光從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圍。大佛殿底部設計有水系,俯瞰大殿及水系,猶如盛開的蓮花。
印度佛殿方正嚴謹,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覆缽式穹窿頂,神秘莫測;佛殿下水流往來,噴涌不斷,清澈聖潔;佛殿外迴廊環繞,靜謐整齊,超凡脫俗。整個佛殿裝修精工,格調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細緻,好似西方天國。
● 歷史沿革
2003年6月25日,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參訪白馬寺,並虔誠地朝拜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白馬寺的聖冢。在朝拜之時,誘發靈感,萌生在白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築風格佛殿的念頭。此後,經過中印雙方友好協商,達成了建設意向。
2005年4月9日至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印度,其間,溫總理與印度共和國總理曼莫漢·辛格,共同出席了在洛陽白馬寺建印度佛殿的《備忘錄》簽字儀式,並載入中印兩國的聯合聲明中。
2006年7月印度佛殿在白馬寺西側、泰國佛殿之南破土動工,省市領導參加奠基儀式。
2010年舉行盛大的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印度總統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儀式,並為佛殿剪綵揭碑。“我願把這個寺廟(佛殿)作為印度的禮物獻給中國人民。”她表示,印度風格佛殿是印中人民友誼的象徵,“我會永遠牢記的!”
● 價值意義
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風格的佛教建築,與中國傳統的佛教寺院並立,是中印兩國人民世代交好的象徵。

緬甸佛塔苑

藍本:曼德勒皇宮、仰光大金塔建設時間:2012-2014年
發起人:緬甸總統吳登盛出資、設計者:緬甸政府
落成時間:2014年6月30日投資額:3500萬元
地位:緬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個項目、中緬兩國世代友好的象徵
緬甸總統寄語:“該佛殿的建成是緬中兩國友好交往的'最大見證'”。
緬甸佛塔苑由緬甸政府出資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2014年6月30日舉行了盛大的“緬甸風格佛塔苑落成慶典暨安奉開光法會”,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抵達白馬寺出席落成儀式。
● 地理位置
緬甸風格佛塔位於白馬寺院西北側、泰國風格佛殿苑之西。白馬寺緬甸佛塔苑
● 建築規模
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總面積7020平方米。
● 主要建築
主體建築為大金塔,是按照緬甸的國家象徵——仰光大金塔的樣式而建,高達32.92米,塔基底座徑51.71米,底層為展覽廳。
大金塔的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門一道。這四道主門及圍牆,完全按照緬甸貢榜王朝的曼德勒皇宮(佔地400萬平方米,是當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皇宮)樣式直接移植過來,以喜慶的紅色和富麗的金色為主色調。東、西兩方除主門之外還各有一個簡約的小門,高3.75米,小門上用緬甸文寫有“大金塔(梵文音譯)”字樣。
● 歷史沿革
2010年,應我國國家文物局的邀請,緬甸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郭蒂梭先生參加了河南之旅活動,期間獲悉可以在洛陽白馬寺修建一座供奉緬甸佛像的佛塔。
同年11月初,郭蒂梭公使銜參贊向緬甸駐華大使吳登倫彙報后,致信洛陽市人民政府郭洪昌市長,詢問佛殿修建的有關事宜。依據修建印度風格佛殿苑的經驗,同年12月,郭洪昌市長向郭蒂梭公使銜參贊回信,對白馬寺預留的緬甸風格佛塔有關情況做了具體介紹。
2012年4月10日,緬甸風格佛塔奠基典禮如期舉行,緬甸宗教部長一行17人蒞臨參加典禮。緬甸風格佛塔由緬甸政府出資興建,緬甸亞洲世界有限公司承包並組織施工。緬甸風格佛塔的裝飾材料均由緬甸政府捐贈,每次物資到達白馬寺,僧眾都會舉行隆重的灑凈祈福法會。
2013年6月,主體工程完工。
2014年6月,經過一年的緊張施工,全部工程圓滿完成。作為中緬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徵,緬甸風格佛塔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國家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省市主管單位等各級領導等先後到施工現場查看工程進度。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宗教事務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洛陽市人民政府等先後對緬甸風格佛塔作出重要批示。緬甸宗教部杜拉吳敏貌部長、緬甸駐華大使館吳丁烏大使等多次蒞臨白馬寺指導緬甸風格佛塔工程建設。緬甸吳登盛總統也時刻關注著緬甸風格佛塔的工程進度。
2014年6月30日,“緬甸風格佛塔落成典禮暨安奉開光法會”在白馬寺隆重舉行,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吳登盛、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河南省省長謝伏瞻、中國駐緬大使楊厚蘭、河南省副省長張廣智以及河南省、洛陽市有關方面負責人參加了活動,受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永信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王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靈光寺方丈常藏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白馬寺方丈印樂大和尚及僧俗二眾的熱情接待。期間,中緬兩國高僧大德共同為供奉在緬甸風格佛塔的佛像舉行了開光儀式。
● 象徵意義
這座雄偉壯麗、獨具緬甸佛教建築風格的佛塔在白馬寺圓滿落成,將成為中緬佛教友好交流上的又一重要標誌。

斯里蘭卡苑

2016年12月23日,洛陽白馬寺隆重舉行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典禮。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議長卡魯·賈亞蘇里亞、斯里蘭卡種植產業部部長納溫·迪薩納亞克、斯里蘭卡米維拉集團總裁米維拉、斯里蘭卡風格佛殿設計顧問哈撒,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禮賓處處長劉寶的陪同下出席典禮。
斯里蘭卡國民議會議長卡魯·賈亞蘇里亞向斯里蘭卡風格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奠基典禮由省佛教協會秘書長馬占國主持,永信大和尚代表中國佛教界致辭。
中斯雙方貴賓共同為斯里蘭卡風格佛殿奠基培土,印樂方丈、卡魯·賈亞蘇里亞議長共同為斯里蘭卡風格佛殿植種菩提樹。

文化活動


釋源祖庭

基本定義
佛門弟子們一向公尊洛陽白馬寺為“祖庭”和“釋源”。
“祖庭”者,祖師之庭院也。
“釋源”者,釋教(即佛教——為釋迦牟尼所創)之發源地也。
直到今天,白馬寺保存下來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還留有“祖庭”和“釋源”字樣。這就使洛陽白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區別,從而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一種獨特的地位。
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後,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僻壤,九州起廟,五嶽樹塔,“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於漢明帝之創建白馬寺。
佛教不但對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以後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國。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於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隨著一些中國人、日本人的進入歐美,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
所以,實際上對於諸如越南、朝鮮、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來說,白馬寺也是其“祖庭”和“釋源”。
祖庭十古
白馬寺在佛教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說。
● ● 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
● ● 中國第一座舍利塔——齊雲塔、
● ● 第一次去“西天取經”的朱士行始於白馬寺、
● ● 最早來華的印度高僧禪居於白馬寺、
● ● 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
● ● 最早的譯經道場在白馬寺的清涼台、
● ● 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
● ● 第一本漢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並最早在洛陽立壇傳戒、
● ● 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
● ● 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

國際佛像

1990年以後,白馬寺先後接受了國際友人和居士們贈送的佛像,分別供奉於不同的殿堂之內。
● 泰國佛像
供奉於泰式佛殿內,1991年泰國內務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馬寺朝拜時贈送。佛像銅質鎏金,通高7.2米,重達6.68噸。
● 印度·釋迦太子像
供奉於法寶閣內,1993年9月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期間參觀白馬寺后贈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紋高肉髻,著偏左袒式袈裟立於彌須座上。
● 泰國·中華古佛
拇指般大小,銅質鎏金,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是世界上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於中國東漢時期,始塑於洛陽白馬寺,后流落民間,由西域傳至南亞、東南亞,最後分別收藏於泰國博物館和泰國一富商家中。
1995年,泰國複製兩尊,其中一尊歸宗白馬寺,供奉於藏經閣。
● 緬甸·卧玉佛
1996年前後,在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及白馬寺印賢法師的感召下,深圳、廣州的部分居士捐資,用緬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賢法師護送到白馬寺,供奉於卧玉佛殿內。1997年12月19日,白馬寺專門舉行了開光法會。該佛像用緬甸玉雕刻而成,身長5米,重8噸,側卧於榻上。
● 日本·空海大師塑像
1997年,中日友好25周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國洛陽白馬寺捐贈一尊日本空海大師塑像,立於白馬寺清涼台西側,以示紀念。日本空海大師804年入唐學法,曾到洛陽白馬寺參訪學習,又在西安青龍寺拜中國密宗大德慧果大師為師,返回日本后在奈良東大寺弘傳密宗,在國際佛教傳播中有大貢獻。

古代碑刻

白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餘方。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有:宋崇寧二年刻石、金“重修釋迦舍利塔記”碑、元“龍川和尚遺囑記”刻石、元“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明“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等。
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碑文分五節,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
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於寺內的,人稱“趙碑”。

寺院活動

馬寺鐘聲
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餘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佛誦,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后成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馬寺鐘聲象徵吉祥如意。然而,在當代不少中國人卻將其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年年、一隊隊來自日本的遊客。因為在日本,白馬寺享有很高的聲譽,在白馬寺喜迎新年更是不少日本人神聖的願望。聆聽馬寺鐘聲的絕大多數是日本遊客。於是為了“適應”日本遊客的“時差”,馬寺鐘聲便由此變更了時間,提前1個多小時敲響,時針指向了23時:日本的新年,中國人自己的新年並沒有伴隨著鐘聲到來。
傳戒法事
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6年,白馬寺先後五次傳授三壇千佛大戒。1993年的傳戒大會上,受戒者達到了創紀錄的1800餘人。據統計,這些受戒者來自全國各地和日本、美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洛陽白馬寺傳戒活動
● 第一次
1989年,白馬寺舉行第一次傳授三壇千佛大戒活動。
● 第二次
1990年5月,白馬寺舉行了第二次較大規模的傳戒佛事活動,全國各地的600餘位佛子前來受戒;次年6月,專門為日本岡山縣在家佛教徒30餘人傳授了居士菩薩戒。
● 第三次
1992年5月,舉行了第三次傳授千佛大戒法會:受比丘戒者400餘人,比丘尼戒者200餘人,居士菩薩戒者500餘人;
● 第四次
1993年6月,舉行了規模宏大的第四次傳授千佛大戒法事活動,此次傳戒為二部僧大戒的國際性傳戒活動,受比丘戒者850人,受比丘尼戒者420餘人,居士菩薩戒者600餘人,受戒者分別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1995年3月,韓國20餘位居士前來白馬寺受菩薩戒;
● 第五次
1996年5月,舉行了第五次傳戒法會,此次受比丘戒400餘人,比丘尼戒200餘人,居士菩薩戒400餘人。
古佛歸宗
1995年4月6日,白馬寺舉行了中華古佛歸宗慶典法會。
中華古佛是兩尊造型奇美的拇指般大小的佛像,此兩尊佛像源於中國東漢時期的洛陽白馬寺,后流落民間,由西域傳至南亞,后輾轉至泰國,分別收藏於泰國博物館和泰國一富商家中。
為了加強兩國佛教界的友好往來和佛教文化交流,泰國將此佛像複製了兩尊,1994年11月在北京廣濟寺由中國佛教三大語系的高僧共同主持開光,其中的一尊歸宗於洛陽白馬寺。
1995年4月6日,白馬寺舉行了隆重的中華古佛歸宗慶典法會,參加法會的有中國佛教協會、各地高僧大德及河南省、洛陽市的有關領導,泰國派遣由副僧王率領的143人組成的古佛歸宗團前來觀禮。
佛像開光
1997年10月31日在白馬寺舉行。泰式佛像是1991年泰國友人常媛女士和泰國內務部部長瓦塔納先生所捐贈,同時出資2.7萬美元,與白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式佛殿。參加法會的有名山大寺的大德高僧,省、市政府及宗教局領導,泰國商業部副部長順蓬·阿薩瓦哈先生、常媛女士等泰國客人及佛門四眾。
慶典法會
白馬寺於今日上午舉行方丈升座慶典法會。印樂法師(釋印樂)榮膺白馬寺方丈。
前來參加升座慶典法會的海內外人士來自中國內地、加拿大、日本、德國、美國的各大寺院與各級機關、團體,有諸山長老、方丈、主持、護法信眾及當地政府官員逾萬人。
許願古井
據稱有一口千年歷史,相傳這口千年許願古井能為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和健康平安,於是前來旅遊賞景的不少遊客爭相向許願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據白馬寺景區內一位正在負責清理內古井內錢幣的寺廟僧人介紹,向許願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做法由來以久,特別是重大節假日慕名前來寺廟旅遊和燒香拜佛的中外遊客更是特意趕到許願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和平安“,他們忙得時候一天最多要清理古井內各種錢幣三四次。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7:30至19:00,景區開放時間節假日、淡旺季會有調整。

線路

洛陽火車站乘56路公交車終點下車,關林廟乘58路到終點站下車。

暫停宗教活動

“洛陽白馬寺”微信公眾號發布信息,2021年8月1日起,白馬寺暫停任何宗教活動,具體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