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群書社
利群書社
利群書社以宣傳革命新文化為宗旨的書刊發行機構,1920年2月1日創辦於中國武昌。為了團結進步青年,宣傳革命思想,該社經常組織讀書報告會,由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成員董必武、陳潭秋輪流作讀書報告。
五四運動時武漢學生運動領袖惲代英任經理。主要經銷革命的進步書報雜誌。惲代英創辦的《武漢星期評論》由利群書社總發行。為了團結進步青年,宣傳革命思想,該社經常組織讀書報告會,由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成員董必武、陳潭秋輪流作讀書報告。書社還通過郵購工作,聯繫了一大批外地青年讀者。有時接到外地讀者來信,惲代英親自作復,並就便介紹優秀讀物,輔導讀者讀書。1921年6月7日,書社毀於戰火。
1919年12月,惲代英離開中華大學,同互助社的朋友們商量后,決定把互相社、輔仁社、黃社、仁社、日新社、健學會那些相互了解的朋友,組成一個小會社結晶體,在武漢開展新文化運動事業。代英受自己的學校創辦的書報代售部的啟發,決定辦一個和一般書鋪不同的新型書社,通過販賣收報賺錢,既可保障最低水平的生活,同時也為大家創造學習的機會。
隨著1920年的到來,惲代英緊鑼密鼓地活動起來。代英把自己的薪俸,去掉各種急需的開銷,把已剩為數不多的錢獻了出來,又找伯父借些了錢,幾個窮朋友再湊些,在橫街頭南口18號租到了幾間鋪面房屋。除了房租,錢已所剩無幾了。為了節省費用,大小事情都得自己動手,代英就帶頭幹了起來。
惲代英作為當地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名牌中學的教務主任,穿著窄袖長衫,戴著近視眼鏡,肩上扛著祖父留下的一人長的舊書架,氣喘吁吁地從糧道街走過,學校的工友和路人看見了,都很驚奇。
惲代英作了榜樣,互助社的朋友們,這些在家裡平時都很少幹活的人,也都跟著幹起來。整整忙了兩天,書社內部已完全整理就緒。代英就動員他們各自回家過年,開學再來,只留下惲代英、李書渠、沈光耀、魏以新四人在這裡堅持。
大年初一,新春佳節,利群書社在鞭炮聲中開張了。惲代英為社員們制訂了嚴格的自修和服務制度,規定自己售書、送報、做飯和干一切雜務,企望以這種方式為改造社會條件。
每天一開門,他們就等待著讀者光顧。第一天大年初一,賣了80文,第二天賣了40天,第三天只賣了20文,他們沒有泄氣。第四天賣了500餘文,第五天賣了2000餘文,“有兩串進帳了!”他們高興了。從此以後,每天都有幾串的生意,形勢逐漸穩定了。
代英把他們創新生活的事,寫了報道寄往上海。過了些天,以惲代英、沈光耀、廖煥星、李書渠、余家菊、鄭遵芳、林育南、鄭興煥、蕭鴻舉、魏以新等12人的名義寫的《共同生活社會服務》的宣言書也在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刊》上發表了。大量的報紙發行到了武漢,關於橫街頭有個新型書社,出售別處不易買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入門》、《社會主義史》、《蔡孑民言行錄》、《克魯泡特金思想》、《托爾斯泰傳》等以及北京、上海等出版的《新青年》、《共產黨》、《少年中國》、《新潮》、《東方雜誌》、《每周評論》等革命刊物的消息像春風一樣,傳遍了武漢全市,吸引了各界青年。教育界、文化界、新聞界人士,也普遍感到興趣。正好這時,大中學校都開學了,互相社回家的朋友也都回來了,橫街頭頓時熱鬧起來,書社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大律師施洋來了,盛讚惲代英他們為武漢三鎮人民造福,願意義務擔任利群書社的法律顧問。
從這天起,惲代英和蕭楚女建立了終生不渝的生死之交。
書社進入穩定發展時,惲代英為開闊眼界、學習經驗、尋求真理,於4月初和去京投考大學的林育南、鄭興煥、沈光耀同行,前往北京。
北京是當時各種思想最活躍的地地方,新文化運動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各種思想的鬥爭更加激烈。當時,追求真理的各地青年風雲際會於北京。湖南的毛澤東,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分會的王德熙、天津覺悟社的代表周恩來、鄧穎超都來過北京。惲代英也決心到這個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去取得真經。
一年前,代英已參加了北京最大的社團“少年中國學會”。他的活動和他的獨到見解,受到會員們的重視。4月10月舉行的少年中國學會常會上,惲代英被公推為該會圖書編輯部專員,領導圖書出版工作。他埋頭寫了大量文章,給學會的朋友們寫了熱情洋溢的信。信中,他批判了當時的重文輕實的風氣,希望人們理解文學、哲學的真價值,要求學會的朋友們“不要做新政客,不要看風色、爭權力。”
他專門為《少年中國》寫了長達四萬字的論文《怎樣創造少年中國?》,闡述了創造少年中國與個人生活之間的關係,指出只有改造自己才能改造國家。
對社會主義學說,惲代曲也作了認真的探討,在下半年的《少年另》上發表了《論社會主義》。
惲代英懷著滿腔熱情,寄希望於少年中國學會這個團體。在和李大釗、鄧中夏以及馬克思說研究會的許多朋友們交流了思想后,他增長了知識,受至最啟發。同時他又感到學會存在不少問題。他認為,會員中確實有不少“有力的個人”,然而學會本身並不是“有力的團體”。因此,他積極建議:在明年的年會上就這些問題進行一次研究和討論。這也就是一年後在南京召開的少年中國學會年會。
惲代英訪問北京的另一目的也是為他目前正在從事的事業取得經驗。參觀了北京工讀互助團,和該團的第一組成員施存統、俞秀松、何孟雄等親切會面、交流思想。這時,這個組已面臨解散的窘境。經濟上入不敷出,食堂虧損嚴重,連團體成員的飯都有開不出了。團員意見分歧,精神渙散,不久前開了個會,各奔前程、自謀出路去了。第一組宣告失敗,另外三個組也處在風雨飄搖中。
在這段思潮起伏的日子裡,在這個思想活躍的古城裡,惲代英和來京求學的林育南、沈光耀、鄭興煥,以及早一年考進北京大學的劉仁靜,共同回顧了他們建立的互助社、利群書社的活動,對這棵幼稚嫩芽的成績和經驗教訓,作了總結。為了求知已,長見識,他們風雨無阻,不辭辛勞,奔波在京郊路上,一起去拜拜訪有識見的人士,以研究世界各種思想潮流,探討另的未來。
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6月19日的常會後,惲代英離開北京,返回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