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社

中國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進步團體

覺悟社是中國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進步團體。1919 年 9 月成立。社址在天津。成員有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鄭季清等 21 人。宗旨:“本著反省、實行、持久、奮鬥、活潑、愉快、犧牲、創造、批評、互助的精神,求適應於‘人’的生活——做學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業。”組織較嚴密。發展新社員須 3 名社員以上介紹,由全體會員討論決定。採取委員制,社務大家分擔,重大問題須經全體討論。

覺悟社舊址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是青色磚木結構的平房小院。覺悟社1919年9月16日成立,是周恩來領導的天津愛國學生的進步組織。

社團簡介


覺悟社紀念館內部
覺悟社紀念館內部
他們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團結愛國力量開展反對封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改造社會挽救祖國的革命鬥爭活動。館址就是當年覺悟社經常集會活動的地方。1982年修復,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建立覺悟社紀念館

成員介紹


代號含義

在五四運動之初,天津男女學生組織是分開的。隨著鬥爭的深入,學生運動中的骨幹力量迫切感到需要打破男女界限,建立統一的組織。1919年9月16日,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的20名男女進步青年組成了革命團體覺悟社。
覺悟社舊址風景圖
覺悟社舊址風景圖
他們對外廢除姓名,用抓鬮的辦法決定各自的代號,如周恩來為5號鄧穎超為1號;再以代號的諧音作為化名,如趙光宸為“奈因”(為九即英文nine的諧音),馬駿為“念久”(為29即廿和九的諧音)。因為20人在50個號碼(從1到50)中任意抓取代號,故20人的代號是不連續的。

男成員

男成員10名,他們分別是:5號周恩來,后化名“伍豪”;9號趙光宸,后化名“奈因”;11號薛撼岳,后化名“石逸”;18號關錫斌,后化名“石霸”;19號潘世綸,后化名“石久”;20號胡維憲,后化名“念豪”;28號李振瀛,后化名“念八”;29號馬駿,后化名“念久”;41號諶小岑,后化名“施以”;50號諶志篤,后化名“武陵”。

女成員

女成員10名,她們分別是:1號鄧穎超,后化名“逸豪”;3號周之廉,后化名“珊”;13號郭隆真,后化名“石珊”;25號劉清揚,后化名“念吾”;26號吳瑞燕,后化名“念六”;31號李錫錦,后化名“衫逸”;34號鄭季清,后化名“衫峙”;36號張若名,后化名“衫陸”;37號張嗣婧,后化名“衫棄”;43號李毅韜,后化名“峙山”。覺悟社團結進步青年,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引導社會的先鋒”和“作戰的大本營”,也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重要革命組織之一。
覺悟社有正式社員20人,所知社友9人。對覺悟社中部分成員如周恩來、鄧穎超、馬駿等人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對於其他成員的經歷很多人並不清楚。對覺悟社全體成員的經歷作一系統介紹,進而勾勒出20世紀初中國最早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的迥異人生。

創辦過程


如火如荼的愛國學生運動,使人們的思想發生著急遽的變化,一批先進青年由於共同的覺悟,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他們志同道合為著拯救處於危難之中的祖國而奮力拚博,歷史忠實地記下了他們的光榮業績。1919年9月2日,周恩來和郭隆真、張若茗、諶小岑等七人一起坐火車從北京返津。
這些凱旋的戰士們,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經受了患難考驗的戰鬥友誼和沸騰在他們心裡的愛國熱情,使他們興奮不已,熱烈地交談著。以前,由於封建習俗的束縛,男女學生不能在同一個團體中活動,天津的愛國學生運動分成了以南開學校、高等工業學校等男校為主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和以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為主的“女界愛國同志會”兩大團體。他們雖然也在鬥爭中彼此支持,但是由於封建觀念的束縛,沒有在一起聯合行動過,更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形勢的發展,使他們感到兩大團體的聯合已是勢在必行。
在急馳的列車上,幾位學生代表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的醞釀和討論。郭隆真提出,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應當緊密合作,成為天津愛國學生運動的核心。張若茗提出將兩個團體合併起來。周恩來進一步主張:學習北京的經驗,從兩個團體中選出一些骨幹分子,組成一個比學聯等更嚴密的團體,從事科學和新思潮的研究,並出版一種刊物,成為引導社會的先鋒。
周恩來的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贊同。
回到天津,周恩來就和兩個組織的骨幹分子進行籌備工作,他奔走於兩個組織之間,和持有各種觀點的同學交換意見,求同存異,統一思想。經過十多天的準備,建立一個新的團體的計劃終於確定了。這個團體是一個最初由二十人組成的嚴密組織,定名為“覺悟社”,為了表示男女平等,男女會員各十人。他們中有周恩來、鄧穎超、馬駿、郭隆真、劉清揚、張若茗、李毅韜、諶志篤、諶小岑、潘世綸、李錫錦、關錫斌、李震瀛等,“覺悟社”成員中有在天安門前指揮請願學生和反動當局進行鬥爭的學生領袖,有在愛國運動中湧現出來的理論家、宣傳家,有在與反動軍警搏鬥中流血負傷的中幗豪傑,實際上,覺悟社已經成為天津愛國學生運動的總指揮部。
9月16日,在草廠庵天津學聯辦公室召開了覺悟社成立大會,周恩來被推舉為會議的主持人,並負責起草覺悟社宣言。會議決定出版一本不定期的小冊子——《覺悟》,由周恩來擔任主編。覺悟社作為一個嶄新的團體,沒有設置會長、秘書之類的職銜,組織上實行委員制,本著分工負責的精神,將內部工作分為數類,由全體社員分擔。為了鬥爭的需要,社員的姓名對外不公開,而用抽籤的辦法,以號取名,用以作為通信的代號或發表文章的筆名。這便是周恩來“伍豪”(五號)、鄧穎超“逸豪”(一號)筆名的由來。

相關故事


周恩來為覺悟社起草了《覺悟的宣言》,闡述了覺悟社的宗旨和任務,其中寫道:“‘覺悟’的聲浪,在二十世紀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厲害。我們中國自從去歲受歐戰媾和的影響,一般稍具普通常識的人,也隨著生了一種很深刻的覺悟:凡是不合於現代進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閥、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他為應該剷除應該改革的。有了這種‘覺悟’,遂醞釀成這次全國的‘學潮’,衝動了全國的學生界,人人全想向‘覺悟’方面走。”他還寫道:覺悟社的目標是“本著反省、實行、持久、奮鬥、活潑、愉快、犧牲、創造、批評、互助的精神,求適應於‘人’的生活——做學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業。抽象的話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覺’、‘自決’。”
周恩來提出,發揚宗旨的辦法有四種:
一、取公同研究的態度,發表一切主張;
二、對社會一切應用生活,取評論的態度;
三、介紹社外人的言論——著作同講演;
四、灌輸世界新思潮。在這篇宣言的最後,周恩來充滿激情地寫道:“我們的決心就是齊心努力向‘覺悟’道上走,同時也盼望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向‘覺悟’道上走。
覺悟社現狀
覺悟社現狀
努力!奮鬥!一步步的‘覺悟’,一步步的‘進化’。‘覺悟’無邊無止,‘進化’無窮。”〔31〕覺悟社成立后的第一個活動,是請北京大學教授、五四時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到覺悟社講話。那是九月二十一日,覺悟社成立后的第五天,李大釗來到覺悟社,和社員們親切交談。周恩來詳細地介紹了覺悟社的情況,李大釗對覺悟社不分男女的組合和出版刊物的做法非常贊成。他建議大家好好閱讀《新青年》和《少年中國》上的進步文章,分類研究各種學術問題。
李大釗和周恩來等談了很久,才依依惜別。

覺悟雜誌


《覺悟》雜誌
《覺悟》雜誌
由周恩來主編的《覺悟》雜誌於1920年1月20日出版第1期。這本雜誌大32開, 100餘頁,將近10萬字。第1期上發表了周恩來撰寫的3篇文章和5首白話詩。其中《覺悟》一文實際上是該刊的發刊詞,僅600餘字,但論述精闢,言簡意賅。文中寫道:人在世界上同一切生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能夠“覺悟”,一切生物不能夠“覺悟”。“覺悟”的起點,由於人能夠知道自己。因著覺悟,遂能解決人生的人格、地位、趨向,向進化方面求種種適應於“人”的生活。周恩來認為,覺悟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進化過程,覺悟的人,必定是不滿意現狀,去另闢一條新道,接續不斷的往前走,去求無窮的進化。
在《死人的享福》一詩中,周恩來用質樸的語言抒發了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全文如下:
死人的享福(一九一九年十二月)
西北風呼呼響,冬天到了。
出門雇輛人力車,車夫身上穿件棉袍,我身上也穿件棉袍。
我穿著嫌冷,他穿著卻嫌累贅;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我感謝他愛我,他謝謝我助他便他。
共同生活?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
《覺悟》出刊后,受到各界的熱烈歡迎,上海《新人》雜誌評價道:“《覺悟》內討論的問題全是長篇而有秩序,為現在各出版物中所未有”。《覺悟》第2期準備了四十餘篇稿件,內容更加豐富,本擬2月20日出版,但由於“一·二九”事件發生,周恩來被捕入獄,因而未能付印。

主要活動


除李大釗外,覺悟社還請了許多專家學者來社演講,其中有徐謙講《救國問題》,包世傑講《對於新潮流的感想》,周作人講《日本新村的精神》,錢玄同講《研究白話文學》,劉半農講《白話詩》等。
覺悟社還召開各種問題的討論會,題目先後有:學生的根本覺悟,家庭改造,共同生活,工讀主義等。討論的方法有全體會,分組會;有報告,有批評,也有“懺悔”(就是自我批評)。當時,馬克思、列寧的著作在中國還沒有出版,只有《新青年》等刊物登載過一些介紹文章。覺悟社的社員雖然有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和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還處於比較幼稚的啟蒙時期,很少有人像周恩來那樣在日本已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鄧穎超後來生動地描述到這種情況,她說:“五四運動是思想解放運動。
一解放,就像大水奔流。那時的思想,受到長期禁銅,像小腳婦女把腳裹住,放開以後,不知怎麼走路,有倒的,有歪的,也有跌跤的。那時是百家爭鳴,各種思潮都有。”〔32〕“當時我們的思想還處於啟蒙時期,就是說還不明確,不肯定,思想還在變動著,發展著。”〔33〕周恩來和他的戰友們就是這樣在眾多的新思潮中艱難地尋找科學的真理。據有人回憶,由於周恩來敏銳的思想、深邃的觀察力以及出色的組織才能,使覺悟社的討論會總是風趣盎然,引起了社員們極大的研究興趣。
警廳拘留記
警廳拘留記
覺悟社的一系列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北京、上海等地的進步報刊稱覺悟社是“天津的小明星”,“會員是天津學生界最優秀、純潔、奮鬥、覺悟的青年。……他們抱定了時時覺悟、刻刻覺悟的決心,所以取名叫覺悟社。”1920年1月29日,天津各校學生數千人在“覺悟社”的領導下,為抗議軍閥政府鎮壓抗日愛國學生運動、逮捕愛國學生舉行了大規模遊行示威和請願活動,開展反對中日直接交涉和抵制日貨的鬥爭,結果遭到 殘暴鎮壓。作為請願代表,周恩來與於方舟、郭隆真、張若名等人遭反動當局逮捕,隨後遭到長達半年之久的監禁。他們開始被拘於天津警察廳,後轉移到天津地方檢察廳。周恩來與於方舟、郭隆真、張若名等四人與其他同時被捕的二十多名各界代表,在獄中堅持鬥爭,並以絕食抗議。周恩來根據獄中被拘代表的回憶和個人日記等,於1920年5月開始編寫《警廳拘留記》,6月5日編完。文章共分為“魁發成事件”、“警廳花園內學生被毆”、“各團體代表被捕”、“被捕后的安置”、“學生陸續的被捕”等18個部分,全文共約3.5萬字,詳細記錄了自己與同伴在獄中的實況。由於社會各界的鼎力營救,周恩來等與被捕的二十多名各界代表於1920年7月17日獲釋出獄。在李大釗的指導和支持下,覺悟社一部分成員於8月間赴法國勤工儉學。《警廳拘留記》於1920年12月在天津《新民意報》上連載,后該報社出版了單行本。該書卷首有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的校友、天津《新民意報》的創辦人之一馬千里所作的序言,書前有天津各界被拘代表出獄時的合影。覺悟社的主要成員以後大部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意義簡介


五四運動中,周恩來等人創建的覺悟社,以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戰鬥姿態,衝鋒陷陣在反帝愛國運動的急流中,它猶如一道閃電,刺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世界,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希望之光,它的光輝業績,已載入五四運動的史冊。它的戰鬥精神,永遠激勵著中國青年奮勇前行,正如《覺悟社社員歌》所唱的那樣:“世界潮流,洶湧澎湃,來到中華地,社會革命,階級鬥爭,大家齊努力。二十幾個同志,大家攜手作先驅,奮鬥、犧牲是精神,推翻惡勢力!”

成員簡介


(按號碼為序)

鄧穎超

鄧穎超同志親題“覺悟社紀念館”匾額
鄧穎超同志親題“覺悟社紀念館”匾額
鄧穎超,女,原名鄧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生於廣西南寧。她自幼聰慧好學,9歲時插班考入直隸女師附屬小學四年級。鄧穎超只讀完高小一年,母親就失業了。按相關規定,高小畢業后,年滿13歲才能報考女師預科,鄧穎超是不具備報考條件的。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繼續自己的學業,鄧穎超虛報了兩歲年齡,跳兩級以第三名(考上預科前三名的,可以免交學費和住宿費)考入直隸女師(即河北師大的前身)預科。翌年,她升入本科,是班級里年齡最小的學生。在直隸女師,鄧穎超是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的評議員、講演隊長。加入覺悟社時,她是20個社員中最小的,恰巧也抓取了最小的號碼,代號是1。1920年,鄧穎超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直隸女師。同年8月18日,她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任教。1922年夏,鄧穎超應天津達仁女校校長馬千里之聘到該校任教。1923年,鄧穎超等人創辦了旨在解放婦女的女星社。1923年8月25日,鄧穎超又創辦了旨在增加女子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女星成年婦女補習學校。1924年,鄧穎超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部長,同年與周恩來結婚。1925年7月13日,鄧穎超奉黨的指示南下廣州,開展婦女運動,從此結束了她的教學生涯。 1934年,鄧穎超帶病參加長征。1939年,她出任中共南方局委員兼婦委書記。自1949年起,鄧穎超先後當選為全國婦聯第一、二、三屆副主席,第四屆全國婦聯名譽主席。1976年、1978年,她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3年6月當選為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主席。1992年7月11日,鄧穎超在北京逝世。

周之廉

周之廉,女,1902年2月出生於河北南宮城庄村。幼時,周之廉家境貧苦,但她聰慧過人,讀書刻苦,1917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取直隸女師,得到官費待遇。五四運動時,周之廉為直隸女師學生總代表,攜手與鄧穎超等人並肩戰鬥。她加入覺悟社時的代號是3。周之廉是時代青年的先覺者。她組織、參與出版刊物《覺悟》,討論研究新思潮,積極領導青年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1920年夏,覺悟社被軍閥解散后,她曾三次對被捕入獄的郭隆真進行營救,但未能奏效。周之廉終身從事教育。她從直隸女師畢業后,到磁縣任小學教員,后又與鄧穎超一起在天津達仁女校任教,再通過覺悟社成員諶小岑、李毅韜夫婦的關係到北平香山慈幼院任女校主任、北平五省災童教養院教務主任,后考取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學業,畢業後任河北女子中學校長、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師範學校校長。1933年,她考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庚子賠款留學官費生,專攻兒童教育,獲碩士學位。抗日戰爭爆發后,她於1938年回國參加抗戰,在重慶北碚創建北泉慈幼院並任院長。1946年,周之廉赴美國考察教育,在美國教育界任職直至1956年6月逝世。

周恩來

周恩來,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

趙光宸

趙光宸,男,字丹文,1902年生於天津,1918年進入天津南開學校讀書。1919年,他和周恩來等一起積極投身五四運動,任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記者。參加覺悟社時,趙光宸的代號為9。 1920年,趙光宸與周恩來等人先後赴歐勤工儉學,尋求救國真理。趙光宸先後入甘百耳大學、巴黎大學學習,並參與組織成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又加入中國共產黨旅歐組織,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后脫黨。回國后,他歷任山東煙台市社會局局長、天津工商學院教授、河北省農墾局局長、天津市臨時參議會議員、中國國民黨天津市黨部委員。1948年,趙光宸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同年赴台後繼續擔任此職。1965年,趙光宸病逝於台灣。早年時,周恩來與趙光宸私人關係非常密切,曾多次與之用信件或明信片聯繫。1989年,鄧穎超在西花廳會見趙光宸長女趙忠綺時對她說:“我們和你父親關係不一般。”

薛撼岳

薛撼岳,男,天津市人,又名薛卓東,畢業於南開學校,參加覺悟社時代號為11。五四運動時,薛撼岳很是積極,后因開罪天津當局,遭到通緝,逃難至安徽省安慶未婚妻(娃娃親陳維坤家中。此時陳維坤21歲,陳父便乘此促使女兒與薛撼岳完婚。但後來薛撼岳至洛陽兩湖巡閱使署做了外交顧問,最終與陳維坤分手。再後來,薛撼岳投身於軍閥吳佩孚旗下,背棄了革命。以後情況不詳。

郭隆真

郭隆真,女,回族,原名郭淑善,1894年3月18日出生於河北省大名縣。1909年,15歲的郭隆真衝破舊勢力的束縛,和父親一起創辦了全縣唯一一所女子小學。1913年,她入直隸女師,全新的天地給了她更大的思考和活動空間,她常和鄧穎超等同學一起探討國事,一起研究婦女問題。五四運動爆發后,郭隆真和劉清揚、鄧穎超等一起籌備成立了有600多人參加的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成長為出色的女生運動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中雖三次身陷囹圄,但仍頑強堅持鬥爭。1919年9月16日,由周恩來等領導的覺悟社在天津成立,郭隆真成為了其中一員,其代號為13。1920年,郭隆真和周恩來、張若名等人一起赴法勤工儉學。1923年,經周恩來等介紹,郭隆真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郭隆真與李富春、蔡暢一起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五卅運動爆發后,她奉調回國,在北京市黨部工作,任婦女委員會委員。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慘遭殺害。身在北京的郭隆真處境危險,但她仍堅持鬥爭。為了掩護同志們轉移,她不幸被捕。一年後,郭隆真經黨組織營救出獄。1929年春,她受黨組織派遣,到東北從事工人運動。1930年6月,郭隆真到山東工作,任山東省委委員,青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等職。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在青島一公園突然被捕。敵人對她施以各種酷刑,逼她說出黨的組織和她的任務,要她寫悔過書。郭隆真堅貞不屈,嚴詞拒絕,連看守她的獄吏也對其大義凜然的行為產生敬佩。1931年4月5日,郭隆真在濟南英勇就義。

關錫斌

關錫斌,男,1896年8月出生於廣東廉江,后改名為管易文。1917年,關錫斌考入天津直隸師範,1919年五四運動興起,他積極投身其中。他曾與馬駿、郭隆真等人組織天津學生聯合會,舉行罷課遊行,后參加赴京請願團,遭軍閥政府逮捕。出獄后,關錫斌參加覺悟社,他的代號為18。 1919年底到1925年,關錫斌先後至法、美勤工儉學,在耶魯大學完成學業。1926年回國后,他先後在南開大學、嶺南大學、廣西柳州墾植實驗所、青島教育局、青島華新紗廠等地邊工作邊宣傳革命主張。全面抗戰爆發后,關錫斌在中共領導下參加了以情報工作為主要內容的抗日活動。1939年,關錫斌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至華東軍區聯絡部交際處負責外國友人的接待與翻譯工作。北平解放后,關錫斌調任中央統戰部接待處處長,上海解放后,調任上海軍管處交際處處長。1954年後,關錫斌任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1958年7月5日,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1995年12月2日,關錫斌在北京逝世。

潘世綸

潘世綸,男,1898年2月生,字述庵、述廠,浙江杭州人,1913年入天津南開學校學習。潘世綸在南開學校讀書時與周恩來為同班同學,他曾參加周恩來等發起的進步學生組織敬業樂群會。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他協助周恩來創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周恩來為該報主編,潘世綸為副刊負責人。他們共同辦報,上街演講,宣傳革命的政治主張。這期間,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1919年9月,潘世綸加入覺悟社,代號為19。南開中學畢業后,潘世綸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后赴美國留學,攻讀經濟學。潘世綸赴美留學期間,與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周恩來一直保持書信往來。1923年,周恩來從巴黎致信潘世綸,並把自己在巴黎寓所前拍的照片寄給潘世綸作紀念。歸國后,潘世綸曾長期從事國際金融工作,歷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副經理、天津分行副經理。新中國成立后,潘世綸任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經理。1958年,他從天津遷居北京,任中國銀行總行顧問、監事等職。周恩來多次請潘世綸到中南海聚會,共敘同學之情。周恩來曾對潘世綸講:“參加一點政治工作吧,幫一下我的忙。”潘世綸非常感動,深感周恩來對他的信任和友情。1983年1月,潘世綸去世。

胡維憲

胡維憲,男,畢業於天津南開學校,參加覺悟社時代號為20。五四運動前後,他積極參加宣傳、抗議活動,其他情況不詳。

劉清揚

劉清揚,女,回族,1894年出生於天津。1906年至1910年,她參加了天津各界人士組織的國民捐款與救國運動,毅然捐出一個金戒指。1911年辛亥革命時,劉清揚就讀於直隸女師,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在天津的秘密組織――天津共和會。1919年,北京學生點燃了五四運動的革命火炬,天津學生聞風而動,立即組織起來。劉清揚和直隸女師的同學郭隆真、鄧穎超等發起成立了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她當選為會長。接著,她與周恩來、馬駿、郭隆真、鄧穎超等創辦了覺悟社,她的代號是25。1919年11月10日,劉清揚擔任全國各界聯合會成立大會主席,翌年11月與張申府等一同赴法留學。1921年2月經張申府介紹,劉清揚加入旅法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為中共最早的女黨員。在巴黎期間,劉清揚與張申府結婚,成為一對革命伴侶。 1923年冬,劉清揚回國。1924年1月1日,全國第一份主要由婦女主辦的《婦女日報》在天津正式出版,劉清揚任總經理,鄧穎超等為編輯。1924年6月,劉清揚隨李大釗出席第三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大革命失敗后,劉清揚雖然中斷了與中國共產黨的聯繫以致最終脫黨,但仍為婦女運動不懈奔波。1941年皖南事變后,劉清揚在香港、桂林等地積極參加反蔣抗日活動。1944年,劉清揚在重慶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併當選為民盟中央委員和婦女委員會主任。新中國后,劉清揚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河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和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等職。

吳瑞燕

吳瑞燕,女,廣東人,生於1904年,1918年考入直隸女師。1919年加入覺悟社時,她的代號是26。在覺悟社活動期間,吳瑞燕受周恩來演出的話劇《一元錢》的啟示,編導了話劇《木蘭從軍》和《伊藤博文》,兩劇公演過程中為慈善事業募集了4000多元。吳瑞燕後來報考了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突破封建勢力羈絆,成為中國第一個上台與男生同台演出的女演員。在一片“傷風敗俗”的喧嘩中,她又扮演《賽金花》中的賽金花形象。她的演藝和勇氣皆佳,故1923年9月5日《北京晨報》刊發《吳瑞燕女士萬歲》的文章,對之讚美有加。她是覺悟社中最早成名的一位。吳瑞燕的丈夫為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的同學汪泊生。夫妻二人以後創辦了山東省立劇院,抗戰時在重慶創辦歌劇學校。吳瑞燕在重慶與周之廉過從甚密,並承擔聶紺弩、周穎(覺悟社社員周之廉之妹)夫婦獨女入讀北泉慈幼院的監護人。抗戰期間,周恩來、鄧穎超多次邀請吳瑞燕夫婦把京劇院、歌劇院搬到延安,終因國民黨張道藩等人的破壞,未能實現。吳瑞燕逝世於1981年。

李震瀛

李震瀛,男,原名李寶森,天津市人。1919年,他在南開學校讀書時加入覺悟社,代號為28。1921年,他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前往上海,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幹事,為該書記部機關刊物《勞動周刊》的編輯之一。1922年,李震瀛到鄭州領導京漢鐵路工人運動,擔任京漢鐵路總工會秘書長。 1924年,李震瀛前往大連開展工作。同年,他返回天津,在中共天津地方委員會中負責鐵路工人運動。1925年,李震瀛領導五卅運動,后在上海總工會工作,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裝暴動的領導人之一。1927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27年,他出席了八七會議。10月,他與向忠發一起率中共代表團前往蘇聯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十月革命10周年紀念活動,其間他還出席了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和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 1929年,李震瀛在上海中共中央組織部開辦的幹部訓練班主講工人運動課程。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后,他參加了以羅章龍為首的“反對四中全會代表團”會議,任非法的第二江蘇省委書記。是年6月,李震瀛被羅章龍派往香港進行分裂黨的活動,遭到廣東省委的抵制后返回上海。7月,李震瀛被中共中央開除出黨。此後,在上海被國民黨逮捕,經過多次審訊並未暴露身份,被無罪釋放。獲釋后,李震瀛發表聲明不再參加革命活動,到天津敦慶隆綢緞莊當店員。1937年病逝於天津家中。

馬駿

馬駿,男,回族,后改名馬天安,1895年生,黑龍江省寧安縣人,1915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1919年五四運動中,他被選為天津學生聯合會副會長兼執行部長。同年6月,馬駿代表天津學聯赴上海參加全國學聯的成立大會並參與領導工作。回津后,他同周恩來等創辦《天津學聯日刊》。8月,馬駿率天津學生代表團到北京和北京學生聯合請願示威,在天安門被捕,經周恩來等營救獲釋。9月,他參與創立覺悟社,他的代號為29。馬駿於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他到哈爾濱從事革命活動,組織救國喚醒團,是東北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1925年五卅慘案后,馬駿領導吉林人民聲援五卅運動,聯合各界成立吉林滬案後援會,被選為會長。同年10月,他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馬駿秘密回國,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負責重建北京市委和恢復黨組織工作。同年10月,馬駿在北京被捕,1928年2月英勇犧牲。

李錫錦

李錫錦,女,生於1892年,卒於1979年,浙江紹興人,早年畢業於天津中西女校,參加覺悟社時代號是31。其他情況不詳。

鄭季清

鄭季清,女,又名鄭漱六,1897年生於江蘇揚州,畢業於直隸女師。五四運動中,她曾同周恩來、鄧穎超等人率領天津學生代表到北京請願。參加覺悟社時,她的代號是34。鄭季清成家以後,主要從事工商業,曾在長沙擔任一紗廠廠長。1948年底,鄭季清一家遷居桂林。臨解放時,其夫帶著養女遠赴香港,她一人留在桂林。1949年10月,鄭季清搬到臨桂縣茶洞鄉花嶺街她姐姐的房子居住,后因財物被盜移居褚村。鄭季清出身書香門第,廣讀詩、詞、曲、賦,擅長書畫,尤工填詞。處此貧困孤獨之境遇,她以吟詩填詞來遣懷。在她最困難的時候,村民們伸手幫助,多方關照,同時她也得到了周恩來、鄧穎超的關懷和資助。後來,褚村成立初級小學,群眾一致推舉年過半百的鄭季清為教師。她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贏得了村民們的敬重和愛戴。 1951年6月,周恩來、鄧穎超從北京來信,請她到北京工作,被她婉拒。1953年春的一天,她在指導學生排練話劇時,突然中風倒地,經醫生診斷為半身不遂。後送至桂林醫治。病情略有好轉后,她回到學校,以左手寫字授課。1955年,鄭季清赴桂林養病。到達桂林后,她發起成立了街道識字班,為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 1960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到桂林視察工作,在榕湖飯店會見了鄭季清,並從自己的生活費里拿出200元相贈。周恩來回北京后不久,即派專人到桂林接鄭季清去北京養病。鄭季清在北京養病一年,因嫌北京天氣太冷,感覺身體不適,於1962年重返桂林,不久去世。

張若名

張若名,女,字硯庄,1902年生於河北清苑縣。張若名在1916年考入直隸女師。五四運動時期,張若名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參與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被推為評議部長。作為天津的正式代表,她兩次去北京參加反“巴黎和會”簽字請願活動。加入覺悟社時她的代號為36。1920年11月,張若名與周恩來、郭隆真等一起登上輪船離滬赴法。1922年,郭隆真、張若名在法國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由於張若名法語口語流暢,又是女子,便於隱蔽身份,她在少共組織內擔負與法共保持秘密聯繫的任務。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法國共產黨里昂支部決定舉行追悼大會,法國政府不允許外國共產黨員參加。但少共主要負責人冒險行事,堅持派張若名參加大會併發言,結果張若名險些被當局驅逐出境並一直被警方跟蹤盯梢。加之因出身問題,她在黨內受到審查。這兩件事使她感到委屈和不滿,經過激烈的思想波動,張若名決定退出少共,留在法國專心讀書,並表示為黨保守機密。1927年,張若名考取里昂大學,並準備在這裡攻讀博士學位。1930年5月31日,張若名與在里昂大學讀博士的楊堃結婚。1931年元旦剛過,張若名、楊堃戴著“中國第一對博士夫妻”的光環回到北平。張若名被聘為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堃回到原保送他留學的河北農業大學任教。1948年春,張、楊夫婦接受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的邀請,舉家南遷,張若名任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在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中,她因早年退黨“問題”而遭受迫害。1958年6月18日,張若名含著淚水與洗不清的“諸多罪名”投河自盡。

張嗣婧

張嗣婧,女,字穆儀,1901年生,河北安肅(今徐水)縣人。她3歲喪父,9歲入本縣女子小學讀書。在小學期間,她的母親未徵得她同意便給她訂下了親事,對方是她的表哥劉賡勛。她12歲時,劉家答應接她到天津求學,並承諾供給一切費用。她來到天津后,便住在劉家,不久便考入女子師範附屬小學讀書。劉家待之漸薄,因她住的屋子非常潮濕,兩腿患病後幾乎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遂回河北老家治療。一年後,在劉家的多次催促下,張嗣婧再次來津。 1915年秋,張嗣婧考入直隸女師,移住宿舍。幾年中,她的成績總是最優等,加之脾氣好,故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1916年,張嗣婧在女師讀二年級時,她的未婚夫得了羊癲風,但她不敢反抗這樁包辦的婚姻,只能默默地忍受。1919年,張嗣婧加入覺悟社,代號為37。1920年,張嗣婧在舊禮教的束縛下嫁給了劉賡勛。在封建家庭中,她受到了夫家的虐待。婚後半年,張嗣婧畢業后即到北京公立第七女子小學任教。她在北京僅僅住了半年,就被夫家逼回了天津。 1921年,張嗣婧生下一女,婆母重男輕女,對產後的她不聞不問。一年後,她又生下一男孩,但夫家重子輕婦,沒有給她以最基本的照顧。產後11天,她即一病不起,夫家為了節省開支,在重病時才給她買了廉價的藥物醫治,但一切已無濟於事。篤病中,她還在照顧幼子病夫。數日後,年僅21歲的一代新女性被舊的家庭制度迫害致死。

諶小岑

諶小岑,男,1897年2月生於湖南安化。1916年,他考入天津高等工業學校,次年入北洋大學特別班,任《北洋大學日刊》經理兼記者、天津學生聯合會會計,參加覺悟社時代號為41。 1921年,諶小岑任華俄通信社翻譯、上海分社中文部主任。1923年,他在天津協助鄧穎超創辦女星社、女星成年婦女補習學校。隨後,諶小岑先後任漢口揚子機械廠化學技師、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人部指導主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監察委員、國民政府鐵道部勞工科科長、浙贛鐵路理事會秘書等職。其間,他為溝通國共雙方高層之間接觸,進行聯合抗日談判而奔走聯絡。1936年,諶小岑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書記長兼民眾訓練科科長。1942年後,他任立法院立法委員、交通部顧問、浙贛鐵路理事會主任秘書。 1948年,諶小岑加入了浙江省政府委員陳惕廬組織的孫文主義革命同盟,積極主張“反蔣美、奉行三大政策”。該盟負責人陳惕廬得到浙江省主席陳儀的指示,在上海對湯恩伯部下進行策反活動,被特務偵悉。1949年3月底該盟遭到破壞,作為該盟常務理事的諶小岑被國民黨當局開除黨籍。新中國成立后,諶小岑先後在國家出版總署編譯局、文化部出版局從事翻譯工作,1957年任國務院參事。1967年6月,他被隔離審查,關進秦城監獄。平反后,他回到國務院參事室,后被選為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1992年11月27日,諶小岑逝世。

李毅韜

李毅韜,女,出生於河北省鹽山縣農村,父親是位私塾先生。6歲時,李毅韜在父親的指導下,讀《三字經》、《百家姓》等書。17歲時,全家遷居天津,李毅韜遂考入直隸女師。她在班中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唯獨音樂、體育成績不好。因為她曾纏過足,從小又沒高聲唱過歌,所以這兩門功課不及格。畢業時,她的成績名列第二。覺悟社成立時,李毅韜的代號是43。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直隸女師的郭隆真、劉清揚、鄧穎超等聯合天津其他女校學生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推選劉清揚為會長、李毅韜為副會長。1922年,李毅韜與覺悟社成員諶小岑成婚。1923年夫妻二人到天津與鄧穎超等共同發起成立了女星社,出版《女星》旬刊,辦起了女星成年婦女補習學校,李峙山擔任主編和校長。1924年元旦,李毅韜又協同劉清揚、鄧穎超等出版《婦女日報》,任總編輯。在辦這兩個刊物過程中,諶小岑都擔任了事務性工作。1927年,夫妻雙雙加入了國民黨。七七事變發生時,李毅韜正在廣州養病,她抱病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7月,李毅韜病逝於廣東曲江。

諶志篤

諶志篤,男,1896年生,號石僧,貴州織金人。他早年入貴陽私立南明中學讀書,1916年考入天津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學習。在五四運動前夕,他以天津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向段祺瑞政府請願,被選為京津學生聯合會的主要負責人。在5月4日天安門廣場的集會請願活動中,諶志篤砍斷右手食指,以示愛國決心。加入覺悟社時的代號為50。 1920年秋,諶志篤畢業於天津工業專科學校,不久轉回貴州,在貴陽南明中學當學監兼任理化教師,向學生傳播革命思想,創辦革命刊物《黔聲報》。1923年秋,諶志篤遭到貴州各派軍閥的迫害,憤而出走。1925年,他被委任為重慶百貨統捐局局協后,因受到四川軍閥的排擠而離職回家。 20世紀30年代,諶志篤先後出任貴州省教育廳秘書,建設廳機要秘書、技正(總工程師),度量衡鑒定所所長,國貨陳列館館長等職。抗戰全面爆發后,諶志篤命愛女諶曼麗棄學奔赴華北抗日前線。目睹國民黨的腐敗無能,諶志篤隱而不仕,潔身自好,過起了鄉居生活。1949年底,諶志篤配合織金的地下黨組織敦促織金縣長王佐與解放軍代表談判,使得織金和平解放。解放后,在周恩來的關心下,諶志篤出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從事統一戰線工作,直至1975年逝世。

周穎

周穎,女,即覺悟社社員周之廉三妹周之芹,生於1909年,后改名周穎,為覺悟社年紀最小的社友,曾在五四運動中為被捕的郭隆真等送飯、傳遞消息。她於1922年考入直隸女師。1925年五卅運動時,她擔任該校學生會主席,領導學生遊行示威。九一八事變后,她到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系讀書,與胡風等組織新興文化研究會,出版油印刊物《文化之光》,宣傳抗日主張。1933年,周穎被日本刑廳逮捕,她是被驅逐的愛國留學生中的唯一女性。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周穎先是參加救亡工作,后入湖北京山游擊隊。1940年,她任重慶北泉慈幼院保育主任。抗戰勝利后,她在重慶因“勞協事件”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獲釋後來到香港參加民革籌建工作,被選為常委。1957年,周穎被錯劃為“右派”,平反後任民革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91年1月病逝。

李愚如

李愚如,女,又名李錫志,1902年生,浙江紹興人,畢業於直隸女師。李愚如畢業后曾在河北女子第四小學(位於天津)任教。五四運動爆發后,她積極支持並參加周恩來領導的天津學生愛國運動。在周恩來、鄧穎超等的關懷、鼓勵下,她克服了經濟上的困難,衝破輿論的阻力,毅然於1920年10月留學法國,成為我國最早到國外勤工儉學的女性之一。在赴法勤工儉學前夕,她曾到天津地方檢察廳看守所探望因領導天津學聯請願鬥爭而被反動當局拘押的周恩來,並與之辭行。周恩來旅歐期間,李愚如與他一直保持著聯繫。李愚如在法國先攻讀法文,后習家政。1925年初回國,4月與覺悟社另一成員潘世綸結婚,此後未參加工作,直至1980年7月去世。

陶尚釗

陶尚釗,男,浙江紹興人,1907年出生。1916年,陶尚釗赴天津考入南開學校,不久就結識了比他大9歲的高五班的周恩來。周恩來祖籍也是浙江紹興,因此,兩人認了同鄉。在交往中,二人發現兩家還是親戚。周恩來的祖母與陶尚釗的祖母是姐妹。陶尚釗受周恩來道德學問的影響,改掉了公子少爺型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勤奮好學、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好學生。從此兩人出入相隨,形影不離,成了摯友。 1920年1月,陶尚釗跟隨周恩來率領千餘名大中專學生包圍直隸省公署,要求釋放不久前被捕的學生,結果二人均遭誘捕。陶尚釗出獄后不久和周恩來一起在其胞兄陶尚銘(張作霖幕僚)資助下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2年底的一天,和陶尚釗一起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有的外出購物,有的去郊遊,只留下他一個人在宿舍里煮食物吃。酒精爐放在靠窗處,由於陽光太強烈,看不清火焰,陶尚釗以為酒精已經燒完(其實酒精甚滿),他將酒精傾瓶倒入爐中。由於酒精溢出爐外,濺在身上,隨即烈火燒及全身,加上酒精爐突然爆炸,引起大火,當時樓內空無一人。傍晚同學們回來,見陶尚釗已被燒死,面部和前胸全部燒焦,大家見此慘狀,無不失聲痛哭。周恩來決定把陶尚釗埋葬在法國巴黎附近,然後將墳墓和遺物拍成照片寄給了陶尚銘。

黃愛

黃愛,男,原名正品,號建中,湖南常德人,1897年出生於一戶貧苦農民家庭。黃愛讀高小時因家貧而輟學,後到一家商號當學徒。1913年,黃愛在二哥資助下考入長沙湖南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科,畢業後到湖南電燈公司當技工。1919年春,黃愛考入天津直隸高等工業學校。在校期間,他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並被吸收為覺悟社的第一批社友。同年,作為天津學生代表,他曾兩次赴京請願,要求嚴懲鎮壓學生運動的軍閥。第二次赴京請願時,他被徐世昌下令逮捕關押一個多月,獲釋后被開除學籍。 1920年1月,經李大釗介紹,黃愛赴上海新青年雜誌社工作。同年9月,黃愛回到長沙。11月21日,在毛澤東、何叔衡等支持下,他與龐人銓等一起在長沙發起組織湖南勞工會,並被選為該勞工會教育部主任兼駐勞工會幹事。1921年4月,黃愛因領導發動湖南第一紗廠收回公辦的罷工鬥爭而再次被捕,在獄中曾進行絕食鬥爭,后經長沙各界人士聲援、營救獲釋。同年底,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2月25日,在中共湖南支部的直接指導下,他聯合湖南學聯組織發動了湖南工界一萬多人參加的反對太平洋會議的遊街大會。 1922年1月16日晚,他在領導湖南第一紗廠工人進行年終要求加薪的鬥爭時,與龐人銓一起被捕,17日凌晨被軍閥趙恆惕殺害。臨刑前,他與龐人銓同聲高喊:“大流血,大成功!”二人遇難震驚全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稱他們是“中國第一次為無產階級而死的先烈”。周恩來曾作《生死別離》悼念詩以示紀念。1922年,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還曾決定將他們遇難日1月17日定為中國勞工運動紀念日。

其他社友

覺悟社還有其他五名社友,筆者除了他們的姓名外,知之者甚少。男社友兩人,分別為胡嘉謨和梁乃賢。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內有一個搞宣傳工作的人與後者同名,不知是否是那個社友。女社友還有三人,其一為王貞儒,又名王卓吾;其二為郭蔚廷,為覺悟社社員郭隆真之妹;其三為韓恂華,天津人,畢業於直隸女師,是北大最早的女旁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