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歌劇部

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歌劇部

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歌劇部是抗日戰爭初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中負責戲曲活動的部門。

目錄

正文


1937年10月 6日,由於伶、田漢歐陽予倩等主持,在上海卡爾登劇院(現名長江劇場)召開籌備會,決定成立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下設話劇和歌劇(當時即指戲曲,其中主要是京劇)二部。出席者,除電影、話劇工作者外,京劇界有周信芳高百歲金素琴金素雯等13人。次日,舉行成立大會,周信芳被推選為歌劇部主任。《救亡日報》以《舊劇界怒吼了》為題,報道了大會盛況,在戲曲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在田漢、周信芳主持下,歌劇部首先邀集上海戲劇研究者舉行平劇(京劇)劇本座談會,作出決議:改編演出具有民族意識的傳統劇目。隨即率領部分演員奔赴滬郊前沿陣地,向抗日戰士進行宣傳鼓動,又去後方傷兵醫院,以清唱慰問傷員。此外,還參加了保衛大上海宣傳周的活動。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前夕,各抗日救亡團體大多撤離上海,留滬的歌劇部成員為繼續開展抗日戲曲活動,分別成立了歐陽予倩領導的中華劇團和周信芳主持的移風劇社。歐陽予倩以“改良平劇運動”的名義,編導了《漁夫恨》、《梁紅玉》、《人面桃花》、《新玉堂春》、《桃花扇》等劇,由中華劇團在卡爾登劇院和更新舞台(現名中國劇場)演出半年左右。因《桃花扇》一劇借古諷今,觸怒了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而被迫停演。周信芳主持的移風劇社,以轉變當時上海苟且偷安、妥協投降的風氣為主旨,堅持在“孤島”戰鬥了 4年,編演了大量強調民族意識、宣傳愛國思想的劇目,如《香妃恨》、《亡蜀鑒》、《明末遺恨》、《徽欽二帝》等,對喚起“孤島”同胞覺醒,揭露敵人殘暴,抨擊民族敗類,起了積極的作用。敵偽通過英租界工部局派警察檢查劇本,並衝進劇場,搜索後台,最後下令禁演《徽欽二帝》。周信芳、高百歲、王熙春等還多次受到敵偽的恐嚇。1940年,在阿英周貽白的協助下,又由於素連、李伯麒李紫貴等組織了新藝劇社,赴東南抗戰前線寧波演出,被群眾譽為“抗戰宣傳隊”。
1943年12月,在中共上海地下黨領導下,呂君樵、李瑞來、曹壽春、何毓如等發起組織了“藝友座談會”,繼承中華劇團、移風劇社所堅持的原歌劇部抗日救亡的傳統,開展戲曲演出活動,直到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