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子文藪

皮子文藪

《皮子文藪》是晚唐現實主義詩人皮日休於懿宗咸通七年自編的一部詩文集,“自序”稱文稿“繁如藪澤”,故名。一至九卷是各種散文,第十卷是詩歌。

目錄

正文


作者簡介
皮日休 畫像
皮日休 畫像
皮日休(約834一約883),字逸少,后改字襲奚,自號鹿門子、閑氣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多數人把他看作是晚唐時期的一位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而忽略了他在儒家教育尤其是經學教育思想方面作出的貢獻。若想了解儒家教育思想在晚唐的變化和狀況,皮日休是一個必須涉及的人物。
皮日休出身於平民家庭,祖上幾代務農為生,皮日休從小過著清寒的生活,較接近下層人民。年幼時曾在家鄉讀書,後來到各地遊歷,足跡遍及兩湖、安徽、河南等地。唐僖宗咸通丙戌(866年)中,到長安應試不中,住在壽州友人別墅之中將歷年所作的詩文編成《皮子文藪》十卷凡二百篇。第二年(咸通8年,867年)登進士第,相繼任軍事判官、著作郎、國子博士、太常博士、翰林學士等職,后出為毗陵副使。其間與好友陸龜蒙交遊唱和甚多,後有《松陵集》十卷傳世。王仙芝黃巢起義時避居江南,及乾符末年(約878年)黃巢軍攻入江浙,皮日休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后隨黃巢攻入長安,任翰林學士長達三年多,可惜不久便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