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

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佈在204個國家的地區,佔全世界的23%。

國家簡介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位於波斯灣的東海岸,面積224萬平方公里6人口1443萬(1989),含外僑456,3萬。居民絕大部分為阿拉伯人,98.8%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為 國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首都 利雅得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基本概況


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主要派別

伊斯蘭教主要分為遜尼和什葉兩大派系,也有其他一些小派系(如哈瓦里吉派,伊斯瑪儀派)。遜尼派被認為是主流派別,又被稱為正統派,分佈在大多數伊斯蘭國家,中國穆斯林也大多是遜尼派;什葉派的信徒主要分佈伊朗,還存在於其它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伊拉克等國。兩派的分別主要在於對於穆聖繼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認上。按什葉派的觀點,只有穆聖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後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而遜尼派則認為哈里發只是信徒的領袖,穆聖的宗教領導人的身份的繼承者,無論是誰,只要信仰虔誠,都可以擔任哈里發。也就承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前3任哈里發的合法性。不管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們都信仰同一部《古蘭經》、遵聖訓、都是誠信真主獨一、承認穆聖是真主派給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並認同真主的獨一、全知、全能、本然自立、無始無終、無重量、無動靜、無匹敵、不佔據時空、無形無相、公正、是宇宙最高的完美實在。
不同學術派別之間的和解﹐是廣泛的使命﹐是對所有穆斯林的基本要求﹐有信仰的穆斯林都必須建立這個基本理念。所有穆斯林國家的政府或社會團體﹐都應當為承擔這個使命發揮作用﹐保護和提倡不同學派互相和解。深信伊斯蘭是團結全體穆斯林的大旗﹐然後在團結的基礎上﹐各自研究和發展自己的所認識的學派。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歷史沿革

7世紀初,麥加人 穆罕默德以“安拉的使者”創傳了伊斯蘭教。
632年遷徙麥地那后,打破部落血緣關係,以伊斯蘭教為共同的思想旗幟,創建了政教合一的政權——穆斯林公社,確立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制度。630年光復麥加,確立克爾白為聖地,定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次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紛紛歸信伊斯蘭教。632年,整個半島已基本歸於統一,伊斯蘭教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在四大哈里發時期,以半島為中心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建立了橫跨亞、非、歐3洲的 阿拉伯帝國,使伊斯蘭教得到廣泛傳播,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在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麥加和 麥地那兩聖地成為宗教學術中心,聖訓學、古蘭經學、教法學的研究蔚然成風。麥加聖寺麥地那先知寺得到多次修葺和擴建。
10世紀初,今沙烏地阿拉伯的東方省屬卡爾馬特巴林國,930年,卡爾馬特派曾劫走麥加克爾白“黑石”達20多年。10世紀起,葉門栽德派傳入南部地區。969~1250年,半島的希賈茲地區先後置於埃及什葉、派法蒂瑪王朝和阿尤布王朝的控制下,麥加和麥地那受到保護,由先知哈希姆家族後裔掌管。1446年前後,沙特家族的祖先離開半島東部卡提夫,遷到內志地區的德爾伊葉定居,后發展為該地區有勢力的宗族之一。16世紀,阿拉伯半島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得到奧斯曼素丹的大規模擴建,並任命長老和大穆夫提管理兩聖地和朝覲,並給麥加謝里夫賜予宗教和政治特權。18世紀上半葉,內志伊斯蘭教學者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87)創立瓦哈比教派,堅持嚴格的“認主獨一”論,主張恢復伊斯蘭教原教旨精神,反對“異端邪說”和蘇菲神秘主義。后瓦哈卜與沙特家庭結成宗教政治聯盟推行瓦哈比派教義。18世紀70年代,沙特家族首領阿卜杜勒·阿齊茲擁兵佔領利雅得,統一整個內志,並襲擊科威特、卡爾巴拉,吞併了哈薩,攻克麥加和麥地那,於1811年建立了第一個沙特家庭統治的瓦哈比派王朝。1818年,奧斯曼帝國駐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出兵鎮壓了瓦哈比派,並夷平了沙特王朝首府德爾伊葉,沙特家族逃往科威特,侍機再起。後半島北方沙馬爾部落的拉希德家族趁機在內志興起,佔領了利雅得。20世紀初,沙特家族首領伊本·沙特率兵收複利雅得,並創建了穆斯林兄弟會組織,向內志農業區遷移,為建立新國家奠定基礎。后擊敗拉希德家族,恢復了沙特家族在內志的統治地位。
1920~1924年,伊本·沙特先征服了拉希德家族,后又進攻麥加謝里夫·海珊的屬地,迫使海珊退位,先後佔領了塔伊夫、麥加、麥地那、吉達,兼并了阿西爾,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被擁立為漢志國王和內志及其屬地的素丹。1932年9月,正式定國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奉瓦哈比派教義為國教。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教

重要關係

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政教合一制的王國。國王為政教最高領袖,王室控制著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 古蘭經》和聖訓為立法的綱領,實行伊斯蘭教法,國家設有中央及各級伊斯蘭法院,依沙里亞法執行審判。設大穆夫提作為國王宗教方面的助手,代表國王掌管宗教和司法權力。國內96.5%的穆斯林為遜尼派,其中遵奉罕百里教法學派的佔55%,沙斐儀教法學派的佔37%,少數遵奉馬立克和哈乃斐教法學派。瓦哈比派在王權的支持下,成為沙特居統治地位的教派。王室上層及大多數宗教學者都奉行該派教義。什葉派占穆斯林總數的3%,主要為東方省的居民和外國穆斯林僑民,大多為十二伊瑪目派,其次是伊斯瑪儀派和栽德派等。全國有2萬多座清真寺。宗教教育在國民教育中佔主導地位。在全國500多所小學和200多所中學均開設有宗教課,大多數兒童仍在清真寺所設的學校接受傳統宗教文化教育。全國設有麥地那伊斯蘭大學、麥加伊斯蘭經學院和利雅得伊斯蘭法學院等5所宗教大學,培養伊斯蘭學者、教職人員和各類法官。國家設有司法部,主管伊斯蘭教法的實施,教育部主管宗教和一般學校的教育,朝覲和宗教基金部主管朝覲事務、清真寺教務、宣教事務及社會慈善事業等,該部還設有朝覲事務研究所,為每年朝覲提供組織和指導方面的諮詢。宗教出版物有阿拉伯文的《朝覲月刊》(麥加)、《伊斯蘭團結雜誌》(利雅得),向伊斯蘭世界發行。設有麥地那印經局,印製《古蘭經》及其他伊斯蘭書籍,大多向世界穆斯林贈送。首都利雅得設有廣播中心,麥加有伊斯蘭召喚電台,主要進行宣教,用阿拉伯語、烏爾都語印尼語等近10種語言播音。沙烏地阿拉伯在伊斯蘭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影響闡述

在沙特政府的倡導和大力贊助下,先後成立了泛伊斯蘭國際組織;伊斯蘭會議組織、伊斯蘭世界聯盟、世界伊斯蘭大會。前兩個組織的常設機構分別設在吉達和麥加。沙特為“阿拉伯國家聯盟”的發起國之一。還資助設立了 伊斯蘭開發銀行、伊斯蘭國際通訊社、伊斯蘭之聲廣播電台、伊斯蘭團結基金會、世界清真寺最高理事會等。沙特政府還以巨額資金資助非洲、南亞次大陸及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家和宗教組織興建宗教大學、文化中心、清真寺、醫院及科學技術培訓中心等。

主要特點

伊斯蘭教是個全面和平的宗教,從伊斯蘭教崇尚綠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脅和迫害時,伊斯蘭教允許信徒進行強烈的反抗與征服。穆斯林要從實現個人和平、家庭和平到全社會、全人類和平,在和平的氣氛中達到全世界融洽相處、以此接近真主。
伊斯蘭教希望團結,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無論種族,語言,膚色存在多大的差異,只要皈依伊斯蘭,相互之間都以兄弟相稱。
伊斯蘭教崇尚科學,正如先知所教誨的“求知是每一位穆斯林男女應盡的責任”。東西方思想和新老觀念的融合,帶動了醫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建築學、藝術、文學以及歷史學等領域的前所未有的進步。許多關鍵的學科及概念體系,諸如代數學、阿拉伯數字,以及零的概念(對於數理科學的進步至關重要)都是經由伊斯蘭文明傳播到中世紀的歐洲大陸。許多複雜的儀器,包括觀象儀(星盤)、象限儀和精確的航海圖的發展為歐洲人的遠航探索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主要教義

信仰主要綱領
伊斯蘭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信仰(伊瑪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信前定(簡稱“六大信仰”)。實踐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善功和五項宗教功課(簡稱“五功”)。所謂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簡稱“念、禮、齋、課、朝”。
六大信仰
伊斯蘭教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在我國穆斯林中視其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又有六大信仰之說:
1、信安拉。伊斯蘭教是嚴格的一神教,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安拉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古蘭經》第112忠誠章稱:“安拉是真主,是獨一的主,他沒生產,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敵。”據《古蘭經》記載,安拉有99個美名(99種德性),是獨一無二、永生永存、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創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運的無上權威。信安拉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體現了其一神論的特點。
2、信天使。認為天使是安拉用“光”創造的無形妙體,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國和地獄,並向人間傳達安拉的旨意,記錄人間的功過。《古蘭經》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來(Jibra'il)、米卡伊來(Mikal)、阿茲拉伊來(Azral)及伊斯拉非來(Israfil),分別負責傳達安拉命令及降示經典、掌管世俗時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審判的號角。
3、信經典。認為《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一部天經,教徒必須信仰和遵奉,不得詆毀和篡改。伊斯蘭教也承認《古蘭經》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經典(如《聖經》),但《古蘭經》是比其它一切經典優越的,《古蘭經》是包羅其它一切經典的意義,信徒即應依它而行事。
4、信先知。 《古蘭經》中曾提到了許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即《聖經》中的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只有安拉知道他們的數目,使者中最後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偉大的先知,是至聖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負有傳達“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因為他是被安拉派遣到人神兩類的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應服從他的使者。所以伊斯蘭教是集閃族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哈尼夫思想、伊斯蘭教)之大成的宗教。
5、信後世。伊斯蘭教認為:整個宇宙及一切生命,終將有一天全部毀滅。然後安位使一切生命復活,即復活日來臨。 《古蘭經》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節:“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將終朽壞。只有你的具有莊嚴和尊貴的主的本然長存。”又說:“的確,你們在復生日將被複活”。復生日到來的時候,一切生命的靈魂都將復返於原始的肉體,奉安拉的命令而復活,並接受安拉最終的判決:行善的人將進入天堂,永享歡樂;作惡的人將被驅入地獄,永食惡果。伊斯蘭教所提倡的兩世兼顧,號召穆斯林要在現世努力創造美滿生活,同時也應該以多做善功為未來的後世歸宿創造條件,兩者相輔相成。從某種意義上講,相信後世可以制約人們今生的行為。
6、信前定,以上五大信仰是《古蘭經》明文直接提出的,把前定列入六大信仰是因為《聖訓》中有依據的。穆斯林大眾和正統派對前定的主張處於宿命論和自由論中間,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變更,唯有對真主的順從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願。不可更改的前定。如:美醜,大小,生死. 通過施捨、祈禱等因素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禍,善惡。壽命.。言行,動靜有一定的自由. 不自由的行為。如:跌到.這種行為是真主完全註定的,人類對這種行為以及後果不負責 .自由的行為。如:蹲下,走動.這種行為不是完全註定的,而是真主給人類輸入了雙向選擇權,人類有意志自由的選擇.
五功
伊斯蘭教學者根據《 古蘭經》內容,將五項基本功課概括為:念、禮、齋、課、朝。穆罕默德謂:“伊斯蘭建築於五項基礎之上:誠信除安拉外,別無他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履行拜功,出納天課,朝覲,封萊邁丹月之齋”。中國伊斯蘭教學者王岱輿譯著的《正教真詮·五常章》謂:“正教之五常,乃真主之明命,即念、施、戒、拜、聚之五事也。”
念功:信仰的確認。即念清真言(al-Kalimah a1—Tayyibah)。“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是信仰的表白(即:“作證”)。當眾表白一次,名義上就是一名穆斯林了。
禮功:信仰的支柱。每日五次禮拜,每周一次的聚禮拜(即主麻拜),一年兩次的會禮拜(即古爾邦節和開齋節的禮拜)。禮功是督促穆斯林堅守正道,對自己過錯加以反省,避免犯罪,給社會減少不安定因素,為人類和平共處提供條件。
齋功:寡慾清心,以近真主。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曆的萊麥丹月“回曆九月”,白晝戒飲、食和房事一個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後方開。但封齋有困難者,如病人、年老體弱者和出門旅行者、孕婦和哺乳者可以暫免,或過時再補,或納一定的濟品施捨。
課功:課以潔物。也稱天課,是伊斯蘭對佔有一定財力的穆斯林規定的一種功修。伊斯蘭認為,財富是真主所賜,富裕者有義務從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中,拿出一定份額,用於濟貧和慈善事業。“營運生息”的金銀或貨幣每年抽百分之二點五,農產品抽十分之一;各類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天課的用途,《古蘭經》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天課的用途在各國或各地區不完全相同。
朝功:復命歸真。是指穆斯林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麥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課活動的總稱。教歷的每年12月8 - 10日為法定的朝覲日期(即正朝)。在此時間外去瞻仰麥加天房稱為“歐姆爾”(即“副朝”)。所謂“朝覲”一般是指“正朝”。凡身體健康,有足夠財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況下,一生中到聖地麥加朝覲一次是必盡的義務。不具備此條件者則可以進行代朝。
一些伊斯蘭教學者認為在五功之外再加一項“聖戰”(為安拉之道而戰),成為“六功”,但是並不為大多數伊斯蘭教學者所認同。
遵守五功是穆斯林信仰虔誠的基本體現。五功中“念”為本,“禮”為綱,五項天命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構成了系統完整的伊斯蘭教功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