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房託管

藥房託管

藥房託管是指醫療機構通過契約形式,在藥房的所有權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將其藥房交由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並能夠承擔相應風險的醫藥企業進行有償的經營和管理,明晰醫院藥房所有者、經營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保證醫院藥房財產保值增值並創造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一種經營活動。

託管模式


藥房託管
藥房託管
醫藥分業的推進過程中,全國各地出現了多種以門診藥房與醫院脫離為原則的
試點模式。其中,藥房託管是一種推行範圍較廣、較成功的模式。在目前醫院的運營和補償模式下,如果將藥房從醫院徹底分離出去,醫院的生存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在這種兩難情況下,藥房託管改變“以葯養醫”為“以葯補醫”的良性模式,可以緩解醫院補償不足的問題,為醫藥分業改革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過渡模式。

存在問題


品牌葯難尋蹤跡

當談及醫院“憑空”增加的利潤來自何處時,將其歸功於“藥品供應鏈的優化”和“對灰色收入的壓縮”,優化和壓縮的細節。託管藥房僅避免過期、破損、報損藥品的損失和庫存管理不善造成的盤虧,以及因政策性降價造成的藥品價值損失。對此,有業內人士不以為然,認為單靠加強管理和規模效益不可能支撐如此龐大的“新增利潤”,“關鍵還是依靠壓低藥品進價”。而追求低成本採購帶來的問題則是,品牌葯在一些託管藥房遭到拋棄,而一些進價低、毛利高的非品牌葯迅速充斥託管藥房。這是因為,品牌葯讓利空間小,醫藥分銷企業面對品牌藥廠家談判能力有限;而對於那些小藥廠,大的商業公司卻可以“以強凌弱”,盡量壓低進貨價格。可問題在於,患者往往有自己的用藥習慣。一位醫院負責人說,比如很多高血壓患者認可北京雙鶴的‘降壓零號’,一些心臟病患者認定了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這些品牌葯消失了,患者也會隨之流失,這對醫院的長遠發展沒好處。

“灰色收入”難以壓縮

藥房託管新增利潤的另一個來源是對灰色收入的壓縮。似乎,南京醫藥很明白藥房託管並不能真正消除“灰色收入”,因此才用了“壓縮”這個字眼兒,而不是“取締”。而對於灰色收入究竟能壓縮到什麼程度,藥房託管后,處方權在醫生手中的事實並沒有變。所以,即便藥房的經營權已交給醫藥公司,但只要醫生不開處方,藥品照樣賣不出去,這就使得藥品生產廠家或代理商不得不繼續“打點”醫院和醫生。最容易滋生“灰色收入”的“新葯”,其推廣仍然要和醫生搞好關係,否則,醫生不開處方,新葯即使已經進入託管藥房也將最終成為積壓品。可見,醫生的“灰色收入”並不會因藥房託管而消失。只不過藥房託管后,對於藥品生產企業惟一不同的可能是,又多了醫藥公司這一關。

醫藥期盼豐收

藥房託管並沒有切斷醫院、醫生和藥品之間的利益鏈,所以,‘以葯養醫’導致的諸多問題也就無法通過藥房託管得以解決。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而對此,醫藥等藥房託管方不可能不清楚,對於 ‘藥房託管只能是一種過渡’的命運,他們似乎更是心知肚明。託管的藥房似乎更像是一粒粒撒下的種子,等待著豐收季節的到來,而這個“豐收季”即是醫藥分開之際。無疑是抓緊時間撒下更多的種子,以便等到醫藥分開之時,能夠“接管”更多醫院剝離出來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