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榼藤的結果 展開
- 豆目豆科植物
- 中藥
榼藤
豆目豆科植物
榼藤(學名:Entada phaseoloides)亦稱榼藤子。木質藤本,無刺。托葉小,剛毛狀。二回羽狀複葉,頂生的1對羽片常為卷鬚;穗狀花序纖細,單生於上部葉腋或再排成圓錐花序式;花,花萼鍾狀,5齒裂;花瓣5片,分離或於基部稍合生;雄蕊10枚,分離,略突出於花冠之外,花絲絲狀,花蕾時葯隔頂端具腺體;子房近無柄,胚珠多數,花柱絲狀。莢果大而長,木質或革質,扁平,彎曲,逐節脫落,每節內有1顆種子;種子大,扁圓形。
產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西藏等省區。生於山澗或山坡混交林中,攀援於大喬木上。東半球熱帶地區廣布。
榼藤
莖扭旋,枝無毛。二回羽狀複葉,長10-25厘米;羽片通常2對,頂生1對羽片變為卷鬚;小葉2-4對,對生,革質,長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3-9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鈍,微凹,基部略偏斜,主脈稍彎曲,主脈兩側的葉面不等大,網脈兩面明顯;葉柄短。穗狀花序長15-25厘米,單生或排成圓錐花序式,被疏柔毛;花細小,白色,密集,略有香味;苞片被毛;花萼闊鍾狀,長2毫米,具5齒;花瓣5,長圓形,長4毫米,頂端尖,無毛,基部稍連合;雄蕊稍長於花冠;子房無毛,花柱絲狀。莢果長達1米,寬8-12厘米,彎曲,扁平,木質,成熟時逐節脫落,每節內有1粒種子;種子近圓形,直徑4-6厘米,扁平,暗褐色,成熟后種皮木質,有光澤,具網紋。花期3-6月;果期8-11月。
榼藤分布圖
生於海拔600-1600米的山澗或山坡灌木叢、混交林中,攀援於大喬木上。
榼藤(莢果和種子)
樹皮含皂甙。
活血祛風,壯腰固腎。用於風濕關節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骨折。莖皮:催吐、泄瀉。種仁(榼藤子仁):微苦、澀,平。利濕消腫。用於黃疸,腳氣,水腫。
榼藤(葉與花)
【壯葯】棵山龍(Keshanlong),棵桃邦(Ketaobang),腮丕(Saipi),南蛇風(Nanshefeng),左右扭藤(Zuoyouniuteng):根治腰骨痛,瘋狗咬傷,胃痛;老莖治風濕骨痛;種子有毒,治急性腸胃炎《桂葯編》。扣篾,扣林,棵山龍,棵桃邦,腮平,南蛇風,左右扭藤:根主治腰痛骨痛,胃痛;莖主治風濕,骨痛,狂犬咬傷《民族葯志一》。芒拎龍(maklinghloem):治療風濕骨痛,胃痛,痔瘡。
【藏葯】青巴肖夏:種子用於心臟病,肝熱病,腎病,中毒症之熱症,白脈病《部藏標》。慶巴肖夏:種子治心病,腎病,肝熱病中毒症之熱證,白脈病《中國藏葯》。慶巴肖夏:種子治腎病,心臟病,肝中毒症,“白脈”病《藏草本》。慶巴肖夏:種子主治腎病及心臟病《民族葯志一》。
【蒙葯】額利根芍沙:種仁主治腎病《民族葯志一》。德力棍-芍沙,拉古日-芍沙:種子治脾濕熱,肺病,痰濕,黃疸,腳氣,水腫《蒙葯》。
【哈尼葯】阿杯嗎:藤、種仁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木,跌打損傷,黃疸,腳氣,水腫《版納哈尼葯》。啊波哎嘻:藤莖治療風濕關節炎,跌打損傷《滇省志》。
【佤葯】大臘合:種子用於痔瘡,牛皮癬,淋巴結核,皮炎《中佤葯》。
【傈僳葯】阿及呆:藤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四肢麻木;種仁用於黃疸,腳氣,水腫《怒江葯》。
【瑤葯】鐮刀風,扭培梅,莫比短:根治腰骨痛,瘋狗咬傷;老莖治風濕骨痛,風濕癱瘓,外用治毒蛇咬傷;種子有毒,治急性腸胃炎,月經不調《桂葯編》。鐮刀風,扭培梅,莫比棟:種子主治急性腸炎,胃炎,月經不調;莖主治風濕骨疼,癱瘓,毒蛇咬傷《民族葯志一》。
【阿昌葯】拉和:種子用於胃痛,痔瘡痛《滇葯錄》、《滇省志》。拉和:種子主治痙攣性疼痛,胃痛,痔瘡《民族葯志一》。
【傣葯】麻耙(西傣):種子用於高熱抽搐,不語,癲癇;買里(德傣):根皮治牙痛;果殼治腰痛,腹痛《滇葯錄》、《滇省志》。赫麻拔,柬凜倆:種子主治高熱抽搐不語,癲癇,瘡癤;根皮主治牙痛《民族葯志一》。麻耙:種子治療高熱,抽搐不語,癲癇《版納傣葯》。配方治腹脹《德傣葯》。
【拉祜葯】咖拿胚:種仁治瘡癰《滇省志》。
【彝葯】新諾建馬:種子用於腹痛,便秘,蛔蟲病《滇省志》。新諾建馬:種子主治蛔蟲病,腹痛,便秘《民族葯志一》。
【基諾葯】坡訥阿那:種子治腹痛《滇省志》。
【德昂葯】黑林娘:藤莖、種仁治胃痛《滇省志》。
【藏葯】種子用於肝熱病,卸痙《滇省志》。坡訥阿哪:種子主治腹痛《民族葯志一》。
【布朗葯】馬巴:種子主治瘡癰《民族葯志一》。
【景頗葯】沙棉,戈暢:種子主治便秘《民族葯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