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珊瑚

蒼珊瑚

蒼珊瑚(學名:Heliopora coerulea):俗名藍珊瑚,是蒼珊瑚目下的唯一一種珊瑚,也是八放珊瑚亞綱中唯一會長出大型骨骼的珊瑚。它們的骨骼是由霰石所組成,與石珊瑚目相似。個體直徑1mm,具寬闊的胃腔,缺乏隔板。共肉在表皮下形成許多盲管以增加表面積及分泌鈣質。

生活環境比較廣泛,熱帶、亞熱帶,甚至寒帶均可生存,在淺海、深海,以及各種基質的海底,如沙質、岩石底部都可以生存。廣泛分佈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組成的淺水珊瑚礁。

形態特徵


蒼珊瑚
蒼珊瑚
蒼珊瑚是蒼珊瑚目下的唯一一種珊瑚,珊瑚骨骼的形成大多數珊瑚蟲的外胚層細胞能分泌骨骼。觸手和隔膜各8個,由外胚層的細胞移入中膠層中分泌角質或石灰質的骨針或骨片。這些骨針存在於中膠層中或突出於體表面,每個蟲體與海葵相似,其基盤部分與體壁的外胚層細胞能分泌石灰質物質,積存在蟲體的底面、側面及隔膜間等處,好像每個蟲體都坐在一個石灰座上,稱為珊瑚座(corallite)。群體珊瑚蟲其共肉部分的外胚層也分泌石灰質,由於群體的形狀不同,其骨骼的形狀也不一樣。有的為樹枝狀,有的為圓塊狀。
營群體生活。個體直徑1mm,每個個體具8個羽狀觸手。隔膜8個不成對,隔膜肌向腹生長,隔膜絲單葉狀。僅有一個口道溝,位於腹面。骨骼多在體內,或由體內發生后伸向體表。蒼珊瑚的骨骼是由霰石所組成,珊瑚蟲在骨骼內的筒子中生活,由一層骨骼外的薄組織連結。群體骨骼呈巨大塊狀,是八放珊瑚中唯一的造礁種。具寬闊的胃腔,缺乏隔板。共肉在表皮下形成許多盲管以增加表面積及分泌鈣質。組成淺水的珊瑚礁。
因為其硬的藍色骨骼帶有細長的水螅體,屬於軟珊瑚。形狀有枝形、盤子形、柱形和表覆形。骨骼由碳酸鈣和金屬鹽類構成,這使它的顏色呈現奇特的藍色。但是,珊瑚蟲是褐色或淺藍色。

生活習性


蒼珊瑚可以形成巨大的骨骼堆積,種類是單體式的群體,它們體內不是都有藻類的共生,對生活環境的選擇要求不嚴。是造礁珊瑚,由於它們在海洋中大面積的生長繁殖,骨骼的堆積以致形成了海洋中的珊瑚礁,溫度是影響造礁珊瑚生長的限制性因素,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溫度不低於20℃,珊瑚蟲才能造礁,其最宜的溫度範圍是22-28℃,所以珊瑚礁與珊瑚島都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集中在地球的南北回歸線(23.5°)以內,很少超過2-3°,即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內。
其次造礁珊瑚要求一定的海域深度,主要生活在淺海區,大陸架及海島的四周,其垂直分佈限制在60m之內,在30m左右深度處生長最好。因為淺海區是日光的穿透層,有利於珊瑚體內共生藻類的光合作用,淺海區由於潮汐作用及風浪、海水的震動為珊瑚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源及充足的氧氣,並易於移走代謝產物。
另外,造礁珊瑚要求生活在較清潔的海水中,如果過多的陸源物質污染海水,便會抑制珊瑚取食、呼吸等正常生理作用的進行,它們要求生活在標準鹽度範圍的海水中,即每升海水含35g的鹽,而受污染的海水內的陸源物質也會降低海水的鹽度,所以靠近河口的海域是不會有造礁珊瑚分佈的。
一些具有鈣質骨骼的動植物的存在,也是形成珊瑚礁的重要生態條件。造礁珊瑚為這些動植物,例如軟體動物、棘皮動物、仙掌藻、珊瑚藻等石灰藻類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而這些動植物所形成的鈣質骨骼又與珊瑚骨骼礁結在一起共同構成了珊瑚礁或珊瑚島,其中特別是藻類起著重要的聯結粘合作用。另一個重要的生態因素,就是幾乎所有的造礁珊瑚胃層的細胞內都共生有藻類,例如動物黃藻(Zooxanthellae)、動物綠藻(Zoochlorellae)等。其密度之大使造礁珊瑚體內蛋白氮含量的50%來自這些藻類,以致使珊瑚蟲表現出共生藻類的黃褐色、綠色等。這種共生關係對雙方都是重要的,珊瑚蟲為共生藻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及安全保護,並由珊瑚體內獲得藻類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碳、氮、硫等物質;而共生藻類對珊瑚也是不可缺少的。

分佈範圍


分佈於美屬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英屬印度洋領地、柬埔寨、聖誕島科科斯群島、葛摩、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斐濟、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亞、吉里巴斯、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莫三比克、緬甸、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卡達、留尼旺島、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斯里蘭卡、蘇丹、中國台灣、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托克勞群島、湯加、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夏威夷群島、萬那杜、越南、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葉門。
蒼珊瑚分布圖
蒼珊瑚分布圖

繁殖方式


八放珊瑚隔膜上的縱肌束均為腹向排列,其體壁的環行肌也由內胚層發生,在口盤處特別發達。珊瑚綱的神經結構也是形成上皮神經叢和胃層的神經叢,只是具有更多的雙極神經元,也有突觸傳導,所以反應較水螅綱動物迅速。沒有特殊的感官。珊瑚綱動物多數為雌雄異體,少數種類為雌雄同體。其生殖腺位於隔膜上,在縱肌束及隔膜絲之間形成長帶狀,生殖細胞來源於內胚層的間細胞,但一般情況指向隔膜是不孕的。如果是雌雄同體的種,一般是雄性先熟(protandry),以避免同體受精。生殖細胞排到體外,在海水中受精,或在胃腔中受精,發育中經過浮浪幼蟲,再發育成成體。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這個物種廣泛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地區,在分佈範圍內很常見。然而,分佈深度極淺的蒼珊瑚特別容易採集,這使它們成為水族館的極寵和古玩貿易的收藏品;豐富的珊瑚棲息地由於人類的開採威脅,其數量正在遭到破壞而減少。可以推斷,在棲息地質量下降的基礎上,面臨珊瑚礁和珊瑚礁的破壞退化,它們面臨的威脅是在未來的一代完全喪丟失的可能性增加了。估計棲息地退化和喪失以三代長度(30歲)的37%的數量減少推理,並符合閾值的弱勢在標準A4cde下。這將預測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的威脅,重新評估該物種在10年的時間。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寶石成份


蒼珊瑚骨骼是一種有機寶石,其化學成分為碳酸鈣,形態多呈樹枝狀,橫斷面有同心圓層的花紋結構和心點。玻璃光澤至暗淡光澤。硬度3.5-4;密度2.62-2.7克/立方厘米。質地細膩,柔韌均一,斷口平坦,不透明,藍色珊瑚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