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勝之
氾勝之
氾[fán]勝之,氾水(今山東曹縣北)人,西漢著名農學家。原姓凡,他所編著的《氾勝之書》,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中游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而聞名於世。
《氾勝之書》成書於西漢,一般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氾勝之書》與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的《農書》、明代徐光啟徠的《農政全書》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氾勝之
氾勝之其本姓凡氏,秦亂時避地氾水(氾水故道流經今山東曹縣與定陶之間),因改姓氾。漢成帝時為議郎,曾任勸農使者和輕車使者,在都城長安附近(今陝西關中地區)指導農業生產,后升任為御史。他總結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創造精耕細作的區田法,另還有溲種法、穗選法、嫁接法等。著有《氾勝之書》共2 卷18 篇。
氾勝之
氾勝之對農業科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大力推廣種子穗選法,要求在田間選擇子粒又多又飽滿的穗留作種子。他發明推廣了“溲種法”(在種子上粘上一層糞殼作為種肥),其原理直至今天還在應用。瓠子是當時三輔地區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但由於瓠既不耐旱又不耐澇,產量一直低而不穩。氾勝之聽說有一位農民是種瓠子的行家裡手,就親自登門拜訪,同這位農民交上了朋友。他仔細觀察研究這位農民的種瓠過程,自己還親手反覆做種植試驗。他終於總結出了一套瓠子種植高產技術,即“種瓠法”。用這個新技術栽種的瓠子,個兒長得特別大,一個可抵過去的10個大。
氾勝之雖然身為朝廷命官,但卻時時想著農業豐收,惦著百姓的溫飽。為了總結推廣群眾中的新鮮經驗,他常常微服出訪,走遍了關中平原,虛心向種田好手請教,把群眾的種田經驗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他對北方的水稻、蠶桑、小麥、瓜果等作物的栽培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推廣了種麥法、種瓠法、穗選法、種瓜法、調節稻田水溫法、保墒法、桑苗截干法等。農業技術的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了廣大農民的尊敬和愛戴。
氾勝之經過長期的刻苦努力,總結自己指導農業之經驗,整理農書一部,全書原2卷18篇,北宋時丟佚。後來從《齊民要術》及《太平御覽》等書中輯錄約3000餘字。《漢書·藝文志》農家類稱之《氾勝之十八篇》,也稱《氾勝之種植書》或《氾勝之農書》,后通稱《氾勝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農業科學專著,發展了戰國以來的農學,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以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唐賈公彥《周禮疏》說:“漢時農書數家,氾勝為上”。
《氾勝之書》首次記載了“區田”技術。這是一種園藝式的精耕細作高產的耕作技術。“區田法”把耕地分為上、中、下農區三種類型,通過深耕、勤澆、精管,使農作物獲得高產。《氾勝之書》還總結了冬麥、春麥、大豆、桑等13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此外,書中還有關於嫁接法、輪作、間作、混作等方面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