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大農書

古代五大農書

中國古代的《氾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敷農書》、《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統稱五大農書,這五大農書是中徠國現存的古代農學專著中的傑作。農學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取得成就最輝煌的學科之一,和中醫學、天文學以及算學並稱與世。

概述


《氾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敷農書》、《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統稱古代五大農書,可以說后三者實際上就是農學的延伸,在為農業發展的服務過程中,加上長期的實踐活動,才導致他們的產生、發展和取得輝煌。因此農學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實際上是最基礎的學科,其它一切學科是為農學服務,以農學為中心。
歷史是一筆無形的財富,以史為鑒,從歷史中取得經驗,是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的優良傳統。在當今農業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如果調轉歷史的船頭,從歷史中尋找經驗,也許會得到滿意的德答案。
那麼農學史的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在農學史的學習過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農學史文獻的學習。在中國古代的農學史文獻中,有五部農書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五大農書。他們就是《氾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旉農書》、《王禎農書》和《農政全書》。了解這五部農書的主要內容及其科學價值是首先要做的事。

簡介


《氾勝之書》:西漢氾勝之著。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出一種叫“區田法”的耕作方法,還介紹了“穗選法”、“浸種法”等選種方法和育種方法。該書現存3700多字,內容豐富。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一部系統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全書共10卷,92篇,11萬多字。書中對農、林、牧、副、漁各方面都有詳盡論述,被譽為農業百科全書。
《陳敷農書》:宋代陳敷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談論水稻栽培種植方法的農書。陳敷自耕自種,下苦功夫鑽研,於74歲時寫完這部著作,對古代的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禎農書》:元代王禎著。全書共36卷,13.6萬多字,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個部分,是當時農業生產技術的總結。
《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著。這是一部集前人農業科學之大成的著作。全書60卷,50萬餘字,書中彙集了有關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各種農具製造以及水利工程等農業技術和農學理論知識,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綜述


《氾勝之書》

《氾勝之書》的作者氾勝之是西漢時人,漢成帝(西元前32年——前7年在位)時出任過議郎,后因在三輔地區(包括關中平原)推廣農業、教導種麥取得成效,而被提拔為御史。《氾勝之書》18篇是他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寫成的。
該書總結了兩千多年以前以我國關中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中心的農業生產經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綜合性農書,書中對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對作了詳細的總結。其主要內容包括:提出了“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的耕作栽培的總原則;科學的闡明了適時播種的重要性,認為播種冬小麥不宜太早也不宜太遲;最早記載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選種方法和草木(瓜類)植物嫁接的方法;詳細介紹了種肥、基肥和追肥的清況和方法;對漢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大創新“區田法”和被譽世界上最早的“溲種法”也詳加論述;此外《氾勝之書》不僅總結了當時北方旱地農業生產經驗,而且也涉及到了南方的水田耕種方法。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農業生產技術就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對我們今天的農業生產也還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漢書·藝文志》農家類記載曰:“氾勝之十八篇”,《隋書·經籍志》始稱其為《氾勝之書》。以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和《通志》中都著錄有此書,又因只在《齊民要術》、《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和《北堂書鈔》等北宋以前的書中引用過此書,南宋時期也只有鄭樵《通志》提到過,而不見於其他書錄中,可見其可能失傳於兩宋之交。現在所見的《氾勝之書》主要是後人的輯佚本,19世紀前半期有洪頤煊、宋葆淳、馬國翰等三人的輯佚本。20世紀50年代以後又有石聲漢先生的《氾勝之書今釋》本和萬國鼎先生的《氾勝之書輯釋》本兩種。本章的選文就是參考萬先生和石先生的校釋而成。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的作者是北魏賈思勰,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縣)人。在所有的歷史文獻中均找不到他的有關事迹,只是在《齊民要術》的題署中說“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故作者的身世很難定論。
《齊民要術》大概成書於西元6世紀30—40年代之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綜合性農書,主要反映了的是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對秦漢以來黃河流域的旱地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個系統總結,標誌著以精耕細作技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農學也已臻於成熟。
《齊民要術》全書共分十卷,九十二篇,把卷首的“序”和“雜說”計算在內的話共約十一萬五千餘字,其篇幅之巨在古農書中可謂罕見。全書的體例以系統嚴整著稱,其內容含蓋農、林、牧、漁、副等各業,首先重點講述的是大田作物和蔬菜的種植、果樹和林木的栽培以及動物的飼養等主要內容,接著講述了釀造、食品加工等副業和兼述有實用價值的南方熱帶植物。這種編寫的體例,成為後世模仿的對象。
《齊民要術》在唐代以前沒有刻本,直到北宋天聖(1023—1031)年間,才由“崇文院”正式刊印,但印量很少,早已散失,現僅有日本殘存有“崇文院”本的第五和第八卷。以後從南宋到清各代都有刻本,不下二十餘種,但大都是繼承“崇文院”的刻本,主要有南宋張轔刻本、張轔本覆刻本;明代的三種刻本:馬直卿湖湘刻本、華亭沈氏竹東書舍刻本、胡震亨《秘冊匯函》——毛晉《津逮秘書》本;清代張海鵬《學津討原》本和袁昶的《漸西村舍叢刊》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一些學者對《齊民要術》重新進行了校勘、標點和註釋。其中最重要的是石聲漢先生的《齊民要術今釋》和繆啟愉先生的《齊民要術校釋》。這兩種校注本是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對其進行解釋,取得了重大成績,為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齊民要術》在海外的流傳,要數日本最早,影響也最大。唐時,日本史書就有記載,此後又出現了大量的手抄本和刻本。近現代日本學者也投入了相當大的熱情去整理和研究《齊民要術》,於是有了“賈學”的出現,主要成果有西山武一、熊代幸雄的《校訂譯註齊民要術》等。
19世紀末《齊民要術》傳到歐洲,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裏稱其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即使在現代也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如: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生物學和農學分冊)時也以《齊民要術》為重要材料。

《陳旉農書》

《陳旉農書》的作者是南宋的陳旉,其生平事迹不詳,自號西山隱居全真子,又號如是庵全真子,看來是道教全真派教徒。
《陳旉農書》成書與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篇幅不大。全書共有一萬餘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總論土壤耕作、作物栽培和土地經營;中卷牛說,講述耕畜—牛的飼養管理;下卷蠶桑,討論有關種桑養蠶的技術。
《陳旉農書》是現存第一部有關南方水稻種植區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書中以有關水稻生產技術為核心,但也總結了南方旱地作物的生產經驗。從現存的古農書來看,其主要的成就有:
第一次專篇論述了耕牛問題;
第一次把蠶桑作為農書的一個重點問題;
第一次專篇系統地論述了土地規劃和利用;
第一次專門討論了水稻秧田育苗技術;
第一次系統的總結了農業生產技術的原理;
第一次把農業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放在同種位置,且強調經營管理是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
提出了著名的土壤肥力學說:“地力常新壯”和“用糞猶用藥”的論斷。並論述了肥料的四個新來源:製造火糞、堆肥發酵、糞屋積肥和漚池積肥。
從以上各方面來看,萬國鼎先生在《陳旉農書校注》中稱其為“我國第一流的綜合性農書之一。”是再公允不過的了。
《陳旉農書》的主要版本有:《永樂大典》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函海》本、《藝苑精華》本、《農學叢書》本和《叢書集成》本等。

《王禎農書》

《王禎農書》全稱《東魯王氏農書》,元王禎撰。禎,字伯善,山東東平縣(今東平縣)人。有關他的生平事迹的文獻資料很少,他大約生活在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之間,曾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今在安徽)顯靈,大德四年(1300年)調任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農書就是他在調任永豐之前完成的。(參見《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P460)
《王禎農書》有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農桑通決》6卷19篇,是農業總論性質的。首先論述了農業、牛耕和蠶桑的起源,以及農業和天時、地利、人力三者之間的關係。其次論述了包括墾耕、播種、中耕、施肥、灌溉、收穫和貯藏等大田作物的生產技術。最後論述了果木的栽培、家禽(包括魚和蜜蜂)的蓄養,以及養蠶、繅絲等內容。第二部分《百穀譜》是對農作物的各論。分別論述了谷屬、蓏屬、蔬屬、果屬、竹木、雜類、飲食類和備荒論等80多種植物的生產技術。第三部分是《農器圖譜》,共分12卷20門,插圖300多幅,佔全書的五分之四。如此詳細的介紹各種農業生產工具,這在以前的農書中很少見,標誌著中國傳統農具已經發展成熟,在中國農書中,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國農學中,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故《農器圖譜》是《王禎農書》中最具有價值的一部分,奠定了該書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尤其是在中國農具發展史中的地位。
《王禎農書》是中國第一次兼論了南北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書。農業因天時、地利等關係具有區域性,中國南北農業生產技術也有較大的差異,王禎在農書中注意對比異同,強調互相取長補短以促進農業的發展。這和《農器圖譜》構成了該書的兩大特色。
《王禎農書》在元代流傳的本字好像只是手抄本,後世未見刻本流傳。該書最早的刻本應該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山東布政使司刊本,以後又有萬曆二年(1574年)山東章丘縣署刊本,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武英殿聚珍版全書》本,《農學叢書》本,山東農專本和《萬有文庫》本等。

《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的作者是徐光啟(1562-1633)。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明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人。中國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和近代科學的先驅。他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廣、影響最深遠的還要是集中農業與水利方面,其代表著作就是《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初稿大約完成於1525—1528年之間,徐光啟死後由其門人陳子龍等對原稿進行修訂和增刪,於崇禎十二(1639)年刊刻發行。整理之後的《農政全書》,“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書共70餘萬字,其中作者在摘引了225種前人文獻的同時,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數理知識,提出獨到的見解,並多以“玄扈先生曰”形式出現的他自己的著作大約有6萬多字,分為12目包括:農本3卷;田制2卷;農事6卷;水利9卷;農器4卷;樹藝6卷;蠶桑4卷;蠶桑廣類2卷;種植4卷;牧養1卷;製造1卷;荒政18卷,共60卷。
徠《農政全書》是一部傳統農業科學的百科全書,主要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生產技術兩大內容。其中農政佔了全書篇幅的一半以上,重點論述農本、開墾、水利、荒政等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政策內容。
《農政全書》在具體的農業科學技術上的成就有:用事實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對棉花從栽培到織成布這中間一系列技術問題的詳細論述,提出了“精揀核、早下種、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口訣;總結了番薯越冬藏種技術和栽培經驗;總結了蝗蟲災害的發生規律及治理的方法;詳盡地介紹了女貞樹養白蠟蟲的經驗等。
《農政全書》以其全面系統的總結中國傳統農業政策和科學技術而著稱於世,因而和《氾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旉農書》及《王禎農書》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五大農書。《農政全書》通行的版本有:明平露堂刻本,貴州刻本、戊戍刻本、山東書局刻本、求學齋石印本、《萬有文庫》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