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倉頡墓的結果 展開

倉頡墓

陝西白水倉頡墓

倉頡墓位於陝西白水縣倉頡廟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倉頡墓是傳說中黃帝的史官倉頡之墓。

陵墓簡介


倉頡墓位於陝西白水縣倉頡廟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圍有三米高的磚花牆,是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修建的,開有東西兩門,東門上聯為“畫卦再開文字祖”,下聯為“結繩新創鳥蟲書”,橫批為“通德”。西門上聯為“雨栗當年感天帝”,下聯為“同文永世配橋陵”橫批是“類情”。墓冢上邊大樹遮天,正南邊有一小型墓碑。

歷史沿革


倉頡廟坐落於倉頡墓冢之前,不知何時所建,但從碑文可斷,不遲於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
廟內建築軒敞,古柏蓊蔚。主體建築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一名獻殿)、正殿、鐘鼓樓及兩側廂房,殿宇皆系明清乃至民國時期重修,戲樓殿廳間有彩繪壁畫。雖經久剝落而殘跡猶見原作風韻。
正殿前檁乃一蒿木為之,長16米,徑55厘米,筆直而均勻,方域罕有。
寢殿原有倉頡塑像,泥胎粉身,豐滿健美,四目靈光,神采飄逸,具有唐代風韻。殿外有杜康、雷祥、蔡倫泥胎塑像各一尊,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悉毀。
院內有古柏40餘棵,枝葉覆蓋交通,虯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025米。冢上一柏,枝幹四齣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文化大革命”中罹難不存。廟內西南偶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劈,抱槐相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葉茂,堪稱廟內一景。
廟內原有石碑多通,“文革”罹難,多被毀壞。今陳於前殿劫后倖存者15通,其中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的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1971年移於西安碑林展出。原廟內懸匾一幅,書“文化之祖”,乃于右任先生所贈,“文化大革命”中丟失,迄今無著落。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建國后列為國家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政府撥款維修,現瓦舍一新,游者不絕。
倉頡墓[陝西白水倉頡墓]
倉頡墓[陝西白水倉頡墓]
倉頡去世后,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倉頡廟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

廟宇簡介


倉頡廟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坐北面南,北臨黃龍山、南望洛河水,佔地17畝,廟內建築莊重古樸,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
倉頡廟前大門口平台之上建有照壁,照壁中部有一小神龕,下部有一道圓形小門洞,與傳統照壁截然不同。倉頡廟的山門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采光。明三門中間大門為神門,只有穀雨廟會或貴客來臨時才打開,東邊小門是人門,平時敞開,供人進出,西邊小門為鬼門,一直緊鎖。緊貼山門建有兩座戲樓,傳說中的倉頡長著四眉四目,為讓倉聖兩隻眼睛看東戲樓,另兩隻眼睛看西戲樓,因而戲樓採用東西並列式。
倉頡廟
倉頡廟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陳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倉聖鳥跡書碑最為珍貴,至今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倉頡廟碑》、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均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人物傳說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受鳥獸足跡的啟迪創造了漢文字,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他的老家陝西省白水縣史官鄉陽武村修建了倉頡廟,在他創造漢字的地方今西安市長安區長里村修建了倉頡授字台。把文字的產生歸結為一個人所為,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但漢字的誕生的確是件偉大的事,它開啟了中華民族從混沌到文明的歷史篇章。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在穀雨時節雲集倉頡廟進行大型祭祀活動,足以體現人們對漢字的產生所懷有的深深感激。

人物簡介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傳為軒轅黃帝左史官。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一時間,“神鬼泣,天穀雨”。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中國文字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