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倉頡廟的結果 展開

倉頡廟

陝西

倉頡廟,位於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城東北35千米處史官鄉,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所建。倉頡廟北屏黃龍山,南臨洛河水,佔地17畝,創建年代不詳,據《倉頡廟碑》記載,漢延熹五年(162年)已頗具規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白水倉頡廟是中國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同類遺跡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唯一兼有紅色文化的單位,西北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就位於倉頡廟內。

歷史沿革


倉頡廟創建年代不詳,據《倉頡廟碑》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倉頡廟內存有歷代碑石,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倉頡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東漢延熹五年就已有之,周圍有三米高的磚花牆,是民國二十八年修建,開有東西兩門。墓冢正南有一小型墓碑。
清朝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碑石也在其間。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迹,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的命令。

建築布局


整體布局

倉頡廟坐北面南,北臨黃龍山、南望洛河水,佔地17畝,呈南北長方形狀,高牆厚垣環繞四周,建築布局完整,廟內建築莊重古樸,整組建築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別為照壁、山門、前殿、報廳、中殿、寢殿、墓冢。在主體建築的兩側又分佈著東、西戲樓、鐘鼓樓、東西廂房等。
殿宇系元、明、清為主的遺存,戲樓殿廳間有彩繪壁畫,雖經久剝落而殘跡猶見原作風韻。
倉頡廟前大門口平台之上建有照壁,照壁中部有一小神龕,下部有一道圓形小門洞,與傳統照壁截然不同。
山門
山門
倉頡廟的山門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采光。明三門中間大門為神門,只有穀雨廟會或貴客來臨時才打開,東邊小門是人門,平時敞開,供人進出,西邊小門為鬼門,一直緊鎖。
戲樓
戲樓
緊貼山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兩個戲樓是中國僅存的實物場景——並列式的對台戲實物。傳說中的倉頡長著四眉四目,為讓倉聖兩隻眼睛看東戲樓,另兩隻眼睛看西戲樓,因而戲樓採用東西並列式。當年西北野戰軍軍民聯歡會就是在西戲樓上召開。
戲台創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四月七日。台基式建築。硬山頂,琉璃筒瓦覆蓋。檐柱四根,將檯面分作三間,中柱四根,將進深分作兩間。前台稱大三間,后稱小三間。前檐柱上託大額枋、欄額枋和挑檐枋。枋上施有一踩單昂斗拱,枋下虎頭雀替對出。台中有木屏相隔,兩邊置上下馬門。檯面通寬八點九米,深八點六米,台基高出地面一點五四米。前台兩側建有八字音牆,可增強音響共鳴效果。 
每年穀雨時節,白水民間都要祭拜倉聖,這裡都會搭台唱戲。彼時,周邊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會聚集在東西戲樓中間,看兩個戲樓上兩個劇團同時在演對台戲,而觀眾只會將賞錢給予演的最精彩的那個劇團,這就是對台戲的來歷。 
前殿
前殿
前殿是明代建築。左右兩側各有一間小耳房(又稱廊房),更襯托出了前殿的威武雄壯。在它的南北兩面均沒有圍牆將之封閉,是開放式的建築結構。在殿檐下有一塊黑色匾額,是由草聖之稱的近代書法大師於佑任先生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所題——“文化之祖”,這一匾額與橋山黃帝陵的“人文初祖”遙相輝映,相互媲美。
報廳
報廳
報廳創修於明代。民國、清朝、近代均有翻修。每逢廟會時,凡拜祭倉頡的人,都在此報到。在報廳兩側有兩棵柏樹,左為青龍柏,右為白虎柏,青龍與白虎儼然如同兩尊守護神,盡職盡責地守護著倉頡廟內的財產、安全。
報廳過去是中殿,中殿過去是寢殿,又稱後殿。連貫東西的一根粗木是蒿木所制。蒿,屬草本類植物,當年枯,次年生。但是殿上的這根蒿木竟有如此之大,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站在殿前人們目光所看到的蒿木只是整根蒿木的三分之一,原蒿木全長48米,這根蒿木長16米,粗55厘米,也就成了廟內第五大奇觀——“蒿木擔子四丈八”。寢殿內的幾尊座像是1992年群眾捐款重塑的,原來的塑像已於文革被毀。 

倉頡墓

倉頡墓
倉頡墓
倉頡墓高4米,周長48米。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同類遺跡中唯一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位於 白水縣倉頡廟內,墓園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東漢延熹五年(162年)就已有之,周圍有三米高的磚花牆,民國二十八年(1939),國民黨將軍朱慶瀾拜祭過倉頡后,非常崇敬這位文字聖人,便出錢請人代為修建了這一圈六棱磚砌花牆。開有東西兩門,東門上聯為“畫卦再開文字祖”,下聯為“結繩新創鳥蟲書”,橫批為“通德”。西門上聯為“雨栗當年感天帝”,下聯為“同文永世配橋陵”橫批是“類情”。墓冢上邊大樹遮天,正南邊有一小型墓碑。
倉頡墓東門
倉頡墓東門
傳說孔子曾拜倒在倉頡墓前,痛哭不絕,長跪不起。位於西側墓頂的一棵柏樹的根,叫轉枝柏。它的根生來就分四個枝,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一年,哪個方向的樹葉枯了,就預示著哪一方即將遭遇旱災;哪邊的樹葉蔥蘢、茂盛,則預示哪一方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是廟內第七大奇觀——“轉枝柏預知旱澇巧捎話”。在文革期間,這棵柏樹被毀。
倉頡墓東門頂端半圓形的磚雕刻著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文革時,當地的百姓用泥石灰將青天白日旗塗抹起來,並在上面畫了毛主席的頭像,因此這塊磚雕才得以度過浩劫保存至今。

祠廟文化


碑刻

《倉頡廟碑》
《倉頡廟碑》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
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碑刻中以中國最早為“字聖”倉頡所立東漢延熹五年(162年)的《倉頡廟碑》最為珍貴,碑文記載東漢延禧五年倉頡廟已具相當規模。此碑現已遷入西安碑林博物館,不但是蒼頡造字的紀功碑,還是金石學上的漢碑珍品。
《倉聖鳥跡書碑》
《倉聖鳥跡書碑》
《廣武將軍碑》曾失落千年,康有為曾贊曰:“此碑在陝亦為關中楷隸冠”。于右任先生於民國九年(1920年)得見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復明”,揮毫大書《文化祖廟》四字並命人刻成大匾,懸於廟中。1971年,《廣武將軍碑》遷置西安碑林。
《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碑上刻著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據《史記·五帝本紀》載,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居於涿鹿,位於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黃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記述了炎黃二帝同為部落首領,他們的所做所為均是天下各個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記述了黃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亂,天下重新恢復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成為天下部落首領。

楹聯

墓園磚雕聯
墓園磚雕聯
墓園磚雕聯:
東門:畫卦再開文字祖,結繩新創鳥蟲書。通德
西門: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類情
後殿石刻聯:
明四月而制六書萬世文字之祖,
運一心以贊兩儀千古士儒之師。
蒼天焉靈聖躬於陽武俾傳六書字法,
黃帝敕葬仙骨於利鄉命享萬代香煙。
首韌生風飛霧精華光昭日月,
宏開緯地經天事業勛滿乾坤。
中殿木瓦聯
中殿木瓦聯
中殿木瓦聯:
造書制字文化長綿著作信神明鬼哭龍潛傳軼事,
聖跡名山丞當嘗替摩挲氽仰止獸蹄鳥跡想當年。
報廳墨書聯:
制書契易結繩經天緯地,
啟愚蒙創文翰繼往開來。
倉頡廟[陝西]
倉頡廟[陝西]
前殿壁畫聯:
鳶飛魚躍世,雪花冬風天。
琴棋書畫好,竹梅菊梅香。
東戲樓門、屏聯
東戲樓門、屏聯
東戲樓門、屏聯:
栽治亂知興衰遙想昔日事業蒙創鳥章而開化方湯歷XXX。
寓褒貶別善惡試看當局妝演非易結繩以為書XXXXXXXX。
鳶飛風舞鍾毓龍陽傑靈,
畫棟雕梁響遇洛陰雲雨。
飛鳳家
西戲樓門、屏聯
西戲樓門、屏聯
西戲樓門、屏聯:
聞弦歌之聲鬱郁蕩蕩借衣冠描出四室偈教,
見羽族之美濟濟蹌蹌因干戈XXXXXXXXXX。
下里巴人四目顧視,
陽春白雪六書衍傳。
衍神樓

匾額

1、先天開物
白水縣:執事寺楚南、劉宏楚(清嘉慶九年)
2、四目經天
東豐樂:種德潮①(清光緒三十四年清明)
3、萬世文宗
陽武村群眾叩(民國六年)
4、道啟尼山
華山道人叩(民國六年三月)
5、文明啟我
陝西陸軍第三混成團步兵第二營營長王永鎮(民國六年三月穀旦)
6、佑我文明
陝北游擊軍第四營營長鄭應江(民國九年三月)
7、佑我孔明
澄城縣西北區保衛團連長孫百林(民國十四年)
倉頡廟[陝西]
倉頡廟[陝西]
8、彩榆蒙福
白水縣第四區保衛團長本社弟子任建文、陳玉江、郭生合(韓亞選書於民國十四年三月)
9、文化之祖
白水縣第四區保衛團長李仲菲、朱新三
武庄甲團長張匯川
郭家山甲團長吳寬容、王子宜
北鹿角甲團長彥明
白水縣第四區區紳趙子建、靳子和、魏俊天、種振啟
白水縣第四區職員種雲峰、史彥朝、王傑生、王英俊
十六鄉鄉長
最後三社會首丁奉級(於佑任書於民國二十二年月日)
10、恩同再造
趙子建②(高俊峰書於民國二十四年)
11、庶黎考祥
陳增壽、陳金林(王炳耀書於民國三十三年)
12、業績不朽
孫義元、孫滿元、孫振元、孫天元(王子洲書於一九五0年)
13、技術克功
韓積賢(王子洲書於一九五0年)
14、文聖先祖
謝德萍(謝德萍書於二000年穀雨)
註:
1、種德潮,白水縣東豐樂村人,即後文中種雲峰之父。
2、趙子建(1889年4月20日-1949年6月2日),生前曾募資修建澄城西河石橋、澄白洛河三眼石橋、縱目高小、倉頡廟,保存前秦《光武將軍碑》。其後世子弟趙雨中傳雲,民國23年,趙子建被匪追至倉頡廟中,因攀柏潛身而脫險,故懸匾以謝倉頡“再造”之恩。

壁畫

《知足常樂圖》
《知足常樂圖》
倉頡廟壁畫十分珍貴,內容可謂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擇其要者而言,大體可分為黃帝功德、倉頡政績、神話故事、白水盛景以及名人詩賦等五個部分。壁畫風格多樣,有水墨畫,也有水彩畫;有人物畫,也有山水畫。而且后兩者往往是互相摻混和彼此糅雜的。特別是寢殿後面牆壁上,保存有17幅色彩艷麗、線條流暢細膩的珍貴壁畫。壁畫大都同黃帝和倉頡有關,雖然創作年代不祥,但內容積極,人物栩栩如生,意境優美,每幅壁畫都有一個優美的故事傳說,藝術價值極高。其中的《擒蚩尤》畫的是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西陵制衣》畫的是黃帝元妃西陵氏縲祖教人們織錦制衣的故事;《黃帝賜衣》畫的是黃帝給百姓賜送衣服的故事;《天雨粟》畫的是上天被倉頡造字所感動而降“穀子雨”的故事;《石樓造字》畫的是倉頡造字的情景。看著那場面恢弘、人物眾多的壁畫,人們會自然遙想黃帝當年統率大軍打敗榆網、降服炎帝、擒殺蚩尤、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共主國家的豐功;觀賞那風景秀麗、氛圍祥和的《百鳥朝鳳》、《西陵制衣》、《黃帝賜衣》、《隸首造律品》、《權衡度量》等壁畫,人們會自然追憶到黃帝當年率領部從設姓氏、造文字、作甲子、立曆法、創算數、為音律以及揖舟馴馬、養蠶、制衣等開創華夏文明、創造神州文化的偉績。這些壁畫具有很高的藝術歷史價值。
報廳西側牆上的長條形壁畫為《知足常樂圖》,是倉頡廟壁畫中的精髓。為首者是高官坐著轎子,其次是小官騎著馬,再次是有錢人騎著驢,然後是挑著擔子做生意的,再然後是推著小車下苦力的,最後坐在地上的是衣衫破爛的乞丐,可謂是三六九等,生活各自不同。
中間那個騎驢的有錢人回頭頻頻張望,他似乎在想:“別人騎馬我騎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這幅壁畫叫做《知足常樂圖》。再看到位於最後衣衫破爛的乞丐,其實他不但是乞丐,還身有殘疾,他的雙腿無法站立,但他並不灰心,依然艱難地用手拄著前行,因為在他身後還有一座墳墓,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最後那座凄涼的墳墓也似乎在告誡人類:縱使生前繁華似錦,到最後也不過是一抔黃土掩枯骨罷了。

紅色文化

白水倉頡廟不僅是全國同類建築中唯一的國保單位,也是唯一兼具紅色文化意義的單位,西北野戰軍指揮部舊址就位於倉頡廟內。
1948年冬,解放戰爭時期,西北野戰軍司令部在白水整訓幹部,部隊駐紮史官鎮,指揮部設在倉頡廟,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期間炊事班戰士取乾柴時,將廟中“二龍戲珠柏”中間的樹頭“珠子”鋸掉,彭總知道后,非常生氣,在廟內舉行的軍民聯歡會上嚴厲批評了這個士兵,並親筆題寫了倉頡廟古柏保護令。
手令全文如下:
“倉頡廟是國家文物。凡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的全體指戰員,均須切實保護文物古迹,嚴格禁止攀折樹木,不得隨意破壞。切切此令。”
司令員政治委員彭德懷
1948年□月□日”
此事雖已過了半個世紀,但至今在白水人民中傳為美談。
註:
彭德懷同志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說:“為了籌糧和休整,又回到白水地區,在蒲城縣以北殲滅由韓城南退的一個師。我一野全部即分佈在黃龍山區、韓城、中部、宜君、同官、耀縣、白水、蒲城廣大地區做群眾工作。一九四八年冬也就是在這個地區過年的。”

讚頌詩句

倉頡廟八大奇妙景觀,又名倉聖廟八奇。描述其情狀的順口溜廣傳民間,婦孺皆知。
倉頡墓
倉頡墓
大頭娃跟人轉匝匝,
干喜鵲迎客翹尾巴,
扁枝柏扁枝扁身扁杈杈,
柏抱槐死合不離抱疙瘩,
轉枝柏預知旱澇巧捎話,
蒿木擔子四丈八,
再生柏復活更蕭颯,
手植柏頭在雲里插。

古柏文化

廟院內古柏參天,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鬱蔥蔥”。共計有古柏46株,古槐10餘株,枝葉覆蓋交通,虯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牧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冢上一柏,枝桿四齣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蔚為奇觀。廟內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內一景。廟院內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帝陵、曲阜孔廟古柏群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而平均樹齡居三大古柏群之首。白水倉頡廟八大奇觀中就有六個與柏樹有關:“干喜鵲迎客翹尾巴”,“扁枝柏扁枝扁身扁杈杈”,“柏抱槐死活不離抱疙瘩”,“轉枝柏預知巧捎話”,“再生柏復活更瀟灑”,“手植柏頭在雲里插”。

文物保護


1962年11月2日,白水縣人民委員會批准倉頡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廟[陝西]
倉頡廟[陝西]
廟內原有石碑多通,“文革”罹難,多被毀壞。今陳於前殿劫后倖存者15通,其中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東漢延熹五年的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1971年移於西安碑林展出。原廟內懸匾一幅,書“文化之祖”,乃于右任先生所贈,“文化大革命”中丟失,迄今無著落。
寢殿原有倉頡塑像,泥胎粉身,豐滿健美,四目靈光,神彩飄逸,具有唐代風韻。殿外有杜康、雷祥、蔡倫泥胎塑像各一尊,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文革中悉毀。
1992年04月,倉頡廟被定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倉頡廟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館藏文物


截至2019年,白水倉頡廟博物館藏品數量16件(套)。

後世紀念


倉聖廟會

每年陽春三月,萬物復甦,黃龍山下洛河水北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會滿懷喜悅的心情迎接著穀雨的到來,因為穀雨節是倉頡廟會的起會時間。
舊時廟會有鄉民自組的十大社管理廟會事宜,穀雨當日,廟會正式開始,天放亮后執事隊進廟。古老的三眼槍在先,鳴槍開道;10面龍鳳旗和12面五彩旗緊隨;8面開道鑼和一副“迥避”、“肅靜”牌相跟;接著是成雙成對的龍頭、金瓜、斧鉞、偏戟、雲牌、大刀、長矛等各式法器;繼而是一把高擎的萬民傘;傘后是金頂紅罩的倉聖神樓,下有24根護廟棍排列兩行;5張楠木桌抬上香器、祭器、香表紙炮和各式供品;十大社社長隨後,兩班樂戶吹吹打打,三眼槍、萬字頭鞭炮壓后,氣勢莊嚴、肅穆。
執事隊進入山門,三眼槍向東西二戲樓上空開槍,兩台大戲同時開演,謂之“迎神戲”。
執事隊進入獻殿,在法器、樂器、鐘鼓及鞭炮聲中安主敬神。總會長領十大社社長及社會各界分別將十八羅漢和八仙雕像、供板、供禮獻於供桌之上,上香祭酒,三叩九拜,然後百姓致祭。
倉聖廟唱戲,講究很多。俗語云:“東起西落,先打後接,一本圈三折,一直唱到雞叫時。”東台先開戲,西台早停戲,謂之“東起西落”。晚上演出,先武再文。每次開戲后,唱一本帶三折,此謂“一本圈三折”。天不明開戲,日夜不停,雞叫時仍在唱,此謂“天明戲”。兩台戲對演,以群眾多寡判斷戲之好壞,謂之“對台戲”。戲唱得好,會長帶善男信女,高舉紅漆木盤,內置大紅賀帖,酒肉菜肴,在吹鼓手吹奏聲中把盤內東西送上戲台,以示嘉獎;輸者則鳴槍警告,換戲再唱。所以劇團演出期間,每次同時化妝兩本戲,一本打回,另一本馬上開演。戲演到第四天後,吃飯可停戲,演員和觀眾才有了一點喘息的機會。
廟會期間攤點林立,每社抽10名青壯年維護治安。廟會結束護送商號返回,以防匪患,敗壞廟會聲譽。
解放后,穀雨節倉聖廟會一度中斷。20世紀90年代初倉頡廟被定為省級文物單位,在各方人士的呼籲下恢復了文革期間中斷的“穀雨廟會”,承辦方由民間十大社改為政府文化部門。2001年倉頡廟晉陞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錄入《中國名勝辭典》,而倉頡的遺德也飄揚過海,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穀雨節倉聖廟會也日益隆重,恢復往昔風采。

民俗紀念

白水人民對倉頡的信仰,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倉頡廟[陝西]
倉頡廟[陝西]
敬惜字紙。在老人心目中,字紙是帶有倉頡聖靈的神物,再小的字紙也要收藏起來。等積累多了,于晴天無風之日,凈手潔面,取出攜到荒郊野外,焚香叩頭,點火化焚,用凈物將紙灰包裹埋於地下,或棄河中,名為“清水祭”,取意萬古長流。敬惜字紙對學生要求更嚴,學生於每早上學前必要洗凈手臉,臟手不能摸書提筆。推及學校,每校都有化紙爐,紙灰必埋於凈土之中。
入學拜聖。在白水,孩子到了上學念書的年齡,父母給孩子洗凈手臉,穿上新衣,持香紙貢物,到倉頡廟內給倉聖燒香,祈求倉聖保佑,讓孩子讀書長進,步步高升。之後帶孩子到寢殿東廊,抱孩子用手撫摸倉聖碑。據說這樣日後便能心能手巧,讀書時過目不忘,寫的字龍飛鳳舞。讀書人不論何時進廟,都要到碑上磨一磨手。倉聖碑於1971年運往西安碑林,光滑的頂端即是白水人手磨的結果。
枕書辟邪。字能辟邪除病,這是過去白水人的普遍說法。認為誰要中了邪魔,就讓枕書睡覺,說是邪魔害怕字書,用以驅除,病就會好。推而廣之,枕頭上綉字,就成了一種風俗。尤其是結婚用的枕頭,字繡得如何,成了人們對新媳婦手藝品評的一個內容。如今年輕人雖不信枕書辟邪之說,卻對枕頭上的綉字仍很講究。
倉頡廟[陝西]
倉頡廟[陝西]
寫字治病。倉聖廟內有兩棵古柏,從倉頡座像向外看,好象兩個衛士,左叫“青龍柏”右叫“白虎柏”。據說這青龍白虎,忠於職守,曾殺敗過無數邪魔的來犯。因此,附近的人們一旦身上起了“風疹”或者患了什麼病,就在前心寫上“青龍”,后心寫上“白虎”,藉此除邪治病。此習流傳陝西各地,至今仍廣泛流傳。
飲食習俗。白水人早晚喜歡喝紅豆稀飯,認為這種習慣來源於倉頡。據說倉頡特別愛喝這種稀飯,他在深溝造字時,母親早晚給他送這種飯。有一次,他正在吃飯時猛然想起一個字的造法,想著想著,竟把吃飯忘了,飯灑了一地。紅豆落地后,變成了紅色礓石。名叫紅豆礓。這就是白水洛河以北倉頡家鄉和倉聖廟附近為什麼會有紅色礓石的來歷,也是白水人對吃紅豆稀飯的一種解釋。
兒童禮俗。倉聖廟內的倉頡塑像,泥胎粉身,面豐體大,四木靈光,慈善祥和,身著百樣樹葉綴成的衣裳,古樸典雅,鄉民謂為“百葉衣”。見衣思古,緬懷倉聖當年創業的艱難。村婦仿此,生下孩子,向百家求碎布,連綴縫成“百家衣”,等孩子百天穿在身上,以示倉頡遺風。祈求倉聖保佑,長大成器,為百家辦事出力。

旅遊信息


地址: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史官鄉
門票:50元/人
時間:每周二至日:08:00—18:00
交通:西安至白水長途車,轉乘白水縣城乘開往史官鎮的中巴車,在史官中學下車可達景區

疫情影響


2021年1月14日,白水縣文化和旅遊局發布《關於暫停開放景區及文化體育娛樂場所的通知》,倉頡廟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