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褐斑病
番茄褐斑病
番茄褐斑病是一種長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引起的的癥狀。
發病狀態
:黑枯病、芝麻瘟
病: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無性世代:番茄長蠕孢(Helminthosporiurn carposaprum Pollack),屬長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生理生化特徵:病菌生長適溫25~28℃,最適pH6.5~7.5病菌的潛育期很短,溫度適宜時,僅2~3天就可形成病斑。
分佈:黃河以南至長江流域廣大地區
危害部位:主要為害葉片,亦能為害葉柄、果梗、莖及果實
菌絲無色,或黃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梗細長,叢生,淡褐色,梗基部數節略膨大。分生孢子長圓筒形或棍棒形,淡黃褐色,孢子有隔膜0~20個,大小56.9~134.9 um×4.6~11.4 um。
番茄褐斑病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于田間越冬,翌年直接發芽或產生新的分生孢子是初次侵染來源。病菌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及灌溉水傳播到寄主,從寄主的氣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條件適宜時2~3天即可染病,進行再次侵染。
在菌源多和氣候、栽培條件充分有利於發病時,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1 氣候條件:病菌生長適宜的溫度為25~28℃,空氣相對濕度為80%以上。高溫高濕,特別是高溫多雨季節病害易流行。
2 栽培條件:菜地潮濕、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通風透光差、肥料不足、密度大,長勢弱的地塊發病重。
葉上病斑近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1~10mm,灰褐色,周緣明顯,中間凹陷變薄,有光亮,葉片背面尤為顯著。大病斑有時呈現輪紋。高溫高濕時,有灰黃色至黑褐色的霉。葉柄、果梗和莖受害,病斑凹陷,灰褐色,大小不等,呈長條狀,潮濕時病部均可長出黑霉。果實發病,形成不正形小病斑,呈水浸狀,光滑,擴大后形成深褐色的硬疤,大的病斑直徑可達3cm,病部生暗褐色霉狀物。
防治番茄褐斑病應採用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技術。
1. 選用抗病品種:如粵農2號和早雀鑽及雜交一代比較抗病。
2. 輪作:重病田與非茄科蔬菜作物輪作2~3年。
3. 加強田間管理:挖好排水溝,高畦或高壟栽培,防止畦面積水。適當稀植,改善田間通透性。採用配方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及時清除病葉,收穫結束后清除病殘體並燒毀,或集中堆制漚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