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龜
龜鱉目龜科動物
山龜,龜的一種。生於山中,大者名蟕蠵。變溫動物,生活受環境氣溫的影響較大。
基保留始型。背腹甲甲橋側連,甲皮骨化膜骨板蓋皮角化盾片構。盾片骨板逐增,盾片線,盾頂區鄰近片則磨損脫落。背甲穹突,脊板(連脊椎骨)枚,蓋脊盾枚,側各肋板(連接肋骨)8對,上蓋肋盾通常4對,其外圍還有緣板11對和緣盾12對,鱉科無緣板或僅留痕迹。骨板、盾片的數目和大小不等,兩相粘合以加強龜殼的堅固性。腹甲平坦,包括骨板9枚(上、舌、下、劍腹板各1對,內腹板1枚),上覆盾片6對(喉、肱、胸、腹、股、肛盾各1對)。鱉甲無角盾而以皮膜的鱉裙代替。棱皮龜無整塊背甲,而有許多細小多角形骨片排列成行、緊貼在表皮上,不與深層的骨板連接成大塊背甲,所以過去曾將其稱為元甲亞目,其他龜鱉則屬函甲亞目。
、頸、肢縮骨匣,免掠食。肢短粗,覆角鱗,指、趾枚,短爪。類肢鰭狀槳,指、趾較,爪較。尾短。雄尾較,腹甲略凹。交器單枚。泄殖孔圓形星裂。顱頂滑雕飾紋,齶緣闊齒,覆堅厚角鞘,端狹窄喙。喙尖鼻孔。側圓微突,瞼瞬膜,鼓膜圓而平滑。頭頂後段覆以多角形細鱗;頭顱骨片連接牢固,無頂孔,顳部無窩,或有次生小窩孔;次生齶骨質完整;舌短闊柔軟,粘附口腔底,不能外伸。頸椎8枚,銜接靈活,無頸肋。
雄交配器,卵生,水棲者產卵也在陸地上,並在陸地上發育。
胚胎髮育早期,肋骨位於骨板內。由於背腹甲發育迅速,肋骨併合在背甲里隨同發育。后因肢常發育較晚,成體的肋骨落在肢帶外面,後段還有腹膜肋。
繁殖季節為5~10月,此期雄性的顏色特別鮮明。交配后產卵1至數次。體內受精。雌龜用後肢掘土成穴,在穴中產卵,然後覆以沙土,靠自然氣溫孵化。卵的大小與數目因種而異(1~200枚不等)。卵有皮膜或鈣質外殼。孵化期隨氣溫而有異,越冷時間越長。海產龜類能從數十裡外返回原地交配產卵。
山龜食性較廣,稻穀、小麥、豌豆、小魚、蝦、昆蟲、蝸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小魚、蝸牛、玉米和稻穀。人工飼養時,為滿足山龜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避免因飼料單一而生長發育不良和產生厭食症,應採用多種飼料,如動物性飼料中的魚蝦、蝸牛、河蚌等和植物性飼料中的稻穀、小麥、玉米等。要想讓山龜充分地消化這些飼料,在投喂飼料之前,須先將玉米、豌豆等壓碎,浸泡2小時左右,其他大塊食物也須先切碎,然後才投喂。還須注意的是,在山龜生長的不同時期,應根據其生長特點投以含不同營養成分的飼料。山龜的生活與氣候關係密切,每年4月初開始攝食;6一8月攝食活動達最高峰,增重速度最快;至10月氣溫逐漸下降后其來食量開始下降,當氣溫降到10攝氏度以下時,則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期。
三、龜板是龜的腹甲,又名龜甲、武元板、拖泥板、敗將、神屋。《神農本草經》稱之為“上品”。198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用腹甲入葯。龜板的主體成份為動物膠、角質、蛋白質、脂肪、磷和鈣鹽等,並含無機物(碳酸鈣、磷酸鈣)36.08%,蛋白質36.14%,其他成份17.78%,其藥用療效如下:
(1)滋陰壯陽
(2)益腎健骨
(3)涼血止血
五、龜膽汁味苦、性寒。據《本草綱目》稱:龜膽汁可治痘后目腫,月經不開。現代醫學研究還表明金錢龜膽汁對腫瘤和艾氏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六、龜骨主治久咳。
七、龜頭可以醫治腦震蕩後遺症、頭昏、頭痛等。
八、龜皮主治血疾及解藥毒等,古時還用於治療刀箭毒。
九、龜尿滴耳治聾,治成人中風、舌暗,小兒驚風不語,用龜尿少許點於舌下,神妙。
十、龜糞亦能治病,我國民間有用龜糞治發燒、發熱、和熱性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