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開河灌區
國家大型引黃灌區
小開河灌區是國家大型引黃灌區,涉及濱州黃河北六縣區的42萬人口,設計灌溉面積110萬畝,設計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1998年底建成通水,乾渠全長96.5公里,其中輸沙渠51.3公里、沉沙池4.2公里、輸水渠41公里,骨幹建築物163座,輸沙渠全部襯砌,輸水渠襯砌15.9公里,渠頂鋪設瀝青路46.6公里,總投資2.93億元。
小開河上的鳥兒
小開河灌區建成以後,淡水資源得到改善,為做到豐蓄枯用,灌區內興建了庫容1000萬方以上的平原水庫4座,鄉、鎮、村修建的小型水庫16座,加上沉沙池河道存水,累計存水達6000餘萬方。小開河灌區持續穩定的黃河水資源供給對灌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灌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灌區下游無棣縣境內的生態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生物多樣性持續穩定增加。經調查,灌區內現有各類植物301種,分屬於藻、苔蘚、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5個門、74科198種。其中木麻黃和白刺分別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名錄》,野生大豆1999年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保護植物。有淡水浮遊動物144種,淡水魚類102種。有各類昆蟲94種,兩棲動物6種,爬行動物9種,獸類23種,濕地鳥類達199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31種,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價值。
1992年小開河工程設計之初,就委託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進行了模型試驗,模擬灌區情況,採用1/100的比例,對工程的各個要素進一步驗證。當時,水科院正做著兩個模型,一個是小開河工程;另一個是長江三峽,開創了引黃灌區模型試驗的先例。為工程設計提供了依據。
小開河
灌區運行12年的事實證明,遠距離輸沙取得了成功,輸沙渠基本沒有淤積,能夠正常運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小開河灌區聯合完成的《小開河引黃灌區泥沙長距離輸送與優化配置研究》課題,榮獲山東省水利科技進步一等獎。
傳統的人工測流,一是精度低,二是勞動強度大,三是危險性大。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灌區從2005年開始,利用兩年時間,引進美國產世界上最先進的寬頻聲學多普勒自動測水技術,並通過有線傳輸給就地的管理所,通過無線傳輸到位於市區的管理局調度中心,從而實現了大型引黃灌區全天候水位、流速、流量、水量的採集、存儲、處理、查詢的自動化、現代化,提高了測水量水的精度,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信息的時效性及調度的靈活性。《小開河引黃灌區寬頻聲學多普勒水量監控研究》獲山東水利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