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北宋蘇軾創作的七言古詩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前半篇評論了歷代書法家的成就與特點,並對杜甫“評書貴瘦硬”的看法表示不予認同。詩人認為“短長肥瘦各有態”,主張書法藝術應重視各種不同風格的發揚,表現了他對藝術的真知灼見,以及對藝術廣采博收、如百川納海的闊大胸懷。後半篇對友人的好古博雅極力揄揚,同時點明“墨妙亭”修建的由來與作用,點明友人求詩題詠的主旨。篇末特別發表了人生固然短促,藝術卻能永世長存的寶貴見解。這首詩的精彩處在於深含文化底蘊,於議論風生中發精闢見解,給人以啟示。

作品賞析


這首詩評價和讚揚了前人的多種碑帖,闡述了作者自己的書法美學思想,稱頌孫莘老做了一件大好事。在寫怍方法上,主要採用夾敘夾議的手法,並在敘述和議論中儘可能運用一些比喻,把抽象的概念變為具體的形象。
詩的前八句讚揚王羲之、顏真卿、徐家父子、李斯、李陽冰等書法大家的碑帖。據吳興的史料記載,墨妙亭中收藏的碑目不下幾十種。這裡只是舉比較突出的,也是詩人比較喜歡的幾種作例子。一、二句說,王羲之用繭紙書寫的《蘭亭序》的真本,已為唐太宗殉葬,被埋進昭陵了,但他遺留下來的墨述還是像“龍跳天門”一樣,筆力造勁矯健。三、四句說,顏魯公的書法學古不泥古,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敢於大膽創新。他寫出來的字有如秋鷹一樣,筆力瘦勁。《書苑菁華》中說:“凡書通則變,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至於顏真卿等,皆得法后自變其體,若執法不變,號為奴書。”顏書不為古法所限,敢於突破唐初的墨守成規,”創新的風格,蘇軾對這一點是給予高度評價的。蘇軾早年學二王,晚年學顏真卿。他對王羲之、顏真卿是很佩服的。這兩句詩再次證實了這一點。五、六句讚揚徐浩父子,認為他們的字鋒棱藏在筆畫中,有很強的力度感。七八句說,李斯的《嶧山碑》雖然原碑焚毀了,但還有後人傳划刻的,規範還在;他的筆法還破千年以後的李陽冰繼承下來。從以上二列舉的幾種碑帖看,詩人顯然認為,中國的書法,是有繼承有發展的。
“杜陵評書瘦硬”以下四句,詩人闡述自己的美學思想。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書貴瘦硬方通神”之句。詩人不贊同杜甫的這個見解。他說:這個觀點不公允,我不能以此為標準去評論別人的書法。高個、矮個,胖的、瘦的,各有各的神態,就像體態豐腴的楊玉環和苗條瘦弱的趙飛燕一樣,各有各的風姿,誰也不敢說她倆哪個長得不漂亮。在這裡,詩人明確主張:書法藝術的風格應該多樣化,不應強求一律。
“吳興太守真好古”以下八句,讚揚孫莘老建造墨妙亭一舉。詩人寫道:這位吳興太守是個真正喜歡古人墨跡的人;他把那些殘缺不全的碑都買下或摹寫證縑繒上。亭中擺放著刻作龜形的碑座,牆上掛著的字跡,像古代傳說中的螭一樣奇形怪狀;空齋中白天都顯得非常寂靜,只能聽到敲打石碑時發出“登登”的響聲。這些雄奇的墨跡在江浙一帶流傳開來,親朋好友之間都誇獎王莘老做了一件好事。他給我寫信要求我作一旨詩,並且要我書寫好。為此,我才用粟尾筆把它書寫往剡溪紙上。這兩句點題。
最後四句以慨嘆作結。詩人引王羲之的話說:“後世之人看我們的今天,就像我們今天看以前的人一樣;人生百歲,如風前之燈,轉眼會成為過去。將來人們回憶起我們今天為墨妙亭題詩作書一事,就會像當年劉禹錫登洛中寺北樓回憶秘書監賀知章一樣,對他的書法佩服得五體投地,還說恨不能生長在同一個時代,以便可以當面向他請教。”這些話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創作背景


神宗熙寧五年(1072),蘇軾的友人孫覺建亭於吳興府第中,以收藏古碑刻法帖,命名為“墨妙亭”,同時向蘇軾求詩題詠。時詩人任杭州通判,作此詩並親手書寫以贈孫覺。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