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法曲

法曲是歌舞大麴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宮廷燕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至隋稱為法曲。主要特點是在它的曲調和所用樂器方面,接近漢族的清樂系統,比較優雅一些,因此也稱為清雅大麴。法曲又名法樂,始見於東晉法顯傳》,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至隋稱為法曲。”吳梅《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凄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說興衰。

簡介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麴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宮廷燕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樂,始見於東晉《法顯傳》,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至隋稱為法曲。主要特點是在它的曲調和所用樂器方面,接近漢族的清樂系統,比較優雅一些,因此也稱為清雅大麴。
法曲,一種古代樂曲。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因其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漢族的清商樂結合,並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鍾、磬、幢簫、琵琶。至唐朝又攙雜道曲而發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寶樂叟》詩:“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清洪升《長生殿·聞樂》:“好憑一枕遊仙夢,暗授千秋法曲音。”吳梅《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凄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說興衰。”參見《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特點


被世人所激賞的唐代“法曲”音樂,帶著“急破摧搖曳,羅彩半脫肩”和“翻身入破如有神”的魅力,震撼著、感動著宋代的文人學士們。他們更以“霓裳入破驚鴻起”和“入破舞腰紅亂旋”的熱情詩句,盛讚著“法曲”音樂的精美與絕倫。因此,在宋人曹勛的《松隱樂府》中,能見到一套由“散序—歌頭—排遍—入破”四個完整曲段構成的《法曲道情》就不足為奇了。這就是說,宋時法曲那“定格聯套”式的體段樣式依然健在。但是,對這樣鮮明的“定樣聯套”的“法曲”樣式,在宋代的洪邁、王灼、沈括、陸遊、董穎、曾布史浩等有名文人、專家的筆下。為什麼就被署名為“大麴”了呢?雖一字之差,卻嚴重地誤導著後世對法曲、大麴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