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法曲
法曲是歌舞大麴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宮廷燕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至隋稱為法曲。主要特點是在它的曲調和所用樂器方面,接近漢族的清樂系統,比較優雅一些,因此也稱為清雅大麴。法曲又名法樂,始見於東晉《法顯傳》,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至隋稱為法曲。”吳梅《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凄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說興衰。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麴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宮廷燕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樂,始見於東晉《法顯傳》,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至隋稱為法曲。主要特點是在它的曲調和所用樂器方面,接近漢族的清樂系統,比較優雅一些,因此也稱為清雅大麴。
法曲,一種古代樂曲。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因其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后與漢族的清商樂結合,並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鍾、磬、幢簫、琵琶。至唐朝又攙雜道曲而發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寶樂叟》詩:“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清洪升《長生殿·聞樂》:“好憑一枕遊仙夢,暗授千秋法曲音。”吳梅《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凄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說興衰。”參見《新唐書·禮樂志十二》。